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小城旅順口,現為大連市的一個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要事件,如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溥儀籌建偽滿州國、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并 進駐旅順十年……都與其有著密切聯系。而這里最大的秘密,莫過于已塵封半個世紀的蘇聯空軍參加抗美援朝的歷史真相。
202座墓碑意味著什么?
旅順蘇軍烈士陵園的1600余座造型各異的墓碑中,有一個202座墓碑組成的巨大方陣引起我的關注。墓碑的主人都是蘇軍飛行員,犧牲時間都在1950 年至1953年之間。202名飛行員,至少相當于5個團的兵力。即使是訓練充滿危險,也不至于在三年時間內有這么多飛行員遇難,除非是因為戰爭。
而同一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局部戰爭要數朝鮮戰爭。但是,我們熟悉的歷史書上一直這樣記載著: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中蘇達成協議,由中國出地面部隊打擊侵略者,蘇聯出空軍進行空中支援。
但就在志愿軍部隊開赴朝鮮戰場前夕,蘇方突然說:他們的空軍還沒準備好。18日,毛主席和黨中央審時度勢,毅然決定: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持,照樣出兵抗美援 朝。 19日,志愿軍部隊按計劃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連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上將在《抗美援朝戰爭回憶》一書中也持同樣觀點。而彭德懷元帥在《彭德懷自述》中 對此情節卻只字未提。
據統計,朝鮮戰爭爆發初期,美國及其盟國投入了強大的空中力量,各型作戰飛機1200余架,當時中國空軍作戰飛機不足200架,比例是6:1;美軍飛行員 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多的達3000小時,志愿軍飛行員飛行時間最多不足100小時,比例是30:1;美軍飛行員大都經過二戰洗禮,戰斗出動平 均在300次以上,而志愿軍飛行員剛剛放單飛,從未參加過戰斗,比例是300:0。有人把朝鮮戰爭中的中美空戰形象地比喻為:“重量級拳擊手與輕量級拳擊 手不公平的較量。”
然而,中美空戰中,志愿軍空軍大發神威,擊落擊傷美機425架,其中擊落330架,被擊落231架,取得了1:1.3的赫赫戰果,“輕量級”打敗了“重量 級”。志愿軍空軍是1951年1月21日與美機交火的,交火不久,也就是當年11月,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將軍便大發感嘆:“幾乎在一夜之間中國便成了世 界上空軍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事實是,蘇聯空軍不僅在培訓志愿軍空軍方面貢獻突出,在幫助志愿軍“雛鷹”打擊美國“禿鷲”方面也是功不可沒的。
中、蘇、美達成空前默契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國際斗爭中,特別是冷戰時期,中、蘇、美三大國在許多問題上是針鋒相對的。但在蘇聯空軍參加朝鮮戰爭這一問題上,卻心照不宣地嚴守機 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幾十年。從目前收集到的史料來看,這一默契的核心是避免秘密泄露引起蘇、美直接對抗,從而引發世界大戰。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與蘇共中央政治局成員討論朝鮮危機時,一致同意:應該不惜任何代價避免蘇、美在朝鮮直接沖突,即使蘇聯被迫放棄北朝鮮。一個 月后,隨著戰局的變化和中方一再督促,斯大林在要求高度保密和蘇軍飛行員必須在蘇聯領土以外地區投入戰爭的前提下,終于下達了出兵命令。1950年11月 的第一個星期天,第64防空集團軍軍長羅波夫率一個只有32架飛機的缺編團隊悄悄飛抵丹東浪頭機場。
為了防止暴露身份,蘇軍制定了多項保密措施,如將蘇軍飛機上的徽記抹掉,代之以中國軍隊的“八一”標記;飛行員穿上中國空軍服裝;禁止飛行員到美軍控制區 和海上作戰,因為一旦迫降,極有可能被美軍俘獲;不準和中國人一起照相,也不準互送私人照片;任何時候都不允許在電臺中講俄語--每人發一張卡片,上面用 俄語字母拼寫了一些必要的中國話、朝鮮話。(此項命令因不適合作戰需要,未能得到很好的執行。)
蘇聯空軍最初駐守浪頭機場,那里緊靠鴨綠江大橋,便于防空,但不利于保密。蘇軍停機坪嚴禁中朝人員接近。不久,蘇軍又使用了大東港機場,而大浦和大孤山機 場由中朝部隊使用。半個月后,為便于指揮,中朝在浪頭機場成立了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即空聯司)。空聯司請羅波夫中將參加,并由他統一指揮作戰,卻被羅波 夫拒絕。他說:“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好主意,但是從政治角度來看,則令人驚訝……我答應盡力協同。”
盡管蘇聯空軍采取各種措施進行保密,但美國很快就從各方匯集而來的情報中獲悉事實真相。令人吃驚的是,對于這種大規模的美蘇空戰,美國也是避而不談。后來 成為宇航員的約翰·格蘭說:他清楚地知道在同俄國人作戰,而當局不僅知道米格飛機里有蘇聯人,而且還知道蘇聯飛行員所受到的種種限制。事實上,當時美國也 是力不從心,它在歐洲僅有150架作戰飛機,不足一個師的兵力,要想具備與蘇聯打一場全面戰爭的力量,至少要有2-3年的準備時間。
“老大哥”為何“出爾反爾”
一開始,蘇聯不同意介入朝鮮戰爭,后來,又派出強大的空軍,怎么解釋?朝鮮戰爭爆發,使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陣營受到嚴重挑戰。作為“老大哥”,蘇聯真的能 袖手旁觀嗎?據新近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紀事》、《百萬大軍在朝鮮》等專著披露,蘇聯空軍參戰,至少有三個原因:
一是蘇聯遠東空軍基地遭到美軍轟炸。1950年10月8日,海參崴附近的蘇哈亞列卡空軍基地被美軍噴氣式戰斗機轟炸。實際上,這種空襲自8月份以來就開始 了,只不過轟炸是沿蘇聯邊界進行的。美國最初否認空襲事件,但11天后又以“意外事件”賠禮道歉。自身安全受到威脅,蘇聯還能坐得住?二是斯大林有言在 先。1950年10月8日晚,******從北京乘飛機赴蘇聯與斯大林會談。
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戰役莫過于"上甘嶺戰役"了,現在世界上有名望的權威軍事院校沒有一家不把它做為戰例寫進教材的,這場戰役慘烈空前。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事實和保密了半個世紀數字。
這場戰役原本雙方都以為是一場小規模的攻防戰,中方為守方,美方為攻方。誰知結果演變成了一場人肉大戰!歷時43天,雙方傷亡40600人!
策劃這次進攻行動的是第三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具體執行的是美第八集團軍范佛里特。他們把這次行動命名為"攤牌行動",計劃傷亡人數為250人。
和范佛里特對陣的是秦基偉和李德生。
為什么雙方都把戰役規?吹媚敲葱?因為上甘嶺雖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但是地型特別狹小,只有597。9和537。7兩個高地,守方最多只能夠放兩個連在上面。因此,美方計劃的傷亡人數200多人也就合情合理。這在朝鮮戰爭中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雙方都在戰前犯了不小的錯誤!因為在戰役開始前幾天雙方都有投敵的叛徒,向對方泄露了軍事情報。可惜的是兩方的指揮官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要不然"乃至整個朝鮮戰爭的局面也許就因此而改變!
這次戰役前,志愿軍方面的投敵者有數十人,為首者是38軍340團的突擊隊干部谷中蛟,他向敵方透露"上甘嶺"已由新來的全部蘇式裝備的第15軍44師換防的消息范佛里特根本不相信,還是認為是被打殘了的38軍114師部隊。
敵方的叛逃者是韓二師的上尉參謀李結球,他報告了美方將大舉進攻上甘嶺五圣山的機密,可是,情報被忽略了!
以至于戰役一開始美方不了解中國人的防務態勢,而中方不能夠判斷美國人將從哪里進攻!在世界戰爭史上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密集的火力,造成敵我雙方步兵的大量傷亡。進行波次沖擊的敵人被志愿軍炮火一次次擊潰;防守上甘嶺陣地的志愿軍守備部隊也在敵火力轟擊下逐漸消耗。由于運 動道路被敵炮火封鎖,白天后續部隊根本上不去。到了夜晚,反擊部隊從千米以外接敵,遭敵炮火攔阻,途中傷亡很大,造成反擊成功后無力堅守。因此,敵我形成 了反復爭奪陣地的局面,志愿軍晝失夜反,敵人則夜失晝反。為了防止志愿軍反擊,敵人大量使用了探照燈和照明彈,把夜晚變成白晝,更增加了志愿軍反擊的困 難。
激戰至18日晚,上甘嶺兩陣地再次被敵占領。當進攻537.7高地北山的南朝鮮第2師部隊攻上去后,發現陣地上的野戰工事完全被摧毀,山石被炸成粉末后積淀成灰,足有1尺多深。由于無法構筑工事,南朝鮮部隊只好以汽油桶堆成防御工事,即所謂的“汽油桶陣地”。
陣地爭奪在19日晚達到了****。當天下午,志愿軍炮兵以山炮發彈15發,摧毀了597.9高地40米寬的敵單壁式鐵絲網,為步兵掃清了障礙。 17時30分,志愿軍兩個營的“喀秋莎”火箭炮一次齊放,隨后103門山、野、榴炮一起開火,向敵第二梯隊集結地、嚴重威脅我步兵沖鋒的敵迫擊炮群陣地和 T-38型多管火箭炮陣地傾瀉炮彈。在炮兵支援下,志愿軍第45師組織6個連的兵力,與堅守坑道的部隊密切配合,向占領上甘嶺兩高地的敵人發起反擊,至 20日1時,全部恢復了表面陣地。但僅僅四小時后,敵人就開始了拼命反撲。激戰一日,志愿軍終因傷亡過大,彈藥消耗殆盡,除繼續控制597.9高地西北山 腿部分陣地外,其余表面陣地先后被敵奪去,兩個高地的志愿軍部隊全部轉入坑道堅守。
敵人對上甘嶺兩高地的拼命爭奪,堅定了志愿軍堅決打下去的決心。10月21日晚,志愿軍代司令員鄧華在電話里勉勵第15軍,指出“目前敵人成營成團地向我 陣地沖擊,這是敵人用兵上的錯誤,是殲滅敵人的良好時機。應抓住這一時機,大量殺傷敵人。我繼續堅決地戰斗下去,可置敵于死地”。遵照志愿軍首長的指示, 第 15軍調整部署,積蓄力量,開始為決定性的反擊作準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6095.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