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約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的創建者,漢族,姬姓,名發,謚號武王,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約前1050年文王死,他繼承王位,沿用“受命”年。
周原為商朝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屬國。周文王在位50年,做了許多滅商的準備,實行許多正確的政策,他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勵精圖治,以德治國,禮賢下士,使周繁榮興盛起來國力逐漸強大,逝世時天下三分已得其二,為滅商奠定了基礎。武王姬發繼位后,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姜尚)為軍師,并用弟弟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孤立商王朝,壯大自己力量。
此時,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后,為便于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又對商作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有800個諸侯前來孟津會盟。這次行動鍛煉了軍隊,取得了實戰經驗,史稱“孟津觀兵”。
又二年,武王探知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著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決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向朝歌進軍。
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兇。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決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乘、近衛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向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今河南衛輝市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一說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武王在戰前向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決戰開始后,周軍士氣高漲,奮勇沖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愿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1889.html
相關閱讀:伯夷
姬瑕
周朝中國的社會形態改革:奴隸逐漸變成了自耕農
后稷
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