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醫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內治主要服用經熬煮的草藥水為主,外治則有拔火罐、火點、放血療法、艾炙、熱敷、按摩、藥熏蒸療法、藥水浴、外敷法等。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調整病者的起居,飲食和精神治療,并且講究飲食禁忌等。
從古至今,仍在臨床實用的黎醫治療方法有:
火針療法:常用布傘鋼線一截,長約10~12厘米,一端磨尖,一端安上木柄,即成火針。使用時,先把尖的部分放在火炭里烤紅,后蘸上蓖麻油,點火燒熱,待火熄滅后,迅速點刺在治療的部位上,此法常用于治療瘰癘、腰腿痛癥等。
針挑療法:用大號縫衣針等針具,根據病癥選擇體表上某些部位,運用不同手法挑破其淺層皮膚或皮下纖維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先選擇病癥的體表或穴位上的病理陽性反應痛點,常規消毒后,用針對準針挑點下針,其手法有淺挑、深挑、慢挑、輕挑、重挑、搖挑等。針挑方式有:點挑、散挑、環挑、排挑,一般一個針挑點反復數次,挑完后用碘酒消毒創口,此法常用于治療疳積、腰痛、痧癥、癇癥、癭瘤、痔瘡等病癥。
挑痔療法:常用于治療炎性外痔,輕度脫肛等病癥。方法是首先在患者腰骶部尋找痔點,形似丘疹(不突起皮膚或稍微突出皮膚或帽針頭大小圓形),稍帶有光澤,為灰白色、棕褐或淡紅色等,壓不通色,確定位置后,經消毒便用縫衣大號針在定位表皮上縱向挑破0.1~0.2厘米,而后深入皮下挑,將白色纖維物挑斷,一般不出血,挑完后,用2%碘酒消毒,加上膠布貼緊即可,相隔7天后再挑一次即可治愈。
挑疳積治療法:一般用于小兒疳積癥、消化不良癥。方法是在四縫穴處挑刺并輕輕地擠出黃色粘液,再加雞屎藤適量的粳米混合研成粉,用開水沖后內服則可愈。
燈花炙療法:用燈芯草蘸蓖麻油后,直接點燃在病位或穴位上,以能聽到嘶嘶響的聲音效果為最好,常用來醫治頭痛、四肢麻木、風濕性關節腫痛等癥。
艾炙療法:作法是直接在皮膚上炙或淬藥(生姜法、蒜瓣、生鹽)炙,每次15~30分鐘,常用于治療風濕胃痛癥、寒性病癥,慢性病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1611.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