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的傳說中,鯀是黃帝的孫子,在堯舜的那個時代,他也是貴族之一,在當時那個時代,他應該是堯在位時候的朝廷大臣,而且,自己也是一方部落首領。堯時,洪水為害,堯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失敗,被“殛之于羽山”。
但其尸體長久不腐,據說,當時有一位叫祝融的同志,便用吳刀剖開了鯀的肚子,奇跡產生:一個男孩兒當即從他的肚子里蹦了出來,這個從男人肚子里蹦出來的孩子,就是大禹。因他被堯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
《天問》還有關于鯀在羽山的傳說:“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絕?伯禹腹鯀,天何以變化?”而《山海經.海內經》所記載的鯀死后生禹更令人匪夷所思,這段文獻稱“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后來,大禹長大之后,接受了當時已經接替唐堯的虞舜的命令,繼續治水。據說,大禹接到治水命令的時候,剛剛新婚四天,從此便顧不得照顧妻子,即為治水而四處奔波,而且在往后的十三年里,三過家門而不入……直至治水功成名就。
大禹的父親——鯀
在上古的傳說中,鯀是黃帝的孫子,按今天的說法,也算高干子弟也。就是在堯舜的那個時代,他也是貴族之一。在當時那個時代,他應該是堯在位時候的朝廷大臣,而且,自己也是一方部落首領。
他的死,與水有關。
大水一發,就算被我們后世譽為最偉大君主的堯,也深感火燒屁股,豈能穩穩坐于交椅之上?他即刻召開部落聯盟會議,會議推舉鯀負責治理泛濫的洪水(四岳推舉,奉堯命治水),鯀領命。
這個世界,解決水患的辦法,永遠都有兩種:一種是“堵”,另一種就是“引”。
鯀治水,就采取了第一種辦法,他堵。
這個辦法簡單,而且見效快。洪水漲一尺,我就將攔水堤修高兩尺,洪水漲一丈,我就把攔水堤修高兩丈……殊不知這洪水一直漲上來,攔水堤來不及修不說,還會使水積得更多,壓力也更大,一個沒有留神,便將已經修好的堤壩徹底沖毀,造成更大的災難。
老百姓流離失所不說,更是怨聲載道。
鯀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被處死矣。
這中間,其實暗含著一場政治角逐——堯的繼承人的政治爭斗。
非常非常的遺憾,鯀是這場爭斗的犧牲者。因篇幅,不具體展開分析。
也許鯀自覺死得太冤,也許就是心中的意愿并未完成——反正其尸體長久不肯腐爛。
他這個反應,可比死不瞑目更為夸張。
據說,當時有一位叫祝融的同志,便用吳刀剖開了鯀的肚子,奇跡產生:一個男孩兒當即從他的肚子里蹦了出來。
這個從男人肚子里蹦出來的孩子,就是大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0887.html
相關閱讀: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