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武帝紀》中,有一段漢武帝到嵩山游歷時,見到一塊「夏后石」。唐朝「顏師古」在此引注為?「啟,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鴻水,通?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惯@是禹到啟的故事來源。這是唐代人的記述,雖然顏師古宣稱出自于西漢《淮南子》,但《淮南子》本文從未出現如此具體的故事情節。 因此,我們可以見到夏朝開國的兩個君王,是與「黃熊」的形象搭配在一起的。民間后來流傳的故事(也就是 TG 小時候讀的童話版),鯀死化為「黃龍」的講法,應該是后人為了讓神話看來更加符合其時代人們心中的崇高象征,才將鯀死后從「黃熊」再改成「黃龍」。 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在古籍的流轉過程,同一故事的不同來源的敘述中,「黃熊」有時會寫作「黃能」。因此《國語》中子產所說的「黃熊」,另一種版本的說法則是「鯀化為黃能」。而「能」所指為何,歷來也有兩種說法。在《說文解字》中解為?「能,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惯@是將「能」與「熊」兩者互訓了;如果我們采《說文》的說法,無論見到「黃熊」或「黃能」,其實都指的是同一件事,不足為怪。 然而,我們在《爾雅.釋魚》中:「鱉三足,能!惯@是說「能」是屬于水生的一種鱉類,不過它只有三只腳。而同樣在《爾雅.釋獸》卻有?「熊,虎丑!惯@里頭「熊」可是與虎相同的獸類了。因此,鯀禹傳說在不同版本中所出現的「能」、「熊」兩種講說,就是全然不同的兩回事了。
--------------------------------------------------------------------------------TG 在兩年前讀到楊寬的《戰國史》一書,里頭收錄了作者先前發表的一篇文章《楚帛書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才令 TG 有種「茅塞頓開」之感。 在 1942 年于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珍貴文物「楚帛書」——同時出現戰國年間,楚國關于「創世神話」與「四時月令」的「文字」和「圖畫」。這里頭論及創世的「伏羲」生下四子,其中一子名為「?黃難」。帛書更一一列出了十二個月的「執掌之神」,文字方面與《爾雅》的記述幾乎全部相同;九月之神,也就是開啟秋季的大神,文字上記為「玄.司秋」,即伏羲之子「?黃難」,附圖則是畫成雙蛇頭、四足的神物。(參見下圖)
圖片1
圖片2
--------------------------------------------------------------------------------TG 最近才弄到一本關于「金文/鐘鼎文」的對應表。如果我們先將問題簡化成為?「能」或「熊」的文字原形究竟是什么?在目前 TG 可以查得到的甲骨與金文中,全都沒有「熊」字,直到小篆才有區別出「能」、「熊」二字。因此以下就只能專從「能」字來查看。 甲骨文的「能」字寫成如下的型式?
上古時期,對于「鯀/鱉」為「死而復生」與「水神」的思想,同樣出現在蜀地。揚雄的《蜀王本紀》中提到:楚國殺死其屬國的首領「鱉靈」,他的尸體逆江漂流到蜀地而復活。蜀王杜宇起用鱉靈為相國,鱉靈成功地整治了當地的洪水,使人民安居樂業。因此,蜀王便將帝位傳給了功勞極大的鱉靈。鱉靈即位后,號稱為「開明帝」。TG 相信,這是與夏朝的「黃能」為同一來源的神話傳說,并以此作為其王族世系的包裝材料。 楚帛書上所繪的「?黃難」形象,也就是根據這同一系列的神話,將鱉形的水神,再額外地附上兩個蛇頭,以做為其神力更為廣大的證明。因此 TG 相信,《爾雅》對「能」所訓的「三足鱉」,應該不能算是錯誤,而是不同地域各自推衍出來的變型吧。 由于越王世系自認為承襲著夏朝而來,我們可以將夏、越上古傳說等同視之。而蜀王世系很明顯地與楚國有相當的淵源,因此楚、蜀也可以劃為同一上古神話圈。從此看來,上面提及的四個文化圈中應以「夏」、「楚」二者為大。中原王朝的「夏」,和南方的「楚」,這兩個文化圈都擁有來自同一神話圖騰——黃能、黃難——來源的傳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7305.html
相關閱讀: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
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