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被凌遲處死百姓分肉的明末將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袁崇煥死后,眾叛親離,無人收尸。多虧他手下的一位佘姓親兵,堅信自己的“老領導”非壞人,趁天黑將其殘尸(實際上只剩一副骨架子)從西四牌樓背回自家的院落,加以掩埋。此舉在當時是要冒生命危險的。
  
  純屬民間行為的“袁崇煥將軍之墓”在北京城里秘密地扎根了。忠實的親兵在將軍的墓前一如既往地守護著,仿佛將軍還活著,正酣睡于營帳。他臨死前又把這項任務托付給子孫:永遠給袁將軍守靈!代代相傳。佘姓親兵的后裔們,即是遵循祖先的遺訓,更是出于對英雄的敬仰,一直不曾搬家、不敢賣掉祖傳的私宅,后園里種植著一棵不斷擴充著年輪的精神之樹!
  
  這一家人,一直在原地守候著。這一家人,替一城之百姓做著懺悔的事情。
  
  強將手下無弱兵。袁將軍自然偉大,這一家人也不簡單,他們是自發組成的衛兵,永遠的衛兵。
  
  三百多年過去,院子還是那個院子,墳墓還是那個墳墓,可守墓人已傳至第十七代了。
  
  電視臺采訪了第十七代守墓人,一位叫佘樹芝的老太太。她說這么些年來,經常有知情者慕名前來敲她家的院門,給袁將軍上墳。主人總是熱情招待,引領來賓去后園祭奠那位著名的死者。隨著鏡頭,我看見了袁崇煥之墓,已用混凝土澆鑄(如同堡壘),并且立有大理石墓碑。庭院打掃得很干凈,可見主人很盡心盡職。
  
  由于袁崇煥之墓、祠已列為供游客參觀的文物保護單位,守墓人家族將移遷新居。佘樹芝老人在墓前鞠躬、痛哭,跟祖祖輩輩生死相守的袁將軍告別。
  
  袁將軍若活著的話,應該給自己世代相傳的衛兵授勛。或者說,我們這座城市,應該給這有良知的一家人記功。一個平凡的家族(絕對屬于“老北京”了),總算為歷史犯下的錯誤做出了一定的補救。我視之為人民的代表,從精神上對冤死的英雄進行著永遠的補償。
  
  想起袁崇煥,再查找西四那消失的牌樓,我看見了風波亭的倒影。
  
  袁崇煥在西市被凌遲處死,不僅無人哭送,而且遭到痛罵。磔刑照例應剮三千六百刀,皮肉寸斷。當這一代名將被千刀萬剮時,心靈肯定比肉體還要痛苦,晃動在他眼前的是一張張憤怒的面孔。市民們不明真相,視之為通敵賣國的“漢奸”,爭相掏腰包買其肉而食之,以解心頭之恨:“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明季北略》)
  
  天啟六年(1626年),鎮守寧遠城的薊遼總督袁崇煥以弱勝強,擊破兵力上占絕對優勢的后金大軍,取得“寧遠大捷”。正是在這次戰役中,努爾哈赤中炮受傷,不久后死去。其子皇太極時刻銘記著這“殺父之仇”。
  
  三年后,皇太極繞開袁崇煥重兵駐扎的防區,由喜峰口突破長城,包圍了北京城。袁崇煥風雨兼程自山海關外趕回增援,護駕勤王。又一輪北京保衛戰打響了(與于謙指揮的那一次相隔約一百八十年),主角已是袁總督,此時他也像于謙一樣,在戰亂中升任兵部尚書。
  
  袁崇煥率領的九千騎士,在長途跋涉之后,顧不上休息,直奔皇太極督戰主攻的廣渠門,與數倍于己的八旗軍展開決斗。這一場刀槍交錯的近距離混戰,整整持續了一個白晝。袁將軍身先士卒沖鋒陷陣,輕傷不下火線,縱橫馳騁,窮追皇太極之寶帳而不舍,如蒼鷹撲兔,有常山趙子龍之風!“兩肋中箭如猬,賴有重甲不透。”一尊怒發沖冠的戰神,出現在廣渠門外,嚇得八旗軍紛紛閃避。
  
  袁崇煥,真乃敢死隊員中的敢死隊員,主帥能如此,還怕麾下的士兵不賣力嗎?廣渠門大捷,完全是憑勇氣取勝的。另兩處戰場(德勝門與永定門),八旗軍同樣兵敗如山倒。
  
  皇太極終于意識到:有袁崇煥這個死對頭在場,絕對啃不動北京城這個硬核桃,只好灰溜溜地撤回老家。
  
  強攻不行,只能智取;侍珮O設“反間計”,故意讓戰俘在放歸前竊聽到袁崇煥與后金有密約的假情報。崇禎居然鉆進了圈套,將自己的良將拉下戰馬,輕易地定罪:“袁崇煥以復遼自任,功在五年,朕是以遣員湊,無請不發。不意專事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入犯,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散遣。乃敵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僧入軍中,堅請入城。敕法司定罪,依律,家屬十六歲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配,朕今流他子女妻妾兄弟,釋放不問,崇煥本犯置極刑。”
  
  皇太極“借刀殺人”成功了;杈绲潓⒓悍降囊粭U戰旗給連根拔掉。
  
  袁崇煥死得太慘了。“時百姓怨恨,爭啖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比身碎千段更痛苦的,乃是忠臣蒙冤的心。他恐怕以為置身于噩夢之中:這就是我苦苦捍衛的城市嗎?這就是我拼死保護的人民嗎?滿腔熱血,沒能流在殺敵的戰場上,而流在自家的刑場上!
  
  皇帝犯了一個錯誤?百姓犯了一個錯誤?歷史犯了一個錯誤!
  
  當然,歷史同樣也是受害者:袁崇煥的傷口乃歷史的傷口,一直疼痛到今天,還會疼痛到永遠。
  
  明王朝最終葬送在崇禎自己手里。清廷移鼎北京,修明史,總算公布了內幕(把“絕密檔案”給曝光了)。北京的民眾才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摧殘了自己的保護神,追悔莫及。
  
  清亡后,立即有人在離袁崇煥舊戰場不遠的地方,廣渠門內龍潭湖西側集資修造“袁督師廟”。既然是廟,可見市民確實把袁將軍奉若神明。
  
  漫步西四,已看不見高聳的牌樓了。自從這標志性建筑被拆掉之后,西四牌樓便簡稱為西四。它在明朝又叫西市,是處決死囚、或殺或剮的刑場。“西四牌樓者,乃歷朝行刑之地,所謂戮人于市者也。”(楊士聰《甲甲核真略》)
  
  西四牌樓,見證過許多大快人心的時刻,譬如凌遲處死武宗時權宦劉瑾,“都人鼓舞稱慶,兒童婦女亦以瓦石奮擊,爭買其肉啖之。”但不能否認,也制造過一系列千古慘痛的冤假錯案。
  
  漫步這矗立著廣告牌、紅綠燈、交通崗亭的十字路口,我首先想起了袁崇煥。這位北京城古老的保護神,以血肉之軀抗拒侵襲。悲哀的是,他未能如愿以償陣亡沙場,死于自己拋灑血汗所捍衛的城市,死于被保護者的刀斧之下,上演了一幕親者痛、仇者快的漫長悲劇。袁崇煥并不是開始——岳飛的風波亭,可比西四牌樓早得多了。當然,袁崇煥血染鬧市,并不代表悲劇的結束。
  
  史學家說:崇禎殺袁崇煥,等于“自毀長城”。建長城很難,毀長城則很容易。毀長城無異于自殺,尤其當你拆除的是“血肉筑成的長城”,是良將與忠臣,就犯下了不可原諒的錯誤。這不是在挖自家的墻腳嗎?帶來的危機要嚴重得多,甚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首先從精神上開始垮掉了。
  
  不管元之柴市口,明之西四牌樓,抑或清之菜市口,皆屬老北京的交通要道。在鬧市區行刑問斬,便于示眾。
  
  由袁崇煥,我聯想到將相的話題。可以說有帝王的地方,必有將相。帝王是主角,將相是配角,共同唱一部大戲。薊遼總督袁崇煥與外敵對陣時如猛虎下山(他曾在廣渠門外抵抗皇太極的八旗軍),最終卻綿羊般死于自己所效忠的帝王之手,被凌遲于西市;受蒙蔽的北京人,將其千刀萬剮的碎肉,涮也不涮就生吃了。這個誤會可鬧得太大了。
  
  封建專制的原因,使中國歷史上充斥著人肉羹、人血饅頭之類血腥的記憶。袁崇煥不過是其中的一盤小點心而已。但一代名將落得個這樣的下場,挺讓人寒心的。
  
  比袁崇煥的慘死更早產生的冤假錯案,還有于謙。他因成功地保衛北京免受蒙古瓦剌騎兵侵略,榮升兵部尚書,卻又不幸地被卷入皇族權力競爭的漩渦。因“南宮復辟”而卷土重來的英宗,不僅廢黜了代宗景泰帝,且將景泰帝的大紅人于謙一并鏟除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于謙堪稱是袁崇煥的先驅。這兩人的血,相繼將西四的刑場給染紅了。忠臣的結局居然驚人的相似。從他們身上甚至能找到岳飛的影子。西四牌樓,北京城里的風波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6774.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