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能,熊與夏朝圖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夏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TG小時候讀過「漢聲版」的《中國童話》全套十二冊,記得里頭有兩段關于夏朝開國二君王的「神話」的改寫故事。 第一段是描寫「鯀」的事跡?上古中國,洪水泛濫成災,人民流離失所,于是鯀便從天庭盜取了「息壤」鋪設于河堤,成功地抵擋了泛濫的洪水。但由于偷竊一事觸犯了天條,因此天帝便下令在極北之地處死了鯀。鯀雖然死了,但尸體卻從未腐朽。后來,天帝派人去探看封于冰柱里頭的鯀,卻發現他的尸體化成一條黃龍從冰柱里頭躍出,隨后這條龍就變成了一個人——禹。 第二段則是描寫「禹」的事跡?洪水依舊漫延于世。禹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依循地勢高低而加以疏導洪水。他每天辛勤工作,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開鑿山壁,禹化身成一只力量巨大的熊。禹妻每日為丈夫送飯前,禹就會變回原來的人形。有一天,禹因工作太過投入,忘了變為原形。當天妻子為他送飯去時,見到現場居然有一只巨熊,嚇得立刻轉身奔逃。熊形的禹以為妻子遭到危難,不停地緊追在后。禹妻見巨熊緊追不舍,萬念俱灰,便化為一顆石頭。這時禹才曉得自己疏忽而犯下的大錯,讓他同時失去了妻兒。他跪在石頭旁哭喊?「還我的兒子來!」此時石頭崩裂,里頭出現一個活生生的小嬰兒。因此禹便將這個兒子命名為「啟」——自石頭開啟而生之意。 由于這些上古的神話有各種流傳至今的版本,加上中國人一向將夏朝視為上古史的一部分,使得許多學者便從這堆「沒有考古材料」的典籍中,抽離出他們想要論證的「歷史」。但 TG 一向認為,從神話來論歷史,雖然有其珍貴的價值存在,但絕不能過度推衍;因為神話里頭所出現的人名、對象名、朝代等元素,用來對應出歷史上某某特定的人事物是相當荒謬的。就像許多人想從這堆神話時期的記載中來「證明」出?舜架空堯、堯謀殺鯀、禹囚禁舜、啟奪益的王位等等,與其說這是「歷史」的論證,倒不如說是「演義小說」的創作取材罷了。 不過,如果我們純粹就「神話上」的意義來看待這整件事,還是有許多范疇之內的有趣題目可以探討。在神話學的研究中,有種經驗歸結出的現象,即時代愈晚,神話的「故事性」就愈「完整」。TG 開頭所引的兩段,當然都是相當晚期才完成的故事了。然而,晚期的神話畢竟不是全然的「重新創作」,只是將許多原始的元素加以重新包裝。我們從后期故事向前回溯,還是能夠獲得某些有趣的東西。 關于本文起頭的兩篇故事,TG 找得到的最早文字記載有下。 《國語.晉語》中有一段子產對晉平公的話?「……昔者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埂渡胶=洠冉洝分?「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楚辭.天問》?「……化為黃能,巫何活焉?」以上是鯀的故事來源,都算是戰國時代的記述。
《漢書.武帝紀》中,有一段漢武帝到嵩山游歷時,見到一塊「夏后石」。唐朝「顏師古」在此引注為?「啟,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鴻水,通?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惯@是禹到啟的故事來源。這是唐代人的記述,雖然顏師古宣稱出自于西漢《淮南子》,但《淮南子》本文從未出現如此具體的故事情節。 因此,我們可以見到夏朝開國的兩個君王,是與「黃熊」的形象搭配在一起的。民間后來流傳的故事(也就是 TG 小時候讀的童話版),鯀死化為「黃龍」的講法,應該是后人為了讓神話看來更加符合其時代人們心中的崇高象征,才將鯀死后從「黃熊」再改成「黃龍」。 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在古籍的流轉過程,同一故事的不同來源的敘述中,「黃熊」有時會寫作「黃能」。因此《國語》中子產所說的「黃熊」,另一種版本的說法則是「鯀化為黃能」。而「能」所指為何,歷來也有兩種說法。在《說文解字》中解為?「能,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惯@是將「能」與「熊」兩者互訓了;如果我們采《說文》的說法,無論見到「黃熊」或「黃能」,其實都指的是同一件事,不足為怪。 然而,我們在《爾雅.釋魚》中:「鱉三足,能!惯@是說「能」是屬于水生的一種鱉類,不過它只有三只腳。而同樣在《爾雅.釋獸》卻有?「熊,虎丑!惯@里頭「熊」可是與虎相同的獸類了。因此,鯀禹傳說在不同版本中所出現的「能」、「熊」兩種講說,就是全然不同的兩回事了。
--------------------------------------------------------------------------------TG 在兩年前讀到楊寬的《戰國史》一書,里頭收錄了作者先前發表的一篇文章《楚帛書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才令 TG 有種「茅塞頓開」之感。 在 1942 年于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珍貴文物「楚帛書」——同時出現戰國年間,楚國關于「創世神話」與「四時月令」的「文字」和「圖畫」。這里頭論及創世的「伏羲」生下四子,其中一子名為「?黃難」。帛書更一一列出了十二個月的「執掌之神」,文字方面與《爾雅》的記述幾乎全部相同;九月之神,也就是開啟秋季的大神,文字上記為「玄.司秋」,即伏羲之子「?黃難」,附圖則是畫成雙蛇頭、四足的神物。(參見下圖)


圖片1

圖片2





TG 臨摹楊寬《戰國史》一書中的附圖 在楊寬的分析中,他認為這位名為「?黃難」的神靈,另一名字就是「玄」,其形象是雙頭大龜。因為「鯀」在不同的版本中,有將右方偏旁以「玄」來取代「系」的。「玄」和「鯀」,古音都類同于今日的「昆」音。而「?」通后世的「戮」字,因此「?黃難」的意思即「被殺(與復活)的黃難」!鸽y」、「能」(能字的中古音作「nai」、「耐」)古音相同,因此這里的「黃難」便是其它典籍中的所出現的「黃能」。 歸總說來,「鯀」、「玄」是互相對應的,「黃難」、「黃能」也是互相對應;而它的神話形象,則是這只「雙頭大龜」。在這一連串的論述中,楊寬認為「三足鱉」、「熊」這兩種論點,應該都是誤傳之下的結果。 此外,如果我們從楚帛書上的圖象來看,后世的「玄武」也與這段「夏鯀」的神話原型同源。因為帛書上的「玄」,其頭形是兩只舌頭吐信的蛇,配上四足龜的造形!干摺购汀庚敗惯@兩形號符號,正是今日「玄天上帝」神像的特殊象征。

--------------------------------------------------------------------------------TG 最近才弄到一本關于「金文/鐘鼎文」的對應表。如果我們先將問題簡化成為?「能」或「熊」的文字原形究竟是什么?在目前 TG 可以查得到的甲骨與金文中,全都沒有「熊」字,直到小篆才有區別出「能」、「熊」二字。因此以下就只能專從「能」字來查看。 甲骨文的「能」字寫成如下的型式?
TG 必須承認,我看不出什么端倪出來…… TG 手上的金文找到四個「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下?
光憑第一印象,我們立即便能辨認。這是一個爬行生物的「側面像」,下方畫有兩只爬行的有爪足,左方則是這只生物的「頭」。它的身驅上方延伸出兩條線?一短直線、一長弧線,究竟何者為其尾巴,而另一條線代表什么,則無法有確切的答案。 而 TG 找到的另外三個「金文」作?
基本上,這些都可以視為從上頭第一字的衍生;若照順序看下來,TG 會認為前兩字表現出它是生活于「流體」中的環境——空中飛行、或水中游走。而第三字的造形,則已和后來的篆體相差甚微了。 看到這兒,TG 就可以回答自己的先前的問題了?「能」在遠古時代,應該是種龜類的生物。也因此,《爾雅》才會將「能」解釋成「三足鱉」了。 如果我們再看看這個字往后下去的演變,將發現原來這生物的「頭部」,在后面都已經逐漸「抽象化」,寫成與「肉」相近的外型。也因此,到了漢朝《說文》時代所收錄的小篆,「能」字便寫成了?
我們清楚地看出,原來出現在左下方的「頭部」已經受到了「規范」,成了不折不扣的「肉(月)」。這幾乎是今日楷書體「能」字各個可拆解部分——ㄙ、月、匕——的完整面貌了。 如果我們將這些與夏朝開國神話中的超自然素材取出,并以古今異本、文字的變遷來看,夏朝部族圖騰應該屬「水生神物」一系,而非熊屬的獸類。對照夏朝開國傳說與「治水工作」脫離不了關系,所以應將「黃能」視為「具有神靈的龜鱉」,是遠較「黃熊」更合理的推測。而且在東漢時代成書的《吳越春秋》中,有一段提及?「……殛鯀于羽山。鯀投于水,化為黃能,因為羽淵之神。」這里已經顯示出,鯀死化為「水神」的神話思想,已經流傳到了長江下游一帶。再更進一步地推論,這種水神還帶有處于「深淵之水」的意味,人們很容易等同于「幽冥之神」甚至于「地獄之神」(當然,那時尚無「地獄」這種形象化的概念……)的概念;所以鯀才能有「死而復生」的神話意含在里頭。
上古時期,對于「鯀/鱉」為「死而復生」與「水神」的思想,同樣出現在蜀地。揚雄的《蜀王本紀》中提到:楚國殺死其屬國的首領「鱉靈」,他的尸體逆江漂流到蜀地而復活。蜀王杜宇起用鱉靈為相國,鱉靈成功地整治了當地的洪水,使人民安居樂業。因此,蜀王便將帝位傳給了功勞極大的鱉靈。鱉靈即位后,號稱為「開明帝」。TG 相信,這是與夏朝的「黃能」為同一來源的神話傳說,并以此作為其王族世系的包裝材料。 楚帛書上所繪的「?黃難」形象,也就是根據這同一系列的神話,將鱉形的水神,再額外地附上兩個蛇頭,以做為其神力更為廣大的證明。因此 TG 相信,《爾雅》對「能」所訓的「三足鱉」,應該不能算是錯誤,而是不同地域各自推衍出來的變型吧。 由于越王世系自認為承襲著夏朝而來,我們可以將夏、越上古傳說等同視之。而蜀王世系很明顯地與楚國有相當的淵源,因此楚、蜀也可以劃為同一上古神話圈。從此看來,上面提及的四個文化圈中應以「夏」、「楚」二者為大。中原王朝的「夏」,和南方的「楚」,這兩個文化圈都擁有來自同一神話圖騰——黃能、黃難——來源的傳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7305.html

相關閱讀: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
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