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聚居的瀾滄江邊、怒山山脈的南段地帶,山巒疊嶂,被稱為阿佤山區。這里在北回歸線之內,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遷徙、聚居在這里,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梁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樓”。
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村的村民都是佤族,村寨建在大山里一個平緩的小山頂上。房屋依山勢地形而建,分布隨意,沒有一致朝向,多年自然生長形成的荊棘叢成為村寨的柵欄。進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門,寨子附近有茂密的竹林和充足的水源,還有保護很好的祭祀神林。寨內都是佤族的傳統民居??“四壁落地房”,即以3根帶長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細木條作椽子,椽子上覆蓋事先編好的茅草排,用藤條綁扎固定。四壁用竹篾編成柵墻,向東面開一道門。房頂至房檐斜度大,房檐離地面不足1米,幾乎看到墻壁,以老虎窗(一種開在屋頂上的天窗)采光,并設小曬臺,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雞籠罩房”。
房內一般隔成里外兩間,里間狹小,光線暗,是主人的臥室,只放雙人床和一小部分生活用品。外間寬大,是生火煮飯、聚會待客和子女就寢的地方。
火塘設在里間屋的門外,放鐵制三腳架,三腳架對應的方位有固定的用途,即靠里間房門一方為主人的座位,靠外間房門一方為客人的座位,火塘上方靠墻處為子女的床位。如有成年子女和新婚夫婦,則在外間再隔出小間,里間和外間存放著生產用具和酒具。房內幾乎沒有什么家具和裝飾性的陳設,有的甚至沒有桌椅和床鋪,只在火塘周圍鋪著竹席或木板,合衣向火而眠;鹛辽厦1米多高處懸掛著竹編的約1米見方的架子,上面放著食具、鹽巴、辣椒等,也是烘烤牛肉干的地方。架子上面靠房頂處并排放著幾個粗大的竹筒,里面存放糧食。這幾年的新村民居,在保持傳統民居特征的前提下使用了新型建材,更堅固,更舒適。
西盟佤族自治縣的佤族民居不像滄源那樣高大,苫草蓋的已經很少了。前幾年新建的房子,都是水泥波浪瓦屋面,墻壁也用木板圍護。有的設曬臺,廚房單建,也是以火塘做飯,糧食都裝入木柜,放在廚房,平時圍火塘吃飯、烤火、聊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3241.html
相關閱讀: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