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東漢末年,朝廷昏庸腐敗,在統治階級內部,宦官集團和官僚集團之間爭奪權力的斗爭日益激烈。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即位,史稱少帝。這時,中軍校尉袁紹乘機起兵,一舉誅殺大小宦官兩千余人,從而結束了為時數十年宦官專權的局面。然而,由此也引起了天下大亂,各郡、州、縣出現了失控的局面。經過幾十年的兼并戰爭,最后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魏武帝曹操,霸主中原;昭烈帝劉備,稱雄西南;吳大帝孫權,割據江東。三國之間連年混戰,廣大百姓飽受禍害,有的流徙,有的死亡,村落破敗,戶口大減。《魏書?張繡傳》中記載說:“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有的地方的人口甚至只有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大量百姓死亡和流徙,全國連綿數百里的土地,完全荒蕪,無人耕種。連昔日富庶繁榮的京城洛陽附近,也變得蒿草叢生,百里不見人煙。曹操在一首詩里說:“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就是這種荒涼景象的真實寫照。
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河內郡溫縣人,祖上許多人做過西漢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后來當上了曹操丞相府主管一切事務的主簿。司馬懿老謀深算,智慧過人。曹操死后,司馬懿歷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兩代總管朝政的重臣,主管軍事,統率魏軍,同東吳、蜀漢對峙。蜀漢的諸葛亮智謀驚人,遇到司馬懿也不免有些顧忌。東吳的孫權對他顧忌更大,曾對人說:“司馬懿善用兵,可謂變化如神,所向無敵!
公元239年,魏明帝死,8歲的曹芳即位,由司馬懿和曹爽共輔幼主。曹爽知道司馬懿實力比自己強百倍,對自己的威脅太大,所以,決定除掉司馬懿。司馬懿見勢不妙,便在曹爽輔政后的第8年,聲稱自己年老多病,力不從心,回鄉養病,但在暗地里等待時機,伺機而動。曹爽認為司馬懿突然稱病肯定另有陰謀。曹爽的內線匯報說,司馬懿已經不能吃東西了,話也不能說了,頭腦也不清楚了。曹爽從此放松了對司馬懿的提防。
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陽城南90里的高平陵去祭祀。佯稱重病的司馬懿利用這一時機,假借皇太后的懿旨,精神抖擻地在城內突然舉行政變,其長子司馬師指揮早已蓄養的3 000名敢死隊,關上洛陽城所有的城門,占據武器倉庫,接管了守衛皇宮的禁軍。然后,又派主力沖出宣陽門,來到洛水浮橋邊上,殺氣騰騰地逼向祭祀人群。最后,魏帝終于迫于司馬懿的威逼,誅殺了曹爽。曹魏的軍政大權又重新轉移到司馬懿手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1131.html
相關閱讀: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自亂陣腳的苻堅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東晉的時尚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