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不僅改變了中美關系的軌道,也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35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新按照尼克松總統的訪華日程表,經過他留下足跡的地方,發現的不僅僅是一些鮮為人知的逸聞趣事,還能深刻感受到35年前那次握手的重要意義
北京:堅冰融化一瞬間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周正平發自?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打破了中美兩國長期的冷戰對峙局面,成為20世紀影響國際關系格局的最深遠的事件之一。日前,記者在?诓稍L了已經退休在家的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冀朝鑄,35年前,作為周恩來總理的英文翻譯,冀朝鑄親歷了中美關系史上的破冰時刻。他向記者講述了那段歷史中值得記憶的地方。
跨越大洋的世紀握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總統乘坐的“空軍一號”專機飛抵北京,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國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飄揚。
周恩來總理為尼克松在首都機場南機坪舉行了歡迎儀式。在場的冀朝鑄還記得,當飛機艙門打開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離地面還有三、四級臺階時,尼克松就身體前傾,向周總理伸出手說:“我非常高興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周總理的一語雙關地回答說:“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我們25年沒有交往了!”
冀朝鑄介紹說,尼克松單獨下機和周恩來的握手場面,是尼克松刻意安排的,意味深長。既向世界宣示了對抗了20余年的中美兩國,改善和發展相互關系的決心;也是為了糾正1954年在日內瓦和談會議上,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錯誤。
周總理細心寫就歷史
親歷了中美關系解凍全過程的冀朝鑄評價說,中美兩國結束長期對抗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中美雙方內部都存在著許多反對的聲音。毛澤東、周恩來,以及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老一輩領導人展現了高超的外交藝術,也展示了各自的人格魅力,化解了敵意,推動了兩國關系的改善。
他介紹說,周總理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對接待尼克松訪華團的工作,大到聯合公報的談判,小到招待美國代表團宴會的菜單和伴宴音樂,無論巨細,都要直接過問安排。21日晚,尼克松在中國政府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當聽到了家鄉的鄉村音樂時,十分高興,尼克松舉杯向周總理表示感謝。
在中國政府為美國代表團舉行的所有宴會場合里,為免對方受冷落,總理都會端著酒杯四處走動,和代表團的成員一一碰杯問候,親切交談。
尼克松為周總理脫衣
與周恩來相似,尼克松在訪問中也很注意細節,以示對中方的尊重。據冀朝鑄了解,早在訪華前半年,尼克松和夫人就開始學習使用筷子。他還指示國務院為他準備了大量中國風俗習慣和中國領導人的資料,經常溫習。他了解到周恩來一只手臂受過傷,不太靈活,當周恩來到釣魚臺拜會尼克松時,站在樓廳門口迎候的尼克松滿臉笑容地走到周恩來身后,主動為周恩來伸手脫掉了呢子大衣。
冀朝鑄認為,正是兩國領導人謙遜的表現,成為轉變中美對立關系的重要催化劑。在尼克松訪華的行程中,中美兩國領導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事例比比皆是。
給冀朝鑄留下印象最深的是:26日,尼克松前往杭州參觀訪問,他愉快地接受了中國政府的安排,乘坐中國政府安排的專機前往杭州,這是美國總統在國外訪問時,唯一乘坐對方專機的情況;27日,周恩來陪同尼克松從杭州前往上海,他和尼克松一起乘坐“空軍一號”,又給足了尼克松面子。
杭州:西湖泛舟誕生“上海公報”
在尼克松眼中,距離上海200公里之外的杭州,才是公報真正的誕生地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張樂發自杭州 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公報。但在尼克松眼中,距離上海200公里之外的杭州,才是公報真正的誕生地。
“歷史性文件中美上海公報,也可以說是1972年2月26日在杭州誕生,28日在上海向全世界公布的!蹦峥怂稍1982年再次訪問杭州的時候曾經這樣表述。因為這份緣由,尼克松對杭州有著很深的感情。
10年后仍記得會談座位
尼克松對杭州印象很好,他當時就曾向記者發表感想說:“杭州很美,我在這里過得很好!
1972年2月26至27日,尼克松一行由周恩來總理等陪同,由北京來到杭州訪問。尼克松一行住在風景如畫的西湖賓館,在周總理和浙江省市領導人的陪同下坐船游覽了西湖。在游船上,尼克松、周恩來以及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中方隨行的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等一邊欣賞美景,一邊還就公報的相關細節進行討論。26日歡迎晚宴后,喬冠華和基辛格繼續就中美聯合公報的文本作最后商定,直到次日凌晨全部完成。
也許正因此,杭州在尼克松心中的深刻印象不可磨滅。1982年9月9日至10日,尼克松以美國前總統的身份再次訪問杭州,這次來訪,住的還是10年前入住的西湖賓館。一進門,他就和列隊歡迎他的服務員一邊握手一邊打趣:“你們都是年輕人,10年前,你們還不在這里,都是小孩子!彼記得曾經入住過的西湖賓館的圓形大吊燈,記得當年游湖時大家坐的位置:“10年前,我和周恩來總理就在這條船上繼續會談!彼钢鴷r任杭州市市長周峰坐的位置說,當年周總理坐在這里,又指著當時美大司司長朱啟楨的位子說,這兒坐的是基辛格!翱吹竭@些,使我想起許多事情”,尼克松說,他“很高興能舊地重游”。
紅杉樹種下中美友誼
尼克松1972年抵達杭州時還帶來了4棵珍貴的紅杉、巨杉樹苗。杉樹是尼克松家鄉加利福尼亞州的著名樹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樹種。
時任浙江省外辦交際處負責人的王黎夫老人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尼克松帶來的樹苗被分別栽種在杭州花港公園牡丹園的西面和杭州植物園內。據說,1982年尼克松再度訪問杭州時,還專門到植物園參觀了其中一株紅杉樹。那時,紅杉樹已由原來的2.4米長到了7.75米,紅杉樹的第二代也長得很好。
王黎夫記得,當時,這里已培育出數千株紅杉苗木,并已在全國18個省市引種成功。尼克松獲悉后,感到特別高興,還邀請他的朋友一起在紅杉樹下合影留念。因為當初把紅杉帶到中國時,能否在中國土壤上成功成長,尼克松也沒有把握。他感謝園林專家和職工的良好管理和辛勤勞動,并說,紅杉樹可活2000年,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要像紅杉樹一樣永存。
杭州植物園管理科黎念林科長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植物園專門有個紅杉繁衍的課題組,負責紅杉的繁衍和在浙江省內的推廣,并特別在和美國海岸氣候相宜的浙江溫州洞頭、舟山定海海邊進行了試種!拔2001年到定海去,還特別看了這株紅杉的子代。其中一株當時的胸徑已經有60多公分了,高度在20米以上,長得比它的‘父親’還高大。”黎念林笑著說,尼克松如若知道,定是高興都來不及了。
鏈接:尼克松的“破冰之旅”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閻月凡發自北京 35年前的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踏上了中國土地,實現了中美“兩國領導人橫跨太平洋的歷史性握手”,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深刻演變,當時蘇聯和美國“兩超”爭霸。尼克松1969年擔任總統后,出于與蘇聯抗衡的戰略考慮,開始逐步調整對華政策,中美兩國逐步從對抗走向對話。
1970年1月中美恢復大使級會談。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1971年7月美國特使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就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交談。這些安排為中美上海公報在尼克松訪華時得以簽署鋪平了道路。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半,美國總統尼克松偕夫人在國務卿威廉·羅杰斯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的陪同下,乘專機抵達北京,開始他“改變世界的一周”的“破冰之旅”。
尼克松這一周的行程安排是:2月22~23日,中美雙方在北京進行會談;24日和25日分別游覽長城和故宮;26日上午9時離京飛杭州,下午游西湖;27日上午9時前往上海,下午會談;28日上午10時離開上;貒。
毛澤東主席對尼克松的來訪很重視。尼克松抵京的當天下午,毛澤東主席就在自己的書房會見了他。會見時,毛澤東同尼克松就雙方關心的重大問題坦率地進行了交談。此后,周恩來總理與尼克松總統舉行了會談,兩國領導人就中美關系和國際事務認真、坦率地交換了意見。
2月28日,中美兩國政府領導人在上海發表了舉世矚目的《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 在公報中,美方表示對中方的一個中國立場“不提出異議”。公報還聲明,“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
尼克松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的發表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倪M程,打開了兩國關系的大門,揭開了中美關系史新的一頁,為以后中美建交和進一步發展兩國關系奠定了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0873.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