隋文帝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經濟、恢復生產、鞏固統一成果的措施。他加強中央行政機構的領導,設立三省六部;又改地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改革府兵制;重頒均田令;制定新刑律;新鑄五銖錢;統一度量衡等。他使用得力的大臣高穎、楊素、牛弘、蘇威等,堅持以農為本,興修水利,使手工業和商業得到恢復發展。文帝又開通廣通渠,以便漕運交通,在長安建大興城,并完善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材。仁壽年間,全國戶口增到七百萬戶,倉廩充實,社會安定,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開皇二十年,文帝廢太子楊勇,另立次子楊廣。楊廣素與宇文述、楊素勾結,建立黨羽,陰謀奪位。仁壽四年,楊廣弒父殺兄,即皇帝位,是為隋煬帝。煬帝得志后驕恣無忌,濫用人力財力,揮霍無度。他大規模徵發民工,修建南北大運河及長城;大規模興建東都,窮極華麗,一年間每月役使民工達二百萬人;又大規模徵調軍隊,三次出征高麗,但均告失利;巡游全國,三下江都。連年征戰與煬帝暴政致使隋朝的國力大大削弱,人民苦不堪言。農村中逃避軍役和勞役的人越來越多,流民遍地。
大業七年,在山東首先爆發了王薄領導的農民起義,接著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云涌,貴族出身的楊玄感也起兵反隋,統治階級內部出現大分裂。起義軍在與隋軍不斷的戰斗中,分并離合,形成了三支較強大的力量,即在中部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北部竇建德領導的夏軍和南部杜伏威領導的吳軍。大業十三年,瓦崗軍進逼東都。這時煬帝已南下江都,以越王侗留守東都。山西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舉兵進入長安,立代王侑為帝,自為大丞相。大業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縊殺煬帝。李淵聞訊,當即在長安自立為帝,建立唐朝。這時各地豪強也紛紛獨立,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此后三四年間,農民起義軍和地方割據武裝都紛紛被唐朝消滅,唐朝繼承隋朝,統一了中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6580.html
相關閱讀: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