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庾信,由南入北最著名的詩人。他飽嘗戰亂分裂時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卻結出“窮南北之勝”(倪?《注釋庾集題辭》)的文學成果。他的文學成就,彰顯著南北文化融合的大好前景。本文從庾信的生平經歷入手,探究他的文學創作及創新,著重考察庾信對北魏文化大融合的積極作用。
一、庾信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他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又是唐代新詩的奠基人,在中國文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的作用。庾信生于政權頻繁更迭的大時代,他的一生,以42歲出使西魏并從此流寓北方為標志,可分為前后兩期。他在南朝度過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國最為安定的階段,他的《哀江南賦》中描述為“五十年中,江表無事”。然而他懷著亡國之痛,鄉關之思,隱逸之念,在北朝走完了他羞愧、痛苦的半生。庾信在這樣特定的歷史環境因素下不自覺地充當了南北朝文化交融的使者。
歷史
二、庾信的文學創作
庾信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詩歌和辭賦。庾信的創作以42歲作為分界點分為前后兩期。早期宮體詩成就最高,與徐陵并稱為“徐庾體”,其思想內容輕淺單薄,并沒有對當時的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庾信在格律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如《烏夜啼》七言八句,聲調鏗鏘,基本符合律詩的平仄,為后世格律詩的產生作鋪墊。明楊慎指出“庾信之詩,為梁之冠冕,啟唐之先鞭”(《升庵詩話》卷三)。
。ㄒ唬┾仔旁娰x創作成就
庾信早期詩歌創作最突出的是宮體詩,有供君王消遣娛樂的性質,思想內容輕淺單薄。他在梁時的作品,特別是19至36歲在東宮任職期間的詩賦,主要是奉和、應制之作,題材基本上跳不出花鳥風月、醇酒美人、歌聲舞影、閨房器物的范圍。比較有名的是《和詠舞》《奉和山池》《七夕》等。
在庾信文學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的其實是其后期的賦作。前期的賦作不免多了些靡靡之音,而后期的賦作更是多了對人生的思考。后期的賦現存八篇,其中以《枯樹賦》《哀江南賦》最為有名!犊輼滟x》雖托言詠物,但實際上則是以物喻志,借詠物以抒其家國之思。另外,《哀江南賦》是一篇敘事性很強的賦,作者傷悼梁朝滅亡和哀嘆個人身世,以其獨特格局,陳述梁朝的成敗興亡、梁朝腐朽無能,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的前因后果。文字真實、凄惋而深刻。其格律嚴整而略帶疏放,文筆流暢而親切感人,并如實地記錄了歷史的真相,有“賦史”之稱。
。ǘ﹦撟黠L格的轉變
庾信的文風在南朝以綺靡為主,但已顯露北方蒼涼之氣。進入北朝之后形成剛健蒼涼的風格,但仍帶有南方綺艷的痕跡。庾信將南方的形式、自我的情感、北方的粗獷風格相融合,形成寫實性與抒情性交融的“庾信體”。且南北兩朝都有清新自然之色,這兩種文風交融在一起,客觀上促進了南北文風的融合。庾信在南朝的詩賦大都帶有宮廷的綺靡之氣,如《奉和山池》《和詠舞》《春賦》等。風格綺艷,內容輕薄,反映了南朝貴族文人精神的空虛和醉生夢死的腐敗生活。后庾信出使東魏,沿途留下《將命使北始渡瓜步江》《入彭城館》等一系列詩作,已顯示典正之美,蒼涼之氣。庾信后期的創作多抒發亡國之痛、鄉關之思、羈旅之愁、思鄉之愁,具有清新之色。他入北之后視野從宮廷生活轉向現實人生,對梁王朝的盛衰興亡有了清醒的認識與思考;他的情感從空虛蒼白變為憂憤抑郁,充滿亡國之痛,仕北之痛;他的創作從南方宮廷轉向北方土地。變遷的時代和痛苦的遭遇,造就了南北朝文學的頂峰人物庾信。如《擬詠懷》《傷心賦》《哀江南賦》等皆是庾信抒發悲情之作。所謂“情糾紛而繁會,意雜集以無端”(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也就使得詩中的情緒顯得沉重無比。
歷史
(三)作品融入北方意象
《文學理論教程》[1]中曾解釋“意象”是中國首創的一個審美范疇,專指一種特殊的表意性藝術形象或文學形象。筆者認為庾信將一系列北方特有意象融入到詩賦作品中正是特殊的文學形象的創造。如庾信入北之后的創作題材大都有關羈旅、鄉關、邊塞、隱逸、田園等,意象多以孤鳥、枯樹為主,而“秋”這個意象成為庾信創作的一大特色。庾信“秋”的意象正是庾信創作中的感性形象表達。庾信的秋景作品,有的體現在詩的標題上,有的雖不明言寫秋,但處處表現秋:“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擬詠懷》其十一),“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擬詠懷》二十六)。庾信通過秋這個意象,既展示自己入北的經歷心態又表現動蕩不安的外在背景。這是庾信對世界獨特的觀察力、感悟力、審美力的綜合表現。
飛鳥意象如雁、鶴、鴛鴦等。雁具有思歸群居、來往南北等特點。庾信借這些孤雁來表現自己獨處北國的寂寞、荒涼。庾信筆下的雁多失群,孤獨,如“失群寒雁聲可憐,夜半單飛在月邊”(《秋夜望單飛燕》)。庾信也著力描寫黃鶴和鴛鴦,“青田松上一黃鶴,相思樹下兩鴛鴦”(《代人傷往》)。作者將黃鶴的孤獨與鴛鴦的成雙形成對比,表現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歷史
這些意象都是庾信處于北方時創作出來的,不同于南方事物的清新,往往蘊含作者深刻的情感,更體現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北方意象的加入使得庾信的作品更富有韻味,使人回味無窮,讀來不覺淚濕滿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8713.html
相關閱讀: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東晉的時尚
自亂陣腳的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