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朝歷史解密:明朝的錦衣衛真是古代的007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現在一提到“錦衣衛”三字,很多人腦子里會立即映出流行影視作品中塑造的錦衣衛官員標準形象: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飛檐走壁,武藝高強,從事著保衛皇帝、暗護忠良、刺探倭寇、保國衛民等神圣而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工作,堪比古代的007。但是,明朝的錦衣衛真的有這么神奇嗎?

  舉傘扇的儀仗兵

  錦衣衛的前身是朱元璋在建國之初設立的拱衛司,相當于皇帝的私人衛隊。洪武二年設立親軍都尉府,又以負責皇帝儀仗的儀鑾司隸屬之。洪武十五年罷設親軍都尉府,改成錦衣衛。這樣,錦衣衛既繼承了親軍都尉府的侍衛之責,又從儀鑾司那里繼承了在朝會大典或皇帝出巡時負責天子儀仗鹵簿的職責。

  按照明代兵制,地位最高的是中央級的五軍都督府,有些類似于大軍區;然后是類似于省軍區的都指揮使司(都司);然后是相當于各地軍分區的衛。明朝一般的衛有5600人,分為前、后、左、中、右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1120人。再分為十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112人,其中有2名總旗、10名小旗、100名士卒。

  明朝錦衣衛排在親軍衛之首。親軍共二十二衛,包括洪武年間朱元璋設立的金吾前衛、金吾后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錦衣衛等“上十二衛”和永樂年間明成祖增設的金吾左衛(原為燕王府的護衛軍北平左衛)、金吾右衛(北平右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濟陽衛、通州衛等十個親軍衛。此外還有騰驤左右衛、武驤左右衛等“御馬四衛”。這些親軍衛不隸屬于五軍都督府,直接聽命于天子,總的來說地位比其余各衛要高一些。明代守衛皇城和宮城的職責,多用上親軍二十二衛,特別是金吾、羽林等衛。錦衣衛并不負責皇城的外圍警衛,而是在宮內擔任入值宿衛職責,相當于皇帝的貼身護衛。

  按照明朝的兵制,衛下面只轄五個千戶所,但錦衣衛由于地位特殊,轄有十四個千戶所(最多時達十七個),包括錦衣前、錦衣后、錦衣中、錦衣左、錦衣右五個千戶所,以及上前、上后、上左、上中、上右、中后、馴象、旗手等千戶所。

  錦衣衛與其他衛一樣,名義上的最高長官稱為指揮使,是正三品官員,而且可以世襲。明代許多勛臣后代被授予該官職,實際上是不管事的虛銜。由于錦衣衛的特殊性,明代皇帝經常讓都督、都督同知、都指揮使、都指揮僉事等一二品武臣掌領錦衣衛。在《明實錄》中,可以看到諸如“左都督掌錦衣衛陸炳”、“錦衣衛掌衛事都督同知朱寧”、“錦衣衛掌衛事都指揮僉事臣袁彬”之類的稱呼,這些人都是受皇帝信任的心腹密臣。

  在錦衣衛指揮使之下,設有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衛鎮撫(正五品)、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鎮撫(正七品)、總旗(正七品)、小旗等官員。但是錦衣衛與其他衛不同的是,在總旗之下還有將軍、校尉、力士三類特殊的人員編制。

  錦衣衛的“將軍”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將軍,而是負責皇帝近身扈從的衛士的榮譽頭銜,最初叫天武將軍,后來改名叫大漢將軍。其滿員編制共有一千五百人,另有千戶、百戶、總旗等官員七人,統共一千五百零七人,自成一軍,由侯爵、伯爵或駙馬統率。凡遇到朝賀慶典,大漢將軍要戴鳳翅冠,穿鎖子甲,懸金牌,佩繡春刀,值宿于奉天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今太和殿)殿內御座左右,以及殿門、殿角、殿外丹陛和丹墀。

  大漢將軍的工作類似于儀仗兵,是一項非常辛苦的任務,往往要從凌晨三四點鐘一動不動地佇立到中午時分。在殿內侍衛的大漢將軍不得撓癢、打哈欠、咳嗽放屁,身上也不得有臭氣。明熹宗有一次破天荒上朝,看見身邊的大漢將軍站得稀稀拉拉,盔甲破破爛爛,衣服鞋子也是臟兮兮,還罵過相關的領衛勛臣。殿外露天肅立的大漢將軍則要經受風吹日曬、霜凍雨淋,典禮完畢之后還要對身上的金甲進行擦洗保養,然后才能上交到左闕門(午門東南角)南邊三間廊房的“金甲庫”中儲存。

  皇帝常朝時,大漢將軍也要在奉天門(皇極門,今太和門)侍衛。在皇帝出巡時,統領大漢將軍的千戶官要懸掛“禮”字號金牌,舉著金香爐,作為儀仗前導。大漢將軍從民戶中選取,要求軀干豐偉,身長五尺三寸以上,還要勇武精壯,力勝三百五十斤,身體也不得有惡疾。他們每人每月領取兩石口糧,每年發給紅?絲(緞)衣、紅紗衣、紅羅衣各一件,每五年揀選一次,可以升任總旗、百戶、千戶等官職。

  校尉最初是儀鑾司儀仗手的專有名稱,后來納入錦衣衛系統,隸屬于錦衣前后左中右五所,每各轄十個司:轎輿司、擎蓋司、扇手司、旌節司、幡幢司、班劍司、斧鉞司、戈戟司、弓矢司、馴馬司,其工作職能從名字就能看出來。負責這些工作的錦衣衛校尉每三天一輪換。

  除了皇帝鹵簿外,錦衣衛校尉還要負責皇太子和親王的儀仗。比如在千秋節(皇太子生日)、元旦、冬至等節日時,文華殿內外要用錦衣衛校尉四百一十九,來擎執傘、蓋、扇、戟、麾、氅、斑劍等儀仗。親王離京前往封地時也要先撥給三百名錦衣衛校尉作為隨侍人員,到封地之后再從王府護衛或群牧所的軍士中選撥出三百名校尉?ね跏芊夂髶芙o三十名校尉,公主出府也要撥給錦衣衛校尉三名。校尉一般從民戶中僉發,要求身強力壯,沒有犯過錯。校尉死后由兒子或弟侄替補?梢灾〉撁,家屬也可免去差役,所以有不少沒有軍籍的民戶為了逃避徭役而投充到王府,充當校尉。

  力士最初專門指旗手衛舉旗的士兵,后來也隸屬于錦衣衛系統,其地位低于將軍和校尉。萬歷年間曾經規定錦衣衛的千戶、百戶和將軍,凡侍衛三十年以上者,其兒子可以授錦衣衛總旗的官職,侍衛二十年以上者兒子可當校尉,侍衛二十年以下者的兒子只能當力士。而且都只準蔭襲一輩,不準世襲。管理力士的機構是錦衣衛的上前、上后、上左、上中、上右、中后等六個親軍所。

  “錦衣”之名反映了錦衣衛服裝上的特殊性。明朝對皇親勛貴百官平民的服色等級有嚴格的限制,不準逾等。明初有不少開國的公爵和侯爵就是因為“服色逾制”、“僭用龍鳳紋”而被賜死的。按照明朝制度,錦衣衛的正三品堂上官可以著大紅?絲飛魚服、佩繡春刀。所謂“飛魚”其實是尾巴像魚尾的四爪龍,“斗!笔侵苯堑乃淖垼镑梓搿笔桥L泯埿蔚膭游铮ㄐ枰⒁獾氖,明朝公侯伯爵和駙馬身穿紅色常服,胸前和背后有麒麟補子,其中的麒麟是通常的獸類形象,而與龍形的“麒麟服”不同)。有四爪而不做其他變形的龍,則被稱為“蟒”。繡有這四種圖案的袍服稱為蟒衣、飛魚服、斗牛服和麒麟服。它們不在品官的官服制度之內,而是屬于賜服,等級極高,一般只有皇帝賞賜或奏請批準之后才能穿著。

  賜服通常采用云緞、閃緞、云絹、紗、羅等高級衣料,以大紅為底色(也有青、藍、紫、沉香等顏色),采用織金、妝花等復雜工藝,胸前為龍頭和龍爪,龍身繞過肩膀,龍尾甩到身后。大體來說,蟒衣是等級最高的賜服,之后依次是飛魚服、斗牛服和麒麟服。值得一提的是,錦衣衛成員也不是全都穿飛魚服,能穿飛魚服的基本上屬于錦衣衛軍官,至于將軍、校尉和力士,則根本穿不到飛魚服。此外飛魚圖案可以用在圓領衫、直身、道袍、貼里、曳撒等多種服裝上;飛魚圖案可以做成胸背補子,也可能是過肩的“通肩袍”;飛魚可以帶翅膀,也可以不帶翅膀……總的說來就是沒有固定的規則。實際上連明朝人也不容易分清這些區別,雖然明代歷朝皇帝不斷下旨禁止亂穿飛魚、斗牛服,但皇帝自己也往往胡亂賞賜,導致情況越來越亂。

  所謂“繡春刀”如今并沒有確鑿的實物傳世,但許多研究者曾根據明代繪畫,對其進行考證。大多數看法認為繡春刀的樣式和明代常見的腰刀差不多,只是刀身較一般腰刀短小,而且全身有弧度,便于拔出和守刀,繡春刀最大的特點在于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織有排穗。此外,佩繡春刀并非錦衣衛的專利,留守衛、旗手衛等親軍都可以佩帶,文武大臣扈從皇帝車駕時也會獲賜繡春刀。

  繡春刀最大的特點在于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織有排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8089.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