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闖關東”的由來
關東是指以今天的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為主的東北地區,因這一地區處在山海關以東,故名。清前期設禁,前往關東要“闖”,因為那是越軌犯禁的行為。但自近代1860年(咸豐十年)解禁后,前往關東謀生就已合法,“闖關東”一語之所以仍被沿用,是積習成俗使然。
遠在宋遼金元時期,就有關內流民出關覓事,來去自由。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關也不必“闖”,相反還得到清政府相當的鼓勵。因為關東本來就人煙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戰爭的影響,人民走死逃亡,導致關外“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但關東又是“龍興之地”,為強根固本,清廷即屢頒詔令,命地方官“招徠流民”,開墾荒田。1653年(順治十年)設遼陽府(下轄遼陽、海城二縣),頒布《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宣布開放遼東,“燕魯窮氓聞風踵至”者不少,也由此引起清廷的不安!稐l例》頒布15年后,也即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關閉山海關的大門,《條例》廢止。清廷所以要封禁東三省,當然有許多理由,如關東為人參產地,旗民生計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萬,屢禁不止(楊賓《柳邊紀略》第1卷),成為清廷不得已而封關的原因之一。還有,東北設有圍場,供皇室狩獵之用,但圍場地面遼闊,無法禁絕“游民借開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獵藏牲”(《清朝續文獻通考》第3卷),于是,干脆封禁。再有,清廷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搶了旗民的飯碗,“必致(旗民)生計日蹙”。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保護滿族固有的文化則是清廷“閉關(山海關)”尤其不可忽視的根本原因,類似“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與滿洲風俗攸關”的上諭,屢有頒行。在清廷看來,滿族的尚武之風不能丟,滿族的風俗習慣不能雜糅,要想不使滿人“習成漢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閉起來。加之有清一代“反清復明”之聲不絕于耳,更使“滿漢之見”難以消散,因而也促使清廷屢頒禁令,一次比一次嚴厲,不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許入境”,而且下令“逐客”。1740年(乾隆五年)上諭命“寄居奉天府流民,設法行遣……定限十年,令其陸續回籍”。十年后(1750年),流民歸籍期限已滿,再頒嚴令,“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撥官兵稽查,不許內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令守邊旗員沿邊州縣嚴行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絕!保ā洞笄鍟涫吕返158卷,《戶部》)當然,清廷也清楚,僅“閉關”仍不足以抵制“漢俗”的侵襲,流民泛海可至遼東,經蒙古亦可進入關東腹地。有鑒于此,康熙年間清廷又花了幾十年時間設置“柳條邊”以期禁阻。盡管清廷煞費苦心,但北方流民入關謀事卻屢禁不絕,而且呈不斷擴大的趨勢,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上諭”稱,僅山東流民入關者就達10多萬(《清圣祖圣訓》第8卷)。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據估計,在關東謀生的華北農民(包括已改變流民身份定居關東者)總計達180萬人(葛劍雄等:《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4頁)。這些流民都是在“閉關”條件下犯禁闖關、私自進入關東的,所謂“闖關東”之說,即由此而來。
1860年,關閉的山海關大門重新向流民敞開,流民入關東謀生,不再視為非法,只因“闖關東”一詞已約定俗成,也就成為流民去關外謀生的代名詞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5003.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