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發源于中國兩漢時期,是當今世界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于古代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后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廣大的漢族人民便迎來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這一天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毋庸置疑,七夕節其實只是女人的節日。
七夕最早的時候叫做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著名詩人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也說:“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對于七夕,《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痹谶@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不難看出,“七夕節”是古代女子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捌摺庇质撬惚P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捌摺迸c“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過“七夕節”流傳下來許多民間風俗,其中最主要的有七種風俗:
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過“七夕節”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段骶╇s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蹦铣鹤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薄遁浀刂尽氛f:“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痹兆趦x《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4941.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