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所一直崇拜的神異動物。在中國傳統的習俗中,龍是吉祥的象征。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以龍為名的山川城池不計其數:龍崗、龍城、龍泉……;因龍而號的亭臺樓閣舉不勝舉:龍祠、龍壁、龍門、龍塔……;與龍有關的民俗也是比比皆是:龍舟、龍燈、龍笛……。以至于人們將中華文化稱為”龍的文化”,將中華兒女稱為”龍的傳人”。龍是神靈牙。權威的象征,但龍的真相,卻是中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最大的疑謎之一。
龍的崇拜由來已久。它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氏族的圖騰崇拜。“圖騰”,是印地安語toten的音譯,意為“他的親族”。原始人認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有著親族關系,此物即被該氏族視作保護者或象征,這就是圖騰。該氏族往往便會以此圖騰命名。圖騰崇拜曾經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中國原始時代也有過圖騰崇拜。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陶壺龍紋;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的龍圖騰崇拜的象征;而遠隔千里之外的內蒙古,與良渚文化一樣同屬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墨綠色的工藝品玉龍。這說明,至少在五千年前,龍已成為中華民族先民心中神圣的圖騰。換言之,中華、民族的龍崇拜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文化淵源。
那么,龍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呢?它是確有其物,還是人們想象出來的?
《管子·水地篇》云:“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躅,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人于深淵!痹S慎《說文解字》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潛淵”。羅愿《爾雅翼》中也稱:“龍者,鱗蟲之長!薄捌湫斡芯潘啤n^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嘎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
由此可見,到了漢代,“龍”已經開始脫離現實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而成為一個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于一身的特殊動物。它“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且“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似乎已無所不能。這時的“龍”,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龍的藝術形象大致相符。正因為此,大多數學者認為,龍是我國古代先民的圖騰,是一種虛無的想象的動物。
那么,龍最早期的原形是什么呢?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的龍的現象源于魚或者蛇。據考古發現,最原始的龍的形象當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壺龍紋,它的造型與后世的龍有很大的差別,是蛇身魚形,它們是仰韶文化氏族居民的圖騰形象。在山西襄汾夏墟遺址也曾發現與半坡相似的龍紋。據此,有學者指出,后世所見的龍的形象與造型,是由半坡長魚紋演變而來的。從半坡到夏墟的原始龍紋看,龍起初是一種生活于水中的蛇狀長魚,夏人和仰韶文化古人之所以把它作為圖騰族徽,反映了他們常常面臨洪水災害,企望人類能像龍魚那樣在水中生活,于是把龍魚當作民族保護神來崇拜。
何新在其《諸神的起源》一書中,曾懷疑過龍真實存在的可能性,并假定龍的真相和實體實際上是云。但他在其后出版的《龍:神話與真相》一書中卻認為,“龍”在古代確實是存在的,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作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種巨型鱷——蛟鱷,或者說,它是古人眼中鱷類、蠑螈類以及蜥蜴類動物的共名。他指出,從動物學的角度言之,鱷類的壽命極長,可達百年甚至數百年以上。而且,有些鱷類動物確也有一種奇異的功能,即可以敏銳地感受氣壓變化從而預知晴雨。每當下雨前,鱷類常作怒吼,“其聲如雷,聞之可占雨”。這是鱷類動物成為古人心目中的雷神、雨神和鼓神的重要原因。在遠古人類所面對的各種猛獸中,巨型蛟鱷無疑是最神秘和最具有威脅性的,遠古人類既恐懼之,又崇拜之,故而常把鱷看作地神、水神和戰神。還需注意的是,不僅在中國,在古代巴比倫、印度和瑪雅文化中,均發現了蛟鱷(鱷龍)崇拜的遺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0736.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