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陵通常指周文王之墓和周武王之墓,周公是圣人,他的墓也可以列入其中。周成王不敢以周公為臣,周公逝世,遂使其近于文武而葬。那么周陵在何處呢?
我曾經按圖索驥,索其大冢,在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周陵村看到了周陵。它們一南一北,相距百米,南為周文王陵,北為周武王陵,皆有畢沅所立其碑。畢沅是江蘇太倉人,以科舉考試的形式為清政府錄用,并為乾隆青睞。乾隆三十八年,就是1773年,任他做陜西巡撫。為官一度,除了處理公務,他走遍三秦山川河流,勘察勝跡,收集金石,撰以為書。其人并非附庸風雅,相反,他是真正喜歡學問,對經史諸子多有研究,終于著作等身。陜西幾十座帝王之陵,無不有他所勒之碑。昔日守土之臣,往往比肩接踵,然而得以留名的總是十分寥落。凡流芳者和傳頌者,當為立德立言之士,立功也可以留名,不過其功必是修路建橋或營造水利之類的千秋萬歲之功,急功短利是不行的。畢沅是尊重和維護文化遺產的人,而且頗為奧博,可惜他為周文王和周武王樹碑有誤。
畢沅之錯是有緣故的。一直以來,方志野史或其他著作,皆認為周陵在畢,然而其畢有二,其一是渭河以南的杜中之畢,其一是渭河以北的畢原。畢沅顯然放棄了杜中之畢,選擇了畢原,他說:“文王陵在咸陽縣北一十五里畢原上!庇终f:“武王陵在文王陵北!庇终f:“周公墓在文王墓東!边@便錯了,而且以訛傳訛,竟產生了鄉名周陵鄉和村名周陵村。所謂杜中之畢是司馬遷所斷,畢指終南之道。師古有言:“畢陌在長安西四十里!痹娫唬骸敖K南何有?有紀有堂!奔o為基,堂喻畢道平正如堂。文王作豐邑,豐邑在鎬水西,武王作鎬邑,鎬邑在豐水東,其去二十五里,這一帶為周之本營,在茲向祖宗致祭非常合適,所以周陵當在斯地。遺憾畢沅不以為然,從而紕漏一處,荒謬幾世。
經考證,畢沅所立碑之周文王陵,是秦惠文王公陵,周武王陵是秦悼武王永陵。實際上自宋以降,如是兩座秦王陵便誤之為周陵,并建筑祠堂以致祭。,反復修葺,逐漸擴充,遂有文王坊、戲樓、獻殿、過殿、后殿。規模宏偉,望之巍然。按禮,明清以來,朝廷以時會遣重臣率守土之臣向文武行祀。畢沅曾向乾隆皇帝報告:因為公務經過陜西各府,各州及各縣,凡見帝王之陵必下車拜之。想來,他一定是要拜周陵的。可惜他拜的是秦王,別的大臣也都拜了秦王吧。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泵髑逯,包括畢沅,顯然不是向秦王獻媚,不過若有靈在,那么文、武尷尬,秦王遂會竊笑的。
周陵在杜中,在豐鎬一帶,但一再探查并挖掘,它都遲遲不現。周陵應該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然而它究竟在哪里呢?
當年開鑿昆明池,掏出了黑土,漢武帝很是困惑,便問東方朔。東方朔佯裝不明白,答其西域胡人知道,可以詢之,漢武帝遂再問胡人,胡人說:“劫燒之余灰也。”什么時代的劫燒呢?誰制造的劫燒呢?西域胡人又怎么知道是劫燒呢?豐邑和鎬邑,或有周陵,皆在劫燒之中嗎?當然也有論者指出,是昆明池淪陷了周的故都,并有周陵吧。還有論者認為,秦始皇在豐邑之間營造其宮就已經毀了周的遺存?傊幸稽c神秘??周陵消失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0317.html
相關閱讀: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
姬瑕
后稷
伯夷
周朝中國的社會形態改革:奴隸逐漸變成了自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