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周公姬旦進退尷尬的攝政歷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周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僅一年就重病而逝,他的兒子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難以應對當時復雜多變的局勢,身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叔父的周公攝理國政。周公輔政七年,成王長大,周公還政成王。

  史學家們在評說歷史與現實的政治問題時,往往借助于舊有史事,周公輔成王之事便不止一次地被人們提起。在西漢就曾經出現了兩次以“周公輔幼主”為借口而當政奪權的事件:霍光輔昭帝就以周公事作喻,但霍光專政,沒有稱王;而王莽篡權奪位時,也以此事來標榜,用以粉飾自己的謀逆行為。

  周公輔成王被后世傳為美談,周公的思想更是影響了歷代儒家,影響了中國的社會文化。正因為如此,周公也成為孔子所崇拜的偶像,他甚至連做夢都想夢見周公。然而一直以來,關于周公輔成王之事,也存在著另一種聲音,即認為摘掉儒家的有色眼鏡,周公實際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還政成王實乃追不得已之舉。

  反差如此巨大的解讀,使這件事顯得撲朔迷離。真實的周公究竟是一個道德完人,還是一個野心家?篡奪王位是確有其事,還是捕風捉影?還政成王的真實原因又是什么?

  讓我們翻開史籍,看看周公從攝政到還政,其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周初政局的一號人物

周公姓姬名旦,因為他的封地被封在了周(今陜西省岐山縣),所以世稱周公。周公自幼聰敏過人,“異于群子”,周公和他哥哥武王是十個兄弟中最為賢能的兩個。

歷史

  武王即位后,周公開始正式參政,《史記》稱其“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對武王來說,周公既是親密無間的弟弟,更是最可信賴的輔相,他凡事都與周公商量,共同謀劃。當時,周相對于中原大國殷商來說,只是居住在今陜西中部、甘肅東部的一個落后部族。周人常常以“小邦周”自稱,而稱商為“大邑商”。然而最終“小邦周”滅了“大邑商”,這不僅是周文王、周武王勵精圖治的結果,也和周公的大力輔佐有很大關系。

  據《逸周書》記載,有一次,武王做了一個夢,夢到滅商的計劃泄露了,武王擔心這是滅商時機不夠成熟的預兆。因此他驚恐地把周公叫來,問周公怎么看這件事。對于武王的憂慮,周公說,上天托夢給武王,是為了警告他不能貪圖安逸,要時刻保持警惕。周公認為,只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就算做到了順應天命。在武王為完成滅商大業日夜謀慮,以至于過度疲憊、心情不安的情況下,周公儼然成了武王的主心骨。 歷史

  克商以后,面對天下未寧的局面,武王多次向周公詢問治平之道。周公又提出了一套安撫民心、宣揚仁德的政策,被武王采納。這些措施和做法深得民心,初步穩定了滅商后紛亂的局勢。

  才能與機遇,對于一個人仕途的發展是不可或缺,但也是不可強求的因素。而周公則恰恰集這兩者于一身,因此他很快就成為了周初政局中一只長勢看好的潛力股。

  當時的政治舞臺上,除了周公,還有兩個關鍵性人物,一個是太公望,一個是召公爽。如果蕭何、韓信、張良可以稱為“漢初三杰”的話,那么太公望、周公旦、召公爽就可以稱為“周初三圣”。 歷史

  太公望就是通常所說的姜子牙,他姓姜,名望,字子牙,“太公”是對他的尊稱。在周文王、周武王時期,他執掌軍政大權,是武王伐紂的軍事總指揮,在滅商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官至太師,可以稱得上是周初政局中的第一號人物。然而,對王朝統治者來說,太公望畢竟是個外姓,因此西周一建立,他就順理成章地功成身退,在被封為齊侯之后,離開了中央政府。太公望一走,周公隨即填補了太師的空缺,從而取代太公望掌握了周初的軍政大權。

歷史

  斧鉞,是一種軍事權力的象征,同時也代表了一個人的特殊地位。就在牧野之戰的第二天,周人舉行了隆重的祭社典禮,正式向上天和殷民宣告殷商滅亡,周人承接天命。在這次典禮上,周公立于武王身側,當時他手中持的就是一把大鉞。

  攝政稱王

王位的繼承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最敏感的政治熱點。武王死后,天下人的目光自然都聚焦到顧命大臣周公身上,密切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而周公的表現也沒有令大家失望,果然有人爆出了一記猛料:“公將不利于孺子!”

  人們的懷疑主要是針對周公稱王一事。對于周公稱王,史籍中多有記載。

  《禮記》中稱:“周公踐天子之位。”就是說,在武王死后,周公實際上已經坐到了天子的位子上。《尚書·康諸》中記載有一段話也可以作為周公稱王的佐證,這段話是這么說的:“王若日:孟侯,朕其弟,小子封。”這段話中提到的“封”是康叔的名字,而康叔是周公的母弟。稱康叔為“弟”,這顯然是周公的口氣,所以這個“王”顯然就是周公無疑,而且當時他是自稱為“朕”的。由此可知,當時周公確實是身居王位,自稱為王的。在所有關于周公稱王的記載中,荀子的說法最為激烈徹底!盾髯·儒效》稱“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干脆說周公踢開成王,直接承繼了武王的天下。

  顯然,周公稱王之事已自不待辯。

  既然如此,能不能說,周公稱王就意味著篡位奪權呢?“稱王”與“篡位”這兩者可以畫等號嗎?要想了解其中微妙,我們首先還要弄清楚什么是“攝政”。

  所謂“攝”,是指出于某種原因,由他人代替原來的法定主體做某事。而“攝政”就是指皇帝(國王)不在的情況下由賢臣代行王權,或者皇帝(國王)在位,但出于某種原因,比如皇帝(國王)年幼無法處理國事,在這種情況下,也由賢臣來代行王權,這叫“當國攝政”。 歷史

  一般來說,攝政是代行君政而不居君位,但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也不排除可以“權居君位”,以應對突發事件。但是,居于君位只能是暫時性的,攝政者“臣”的地位是不變的。

  如此說來,由于周公并未真正廢王自立,所以稱王一事并不能說成是“篡位”,總體上還是處于攝政的范圍之內。

  但是中國人向來是講動機的,雖然沒有不好的行為,但有不健康的念頭也不行。誰能保證你周公稱王的動機真的就那么純潔?事實上,在此之前,還有另一樁公案一直縈繞在人們心頭,而這樁公案也是人們對周公如此放心不下的一個重要誘因。

  據《逸周書·度邑解》記載,武王在臨終前,曾把周公叫到病榻前,對周公說:“乃今我兄弟相為后。”意思是:我死了就由弟弟姬旦你來繼承王位。而周公則“泣涕拱手”,表示不敢接受。這樣,武王才不得不將自己的兒子誦(即成王)立為世子,對周公進行了顧命之托。 歷史

  然而,武王沒有料到,正是這一“未遂”的傳位之舉,卻導致了其他人對周公的防范之心。雖然武王是基于統籌天下的考慮:當時,西周雖然建立,但是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商人力量并未從根本上被摧毀;而他自己的兒子誦年紀尚小,根本不可能應付當時危機四伏的局勢。周王室急需一位聲望隆厚、富有政治軍事經驗的人物出來收拾局面。

  但是即使這樣,王位的傳承卻向來都是有規則的,不是希望傳誰就傳誰的。周人在王位繼承上,奉行的一直是父死子繼的原則。因此按照周制,成王即位是理所當然的;蛟S,武王臨終傳位給周公而不是成王,多少是受了商人兄終弟及觀念的影響。但即便是按照兄終弟及的商制,最有資格即位稱王的也應該是管叔而非周公,因為管叔是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因此,無論按照周人的傳統還是商人的定制,周公都不具備嚴格的即位稱王的合法性。

  雖然當時周公“泣涕拱手”,沒有接受,但是一個人面對唾手可得的王位,難道真的可以做到內心波瀾不驚,連一絲漣漪都不會泛起嗎?周公成為“大圣人”那是幾百年后的事,當時的周公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個有才能、有抱負,還握有重權的人!

歷史

  有了這樣一個前奏,再聯系到后來的周公稱王一事,讓人產生懷疑是不難理解的。況且周公稱王時,雖然沒有真正廢王自立,但是他也沒有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攝政”身份。因此,雖然不能妄下斷語,說周公的王者欲有多強,但至少可以說他的稱王是暖昧的!

  風聲鶴唳

不管別人承不承認周公這個“王”,此時周朝的最高權力都掌握在周公手里卻是事實。周公終于登上了權力的頂峰,然而,在他到達山頂后,卻發現這座山是一座火山,而自己屁股則正端坐在急待噴發的火山口上。

  在滅商之前,周與商的力量對比懸殊非常大,牧野一戰,周人的勝利本就存在某種程度的僥幸。因此,周政權建立后,天下仍是一片戰火紛飛,尚未完全臣服于周,四方諸侯又各懷異志,各種反對勢力都蠢蠢欲動。對此,武王生前就曾憂心忡忡,在一次親臨殷郊登高眺望商邑之時,他深深地被那種大國氣象所震懾,回來后就憂慮成疾,一病不起。

共2頁: 上一頁
  • 12下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0449.html

    相關閱讀:伯夷
    姬瑕
    后稷
    周朝中國的社會形態改革:奴隸逐漸變成了自耕農
    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