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衣也是內衣的一種。
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類似今天浴衣的內衣??明衣,這是內衣發展到一定時期,成熟化、定型化的表現。
對于明衣,南朝皇侃疏有云:“謂齋浴時所著之衣也。浴竟身未燥,未堪著好衣,又不可露肉,故用不為衣,如衫而長身也,著之以待身燥! 就是說洗澡以后,身體上的水印還沒有完全干燥,不能穿換洗好的衣服,但是赤身露體也不雅觀,這時披上明衣(浴衣),以待浴后身體上的水干了。
明衣是古代一種貼身的單衫,它的作用就是浴后所穿,其功能屬于浴衣一類。
明衣名詞的首次出現并不是在南北朝,而是春秋時期,孔夫子《論語?鄉黨》就出現了明衣:“齊,必有明衣,布!
不過,當時沒有指明明衣的作用,到了南北朝的皇侃疏則首次明確了明衣的用途。
春秋時的明衣只是單衫,與其他內衣一樣,貼身而穿,天熱時也兼有外衣的功能,還沒有浴衣的概念。
在其他古籍文獻中,也沒有專門論及明衣,這說明明衣并不如蔽膝、?、?(無襠褲)那么普及。
到了南北朝時,內衣發展已經趨向成熟化,有了多種內衣,這時內衣開始細分化,分為男式、女式;功能趨向專業化,明衣專用于洗浴,成為中國內衣品種中的首個浴衣。
從明衣質地以布為之,可以佐證當時的制作者已經注意了明衣的吸水性,面料、質地與其作用絲絲入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0374.html
相關閱讀:自亂陣腳的苻堅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東晉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