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周公東征平叛亂的故事:周公東征的原因是什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周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武王消滅了暴虐的紂王后,為了安撫殷民,采取了軟硬兩手策略。在占領朝歌之后,武王馬上全部釋放了紂王拘押的人民,并把封王屯積的糧食分發給了貧弱之民,還及時地表彰了被紂王迫害過的賢人,以顯示新的政權不同于紂王的暴政。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地,讓商朝的舊人覺得周朝并沒有滅亡殷商血脈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分亡殷商血脈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分封在殷周圍的管(今河南鄭縣)、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縣),用以監視殷地的武庚,史稱“三監”。

歷史

  周武王死,武王的兒子姬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代成王行事。這本是使周王朝保持穩定和發展的正確選擇,誰知卻因此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圖繼承王位,他對周公旦攝政殊為不滿,乃四處散布謠言,聲稱周公“將不利孺子(指成王)”;煽動武王其他弟弟(蔡叔、霍叔等)公開與周公作對,并慫恿武庚及東方諸侯國反叛周室,妄圖里應外合,顛覆周王朝政權。 歷史

  管、蔡等人的所作所為,為武庚為代表的殷商舊勢力進行武裝叛亂打開了綠燈。武庚等人本來就對殷商的滅亡懷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機復辟,這時見有機可乘,便利令智昏,聯合地處東方(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北部地區)的一些諸侯國(徐、奄二國及熊盈氏的十七國),公開扯起了叛亂的大旗。在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周公旦肩負起鞏固周王朝政權的歷史重任。他面對內外交困的形勢,鎮定自若,大智大勇,決定采取斷然措施,興師東征,徹底平定叛亂。


  當時有些諸侯對叛亂并不以為然,認為這不過是王室內部的小事,不愿意參加東征平叛的作戰。同為王室重臣的召公對周公的作為也心存疑慮,態度消極。為了統一內部思想,順利進行東征,周公專門發布文告《大浩》,說明平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在文告中,周公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周武王死后,國內不太平,殷王遺族利用周內部的動亂發動叛亂,王朝正面臨天降大禍;在此危急時刻,他用大龜占卜,得到上帝旨意:用武力平叛是吉利的;他告誡周人及擁戴周室的諸侯,文王、武王創立的大業,必須繼續下去,叛亂必須用武力平定;他已決心執行上帝的旨意,用兵東征,希望各諸侯及其臣屬們,聽從自己的領導,一起投入到東征平叛大業中來。

  周公東征的第一個打擊目標,是叛亂的策源地原殷商王畿地區。周公統率東征大軍出動后,按當年武王伐紂的路線行軍,兵鋒直指鄴地(朝歌北)。由于叛亂不得人心,加上東征軍實力強大,所以周師一到,武庚的叛亂武裝便全線潰敗,武庚本人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可恥下場。與此同時,周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駐地嘟(朝歌東),管叔負隅頑抗,驅眾抗拒王師,但此舉不啻以卵擊石,自取滅亡。王室大軍迅速擊破了管叔的武裝,占領了翩地,殺死了叛亂的首惡者管叔。接著,周師又攻克了蔡叔駐地殷(朝歌西),活捉了蔡叔,把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鄰)。至此,武庚和三叔發動的叛亂,很快地被平息了。

  當武庚、三叔發動叛亂時,位處今蘇北、皖北一帶的淮夷也遙相呼應,“助紂為虐”。所以周公在征服殷商故地后,便決定東伐商蓋和淮夷。這時辛公甲提議道:“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眾小以劫大”(《韓非子?說林上》)。周公從善如流,采納了辛公甲的意見,決定先攻淮夷(也稱九夷)。這些小國兵寡將微,武力不強,自然不是強大周師的對手。但淮夷在長期抗擊商軍的進攻中,也鍛煉了自己的戰斗力,況且其地處淮河下游,地勢低洼,河流湖泊縱橫,周師西來,車兵行動實受限制,不如在殷故地那么方便,人馬也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征伐淮夷的作戰,并未像預料中的那樣速戰速決。但是面對困難,周公東征的決心毫不動搖,經過連續作戰,終于征服了淮夷,“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逸周書?作錐解》),取得了東征之戰第二階段的勝利。

  第三階段是征討“踐奄”,將周王室統治推進到東方地區。在征服了淮夷諸小國后,周公再接再厲,揮師北上“踐奄”,討伐東方最后一個叛亂據點。奄,又名商奄,地居今山東曲阜一帶,商朝時曾是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周滅商后,奄國的勢力沒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亂的爆發,奄也積極參與,成為周在東方的一個勁敵,所以自然是周公東征中的重要打擊對象。此時周師已經占領了奄國西、南兩面的鄰國,對其構成戰略包圍,奄已處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故當周師挾戰勝之余威,進迫奄城時,奄君束手無策,只好被迫繳械投降了。奄國滅亡后,豐、蒲姑等山東北部諸方國也相繼投降,周王朝的統治勢力一下子擴大到了渤海黃海邊上。至此,歷時三年的周公東征,終于以勝利而宣告結束。

  周公東征戰爭是武王伐紂戰爭的繼續,對于周王朝的鞏固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東征勝利后,周公認為發生這次叛亂的主要原因是鎬京的位置太偏于西部,遠離商殷那里得來的土地太遠,不利于對那里進行管理,所以決定在東邊建立一個新的都城。經過占卜,周公認為洛邑(今河南洛陽)是個好地方,于是決定在洛邑建造一個新的都城??“東都”。

  周公嚴格恪守文王、武王的遺訓,節儉辦事,不搞鋪張。東都的規模很宏偉,它的內城是九里見方,外城是二十七里見方,一共花了九年多時間才建成,但是其中絕沒有為追求享樂而建造的場所。周朝從此有了東西兩個都城,原來的都城鎬京稱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的根基所在;新建成的東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舊在鎬京居住,做為控制東方的政治、軍事重鎮的東都由周公坐鎮。從此,周朝長期穩定的局面開始形成。

  周公為了周朝的事業,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經驗寫成文章,還制定了許多法令,禮法是維系統治者內部等級制度的,而刑法主要是用來鎮壓人民和奴隸的。周朝實行了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穩定了。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2794.html

相關閱讀:姬瑕
伯夷
周朝中國的社會形態改革:奴隸逐漸變成了自耕農
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
后稷


  • 上一篇:姬釗
  • 下一篇:沒有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