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登位后,就著手準備滅吳。他首先與羊祜密謀,讓羊祜在荊州籌措各種伐吳事宜。如前所述,羊祜鎮荊州,“與吳人開布大信”,與陸抗也有一定情況下的賓禮相待,因之流傳下一些敵國將帥間的往來佳話,而被人稱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懦將。但羊祜的主要功績還在于他采取了滅吳的有效措施。主要工作是:
(1)使軍糧供應日趨豐足。如《晉書》卷34《羊祜傳》載:
吳石城守去襄陽七百余里,每為邊害,祜患之,竟以詭計令吳罷守。于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余頃,大獲其利。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
(2)為滅吳,推薦了適當人選。《羊祜傳》載:
祜以伐吳必藉上流之勢……會益州刺史王?征為大司農,祜知其可任……因表留?監益州諸軍事,加龍驤將軍,密令修舟?,為順流之計!矟u篤,乃舉杜預自代。
杜預和王?在以后之滅吳戰爭中均立有大功?芍蜢镉兄酥鳌
(3)積極備戰,并首建平吳之策!堆蜢飩鳌贩Q:
祜繕甲訓卒,廣為戒備。至是上疏曰:“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皓之暴,過于劉禪;吳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晉兵力盛于往時,不于此際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經歷盛衰,不可長久也。……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蕩,雖有智者不能為吳謀矣。”
對于羊祜的建議,當時晉廷多有異議,唯度支尚書杜預、中書令張華與晉武帝贊成。羊祜死后,杜預繼鎮荊州,也積極謀劃滅吳事宜。
為了滅吳,晉武帝又命益州刺史王?在蜀造大船,練水軍,準備順流而下。王?作“大船連航,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鄣糁ⅲ怨盼从。”王?對于伐吳尤為積極,曾上疏重申羊祜前議:
孫皓荒淫兇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賢主,則強敵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敗。臣年七十,死亡無日。三者一乖,則難圖也。誠愿陛下無失事機。
由于在荊州、益州等地作了長期充分準備,加上張華、杜預、王?等人不斷上表或面陳,催促盡快出兵,晉武帝終于在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下詔大舉伐吳:
遣鎮東大將軍瑯邪王司馬?出涂中;
安東將軍工渾出橫江;
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
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
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
龍驤將軍王?、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東下。
以上六路軍共二十余萬人,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將中軍,南屯襄陽,為諸軍節度。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的二路軍隊進展頗為順利。二月,王?、唐彬攻克丹陽(今湖北秭歸縣)。先是吳人于江中要害之處,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余,暗置江中,以阻擋晉船艦。王?為破除此等障礙,作大筏數十,方百余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鐵錐,錐輒著筏而去。又作大炬,長十余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燃炬燒之,于是船艦無阻。晉軍相繼克西陵、荊門、夷道。
杜預遣牙門將周旨等率奇兵八百泛舟趁夜渡江襲樂鄉,吳都督孫歆懼,與江陵督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旨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拒王?,大敗而歸。旨等率伏兵隨散敗軍入城,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王?水軍繼之而至,遂克樂鄉城,殺吳水軍都督陸景。杜預亦克江陵,殺伍延。于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廣,州郡皆望風而降。杜預仗節稱詔而撫安之。
在東面,吳軍更遭到慘敗。孫?聞王渾之軍南下,使丞相張梯督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率眾三萬渡江迎戰。至牛渚,沈瑩言:“晉治水軍于蜀久矣,上流諸軍,素無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不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于此,宜畜眾力,以待其來,與之決戰。若幸而勝之,江西自清。今渡江與晉大軍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張悌曰:“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至此,眾心駭懼,不可復整。及今渡江,猶可決戰。若其敗喪,同死社稷,無所復恨;若其克捷,北敵奔走,兵勢萬倍,便當乘勝南上,逆之中道,不優不破也。若如子計,恐士眾散盡,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
三月,悌等渡江,圍王渾部將張喬于楊荷橋(在今安徽和縣東南二十里)。喬眾才七千,閉柵請降,諸葛靚欲屠之,悌曰:“強敵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殺降不祥”。靚曰:“此屬以救兵未至,力少不敵,故且偽降以緩我,非真伏也,若舍之而前,必為后患”。悌不從,進前與晉揚州刺史周浚結陣相對。沈瑩率丹陽銳卒刀?五千,三沖晉兵,不動,撘耍浔妬y,晉軍因其亂而乘之,吳兵奔潰,將帥不能止。張喬自后擊之,大敗吳兵于版橋(今安徽含山縣北)。諸葛靚率數百人遁,悌為晉兵所殺,孫震、沈瑩等亦陣亡,吳人大震。
是時,王?已破武昌,乘勝順流,直趨建業。孫?遣游擊將軍張象帥舟師萬人御之,象眾望旗而降。?兵甲滿江,旌旗燭天,軍勢甚盛,吳人大懼。時王渾及司馬?亦臨近境。王?最先入于石頭。孫?面縛輿櫬,詣軍門降。?解縛焚?,延請相見。收其圖籍,領州四(荊、揚、交、廣),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谷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宮五千余人。
吳自孫策于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始入江東,據有丹陽、吳郡,至此(280年)歷85年而亡。于是中國復歸統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5401.html
相關閱讀: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自亂陣腳的苻堅
東晉的時尚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