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統治者為了選拔人才同時是培養奴才的主要途徑。也是?絲逆襲的主要辦法,通過讓讀書人參加的所謂人才選拔考試,以致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員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中正制也稱“九品官人法”,主要內容就是選擇“賢有識鑒”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縣的大小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州、郡、縣散處在各地的士人,綜合通過“家世”、“行狀”、供官吏們參考從而“定品”。說白了就是老人推新人,然后從推薦的人中來定奪。
所謂“家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纯茨銧敔敯职值馁Y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行狀”就是指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看看你的思想覺悟是不是有一定的水平,是不是愿意跟黨走,都要做出一個評價。當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和現在大而空的評語沒什么兩樣。所謂“定品”,就是確定品級,看看你是適合掏糞還是適合當總理。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后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窮二代的?絲們即使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富二代的高富帥們即使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就是要實行高考,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中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隋朝滅亡后,唐朝的帝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坪椭瓶苾深。每年分期舉行的稱?,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這和現在申請去海外著名高校留學差不多,首先要有著名的認識推薦,這樣一來就要拼導師了。因此,考生紛紛奔走于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但凡是有利也有弊,無論多么好的制度,都不發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者。
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坪椭瓶苾深。每年分期舉行的稱?疲苫实巯略t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频目忌袃蓚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過經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的考生叫鄉貢。由鄉貢入京的考生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频堑诤,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武則天時期又創立了“殿試”,就是皇帝親自主持考試。
文章:奇妙的動物世界良渚文化火山爆發紅王蟹
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第一人
什么叫做“連中三元”呢,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如果在三級考試中都取得第一名,就叫做“連中三元”,而“連中三元”一詞則是出自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
那么誰是這個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第一人呢,嚴格說來,而且有據可考的應該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及第的辛酉科狀元崔元翰。
崔元翰,名鵬,字以行。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生于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崔元翰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崔良佐,因為母親,即崔元翰的奶奶過世而隱居,并且治學著書。堂叔是崔日用,崔日用也是進士出身,當過吏部尚書,爵封“齊國公”。
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的崔元翰通經史、工詩文,不過卻到了將近五十歲的時候才舉進士。然而他的府試、省試皆第一,中狀元后,博學宏詞科、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又皆第一。主考官禮部侍郎于邵贊嘆道:“不十五年,當掌詔令。”。果然不出其所料,貞元三年(787)被封為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貞元七年又被封為知制誥。崔元翰比較喜歡獨來獨往,有點兒不合群,由于他這種生性剛烈,不為世所容。當知制誥不到兩年即被降職,不久病故。
史書還記載崔元翰師法班固、蔡邕。尤善對策、奏記及碑志。主張文以載道。除此之外,崔元翰還是個詩人,在唐朝誰還不會寫兩首詩啊,如果你說你不會,都不好意思說是唐朝來的,更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讀書人了,現在《全唐詩》保留了其詩七首,F錄一首,以饗讀者:
奉和圣制三日書懷因以示百寮
佳節上元巳,芳時屬暮春。
流觴想蘭亭,捧劍傳金人。
風輕水初綠,日遲花更新。
天文信昭回,皇道頗敷陳。
恭己每從儉,清心常保真。
戒茲游衍樂,書以示群臣。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弟弟崔敖和崔備也和他他同取進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茅,傳為一時佳話。(文/張溥杰 sina)
文章:最古老的樹羅布泊美食節珍惜動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1632.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