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變畫是指依據一部佛經來繪制的繪畫作品,主題鮮明,內容具體,有別于沒有情節的單尊像和說法圖,而情節生動的本生、因緣、戒律等故事畫在廣義上可歸于經變畫,但多數情節只選取佛經的一部分,不代表全經的主要內容,故而單獨歸于故事畫。
絕大部分經變畫都有與之相對應的佛經,如華嚴經變與《華嚴經》、法華經變與《法華經》、維摩詰經變與《維摩詰經》、楞伽經變與《楞伽經》、金光明經變與《金光明經》等等。只有牢度叉斗圣變是個例外,它沒有對應的佛經,主要取材于講唱文學作品《降魔變文》,但在敦煌壁畫上的表現形式完全等同經變畫,也繪于主室,所以仍歸于經變畫類。至于十王經變,并不見于主室經變畫的位置,而是與佛教史跡畫為伍,即不與各種經變畫平起平坐,加之出于疑偽經,當以特殊的經變畫或特殊的故事畫對待。
保存在敦煌壁畫和紙絹畫中的經變畫有30多種約1200鋪,是唐宋時期敦煌壁畫的主體。大部分經變畫都有學者進行過專門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中國和日本的學者,已經發表的論文近百篇,涉及大部分經變畫,顯示敦煌經變畫研究不斷發展與深入。
七十年代之前,從佛教圖像學角度研究敦煌壁畫的學者甚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沒有公布足夠的壁畫資料,俄國鄂登堡在本世紀初、羅寄梅在四十年代所拍攝的照片鮮為人知,學者們主要依據伯希和拍攝的照片進行研究。其中日本學者論文較多,最重要的研究成就是松本榮一的《敦煌畫的研究》(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7年)。該書共涉及十多種經變(觀經變、藥師經變、彌勒經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涅?經變、報恩經變、華嚴經變、父母恩重經變、牢度叉斗圣變、熾盛光佛經變、千手千缽文殊經變、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如意輪觀音經變、不空絹索觀音經變、十一面觀音經變等)。
至于日本另一位佛教美術研究者小野玄妙,飽學且著作極多,其中有不少標示“經變畫研究”的文章,但論文主要篇幅是介紹經典的翻譯與經文內容,沒有什么新資料、新觀點,涉及經變本身的內容只有寥寥數句,并不象松本榮一那樣重視敦煌資料,文章涉及的圖像也很少,這是在佛教美術研究中松本榮一的影響遠遠超過小野玄妙的原因。如專著《佛教の美術と歷史》(金尾文淵堂,1937年。注意區別其1916年由佛書研究會出版的另一本專著《佛教之美術及歷史》)第一篇“大乘美術十講”之第六章為《彌勒上生經變與下生經變》,但主要是敘述彌勒經典的來歷與內容,至于彌勒經變,所言不足千字,至于敦煌資料,只提到敦煌有彌勒經變和今148窟《大歷碑》所記之彌勒經變,僅二句而已。作為與松本榮一同時代的人,以他的知識若重視敦煌資料,在佛學研究和佛教美術研究上不知有多少成果問世,而他的視野依然在舊資料堆中,令人感慨。
進入八十年代,以敦煌研究院為主力的一批學者陸續公布大量經變畫的調查報告,內容可分二類:一是在松本榮一研究基礎上作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如觀經變、藥師經變、彌勒經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涅?經變、報恩經變、牢度叉斗圣變等;二是將松本榮一《敦煌畫的研究》未及部分作一考察,如福田經變、金剛經變、梵網經變、金光明經變、思益經變、天請問經變、楞伽經變、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密嚴經變、孔雀明王經變、十輪經變等。八十年代開始,公布了許多壁畫榜題底稿和壁畫粉本,其中有一些與經變畫有關。同時由于敦煌旅游開放和大量畫冊的出版,國外學者的論文也較多,八九十年代的經變畫研究論文數量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于此可見,經變畫研究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本文收集主要經變的研究論著目錄(未收佛傳和對經變畫進行義理研究的文章),供同行參考。
1、千佛名經變 (按:數量難統計。)
寧強、胡同慶: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千佛畫研究,《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
賀世哲:關于北朝石窟千佛圖像諸問題,《敦煌研究》1989年第3、4期
陳慧宏:敦煌莫高窟早期的千佛圖,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梁曉鵬:敦煌莫高窟千佛圖像研究,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2004年博士論文。民族出版社,2006年
2、阿彌陀經變和無量壽經變(按:未有研究性統計。)
公維章: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無量壽經變札記,《敦煌研究》2002年第5期
施萍婷:關于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敦煌研究》2007年第2期
施萍婷:新定《阿彌陀經變》??莫高窟第225窟南壁龕頂壁畫重讀記,《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3、觀無量壽經變(按:有二種形式:一是主畫面為說法會,兩側以條幅畫樣式繪出未生怨、十六觀,有90余鋪(143窟為新近發現);二是將凈土景觀(十六觀的部分內容)畫在說法會中,有19鋪。)
矢吹慶輝:敦煌觀經變相略記,《凈土學》第5、6卷合刊,1933年11月
松本榮一:阿彌陀凈土變相及觀經變相,《敦煌畫的研究》第一章第一節
松原三郎:觀經變相論(1,2),《國華》第652、653號,1946年7、8月
春日井真也:敦煌畫觀無量壽佛經變相中的未生怨故事的形成,《佛教文化研究》第9號,1960年3月
河原由雄:敦煌凈土變相的形成與發展,《佛教藝術》第68號,1968年8月
中村興二:西方凈土變研究(1-29),《日本美術工藝》491-519號,1979-1981年
中村興二:日本的凈土變相與敦煌,《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3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8月
勝木言一郎:敦煌莫高窟第220窟阿彌陀凈土變相圖考,《佛教藝術》第202號,1992年2月
孫修身:敦煌石窟中“觀無量壽經變相”,《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
巫鴻:敦煌172窟《觀無量壽經變》及其宗教、禮儀和美術的關系,Orientations 23.5,1992.中譯本收入個人文集《禮儀中的美術》下冊,三聯書店,2005年
黃幸惠:唐代初期敦煌莫高窟的西方凈土變,(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梁蔚英:觀經六緣變相釋說,《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
王惠民:隋至唐前期敦煌西方凈土圖像考察,新加坡大學2001年“7-9世紀唐代佛教及佛教藝術國際會議”論文集《唐代佛教與佛教藝術》,覺風基金會,2006年
釋舍幸紀:觀經變考??以敦煌莫高窟209窟為中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卷2號(總96號),2000年3月
沙武田:SP.76“觀無量壽經變稿”析,《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4、彌勒經變 101鋪(143窟為新近發現)
松本榮一:彌勒凈土變相,《敦煌畫的研究》第一章第四節
秋山光和:彌勒下生經變白描粉本與敦煌壁畫的制作,《西域文化研究》第6卷,法藏館,1963年
尾崎直人:敦煌莫高窟的彌勒凈土變相,《密教研究》第2期,1983年11月
李永寧、蔡偉堂:敦煌壁畫中的“彌勒經變”,《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
王靜芬:彌勒信仰與彌勒變的起源,《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
齋藤理惠子:敦煌隋代彌勒經變與洞窟組合關系,吉村憐博士古稀紀念會《東洋美術史論叢》,雄山閣,1999年
李玉珉:敦煌初唐的彌勒經變,《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又發表于《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5期,2000年。
王惠民:隋至唐前期敦煌彌勒圖像考察,《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
5、藥師經變 114鋪(143窟為新近發現)
松本榮一:藥師凈土變相研究(1,2,3),《國華》第523、524、526號,1934年6、7、9月
永井信一:中國的藥師像,《佛教藝術》第159號,1985年3月
百橋明穗:敦煌的藥師經變與日本的藥師如來像,《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
李玉珉:敦煌藥師經變,(臺灣)《故宮文物月刊》1989年8月號
李玉珉:敦煌藥師經變研究,(臺灣)《故宮學術季刊》7卷3號,1990年4月
羅華慶:敦煌壁畫中的“東方藥師凈土變”,《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
寧強:佛經與圖像??敦煌第220窟北壁壁畫新解,《故宮學術季刊》15卷3號,1998年4月。
王惠民:敦煌遺書中的藥師經變榜題底稿校錄,《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
王惠民:“敦煌遺書中的藥師經變榜題底稿校錄”補遺,《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王惠民:隋至唐前期敦煌藥師圖像考察,《藝術史研究》總第2期,2000年
嚴智宏:唐朝前期的“藥師經變”,《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
6、法華經變 34鋪
松本榮一:法華經美術??法華經變相考(1,2,3),《國華》第427、428、433號,1926年6、7、12月
坂垣宣敬:敦煌石窟法華經變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2號,1968年3月
施萍亭、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法華經變初探,《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3卷,1981年
百橋明穗:敦煌的法華經變,《神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13號,1986年3月
楊懿恭:唐代敦煌法華經變研究,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潘亮文:法華經相關之美術作品研究??以敦煌地區初期至盛唐的發展為中心,《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下野玲子:敦煌莫高窟隋代法華經變相圖研究, 《鹿島美術財團》年報20別冊,2003年11月
下野玲子:敦煌莫高窟第420窟法華經變相圖試論,《會津八一紀念博物館研究紀要》第6號,2005年
下野玲子:敦煌莫高窟唐代法華經變相圖再檢討,《會津八一記念博物館研究紀要》8期,2007年3月
7、觀音經變 17鋪
羅華慶:敦煌藝術中的“觀音普門品變”和觀音經變,《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
8、華嚴經變 28鋪
松本榮一:華嚴經變相,《敦煌畫的研究》第一章第八節
林宥海:敦煌千佛洞華嚴經七處九會圖像考,《密教研究》第67號,1938年
全海。簩δ呖叩娜A嚴經變相圖的考察,《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
9、金光明經變 11鋪(143窟為新近發現)
施萍亭:金光明經變研究,《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
沙武田:SP83、P3998“金光明最勝王經變稿”初探,《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
沙武田:關于敦煌金光明經變的幾個問題,國家圖書館《文津流瓠》總11期,2006年11月
沙武田:《金光明最勝王經變》在敦煌吐蕃時期洞窟首次出現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 年第3 期
10、楞伽經變 12鋪
王惠民:敦煌石窟楞伽經變初探,《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11、天請問經變 38鋪
李刈:敦煌壁畫中的天請問經變相,《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
王惠民:關于“天請問經”和天請問經變的幾個問題,《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12、思益梵天所問經變 15鋪
王惠民:論“思益經”及其在敦煌的流傳,《敦煌研究》1997第1期
13、密嚴經變 5鋪(其中158窟為近年新發現)
王惠民:敦煌密嚴經變考釋,《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14、金剛經變 20鋪(31、143、217窟為近年新發現)
史葦湘:論敦煌藝術的世俗性??兼論“金剛經變”在莫高窟的出現與消失,《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
楊雄:金剛經、金剛經變及金剛經變文的比較,《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
許絹惠:唐代敦煌金剛經變研究,南華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許絹惠:從圖像與空間論“禪凈融合”之表現??以唐代敦煌金剛經變為中心,《敦煌學》第27輯,2008年2月
殷光明:莫高窟第31窟金剛經變與華嚴禪,《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金剛經變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6期
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金剛經變研究(續),《敦煌研究》2007年4期
張景峰:敦煌莫高窟第85窟與塑繪結合的金剛經變,《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4期
西林孝浩:第217窟小考,朝日新聞社《朝日敦煌研究員派遣制度紀念志》,2008年
15、涅?經變 24鋪(420窟為近年新發現)
松本榮一:佛傳圖,《敦煌畫的研究》第二章第一節
安田治樹:唐代則天期涅?變相(上、下),成城大學《美學美術史論集》第2、3輯,1981、1982年
賀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經變”,《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
賈應逸:克孜爾與莫高窟的涅?經變比較,《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
16、梵網經變 4鋪(中唐361窟、宋代454、456窟,榆林窟五代32窟)
霍熙亮:安西榆林窟第32窟的“梵網經變”,《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
霍熙亮:敦煌石窟的梵網經變,《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
17、賢愚經變 5鋪
史葦湘:關于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六)“別具一格的賢愚經變”,《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文物出版社,1982年
梁麗玲:新疆與敦煌石窟中《賢愚經》故事畫之比較,《敦煌學》第23輯,2001年
18、牢度叉斗圣變 19鋪
松本榮一:敦煌地區流行的牢度叉斗圣變相,《佛教美術》第19號,1933年10月
尼古拉-旺迪埃:舍利弗與六師外道圖卷考,Nicolas-Vandier,Nicole, Sariputra et les six Maitres d’erreur (trad. Et comm), Mission Paul Pelliot, 1954.
秋山光和:敦煌本降魔變(牢度叉斗圣變)繪畫考,《美術研究》187號,1956年7月
秋山光和:敦煌變文與繪畫??再以牢度叉斗圣變為中心,(日)《美術研究》第211期,1960年7月
秋山光和:牢度叉斗圣變白描粉本與敦煌壁畫,《東京大學文學部文化交流研究設施研究紀要》2卷3號,1979年3月
金維諾:敦煌壁畫祗園記圖考,《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0期
李永寧、蔡偉堂:“降魔變文”與敦煌壁畫中的“牢度叉斗圣變”,《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編下,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
殷光明:從“祗園精舍圖”到“牢度叉斗圣變”的主題轉變與佛道之爭,《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19、維摩詰經變 73鋪(143窟為新近發現)
松本榮一:維摩經變相,《敦煌畫的研究》第一章第六節
藤枝晃:維摩變的一場面,《佛教藝術》第34號,1958年5月
藤枝晃:維摩變的系譜,(京都)《東方學報》第36號,1964年10月
金維諾:敦煌壁畫維摩變的發展,《文物》1959年第2期
金維諾:敦煌晚期的維摩變,《文物》1959年第4期
賀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敦煌研究》試刊第2期,1982年
Judy Chungwa Ho(何重華), Tunhuang Cave 249: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Vimalakirtinrdesa, Ph.D.Diss., Yale University, 1985.
寧強:上士登仙圖與維摩詰經變??莫高窟第249窟窟頂壁畫再探,《敦煌研究》1990年第1期
陳清香:敦煌壁畫中的維摩經變,《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漢學研究中心,1991年
釋禪?:敦煌莫高窟第335窟的維摩詰經變,《法光》1997年第7期
蕭玉真:中國維摩造像的起源與發展??以隋唐敦煌維摩變壁畫為研究重心,臺南藝術學院1998年碩士論文
沙武田:SP.76“維摩詰經變稿”試析,《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
吳文星: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研究,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碩士論文
20、福田經變 2鋪
史葦湘:敦煌莫高窟中的“福田經變”壁畫,《文物》1980年第9期
史葦湘:福田經變簡論,《向達先生紀念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孫修身:敦煌莫高窟296窟“佛說諸德福田經變”研究,《北朝研究》1991年第1期
21、報恩經變 37鋪(143窟為新近發現)
川崎芳治: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畫考,《國華》第463號,1929年6月
松本榮一:報恩經變相,《敦煌畫的研究》第一章第七節
李永寧:報恩經和莫高窟壁畫中的報恩經變相,《敦煌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
簡佩琦:敦煌報恩經經變研究,2003年臺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22、父母恩重經變 6鋪
松本榮一:父母恩重經變相,《敦煌畫的研究》第一章第九節
小川貫?:大報父母恩重經的變文與變相,《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1號,1965年
秦明智:北宋“報父母恩重經變”畫,《文物》1982年第12期
馬世長:“父母恩重經”寫本與變相,《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
胡文和:大足寶頂和敦煌的“大方便佛報恩經變”之比較研究,《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
孫修身:大足寶頂與敦煌莫高窟佛說父母恩重經變相的比較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郭曉瑛:甘博藏敦煌絹畫《報父母恩重經變》內容新探,《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2期
附:敦煌沒有報父母恩重經變,但有《報父母恩重經》寫本(P.3191有《父母恩重經》和《報父母恩重經》寫本,后者首題“佛說父母恩重經”。P.2418、北圖河12為《報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參考馬世長《“報父母恩重經”與相關變相圖》,《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下冊,文物出版社,2002年)
23、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6鋪(按:原來認為只有2鋪(55、454窟),現在發現23窟窟頂東披、31窟窟頂東南北、217窟南壁、103窟南壁所謂的“法華經變”實是尊勝經變。)
王惠民:敦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考釋,《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
下野玲子: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南壁經變新解釋,《美術史》第157號,2004年
劉淑芬:《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與唐代尊勝經幢的建立??經幢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1分冊,1996年3月
劉淑芬:經幢的形制、性質和來源??經幢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3分冊,1997年9月
郭麗英:佛頂尊勝陀羅尼的傳播與儀軌,(日本)國際天臺學會論集《天臺學報》特別號,2007年10月
24、孔雀明王經變 8鋪
王惠民:論《孔雀明王經》及其在敦煌、大足的流行,《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25、熾盛光佛經變 4鋪
松本榮一:熾盛光佛并諸星圖,《敦煌畫的研究》第三章第四節
趙聲良:莫高窟第61窟熾盛光佛圖,《西域研究》1993年第4期
孟嗣徽:熾盛光佛變相圖圖像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2期,1997年
李海東:西夏繪畫《熾盛光佛圖》考述,《甘肅博物館學術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
沈伯丞:熾盛光佛繪畫作品研究,臺南藝術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26、千手千缽文殊經變 17鋪
松本榮一:千臂千缽文殊菩薩圖,《敦煌畫的研究》第六章第二節
27、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70鋪
松本榮一:千手觀音圖,《敦煌畫的研究》第六章第三節
劉玉權:榆林窟第3窟“千手經變”研究,《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觀音像,《敦煌學輯刊》1994年第1期
王惠民:獨煞神與獨煞神堂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彭金章:莫高窟第76窟十一面八臂觀音考,《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彭金章:千眼照見、千手護持,《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
彭金章:莫高窟第148窟密教內四外四供養菩薩考釋,《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胡文和:四川與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大悲變相”的比較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1998年
28、十一面觀音經變 41鋪
松本榮一:十一面觀音圖及九面觀音圖,《敦煌畫的研究》第六章第四節
彭金章: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觀音經變,《敦煌研究》1994年第2期
彭金章:敦煌石窟十一面觀音經變研究,《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李翎:十一面觀音像式研究,《敦煌學輯刊》2004年第2期
29、不空絹索觀音經變 80鋪
松本榮一:不空絹索觀音圖,《敦煌畫的研究》第六章第五節
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絹索觀音經變研究,《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30、如意輪觀音經變 80鋪
松本榮一:如意輪觀音圖,《敦煌畫的研究》第六章第六節
彭金章、樊錦詩:敦煌石窟如意輪觀音經變研究,新加坡大學2001年“7-9世紀唐代佛教及佛教藝術國際會議”論文集《唐代佛教與佛教藝術》,覺風基金會,2006年
31、隨求陀羅尼經變(按:敦煌壁畫中未見,藏經洞出土紙絹畫中有六件,其他地區出土甚多,約20件。由于以文字為主,一般不將之列入經變畫中,而以曼陀羅對待。)
小野玄妙:敦煌本隨求陀羅尼經變相私考,專著《佛教の美術と歷史》,金尾文淵堂,1937年
戴仁:大隨求陀羅尼的早期印本,Les premieres impressions des dharani de Mahapratisara, Cahiers d’Extreme-Asie, 11, 2000.
馬世長:大隨求陀羅尼曼荼羅圖像的初步考察,《唐研究》第10卷,2004年
32、十輪經變 2鋪(按:見321、74窟,此即以前所定的“寶雨經變”。)
史葦湘:敦煌莫高窟的“寶雨經變”,《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編下,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玉珉:敦煌莫高窟第321窟壁畫初探,2002年(臺灣)東亞繪畫史研討會論文,(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6期,2004年
王惠民:敦煌321窟、74窟十輪經變考釋,2004年敦煌石窟研討會論文,《藝術史研究》第6輯,2004年。
附:敦煌壁畫的榜題與粉本
在敦煌遺書中有一些是畫工用的榜題(文字)底稿和畫面底稿,與經變畫有關的約有十種,還有一些其他壁畫榜題,如說法圖(P.2971,S.2646,P.4968)、十六羅漢圖(P.3504,S.1589,北圖838,北圖839,此4件適用于97窟;S.2937)、十大弟子(P.2971、P.3355)、佛教史跡畫(P.3033,P.3352,S.2113,S.2659,S.5659)、十王經變(P.3304)、天帝釋劫阿修羅女(S.2702)等。對它們進行研究主要在八九十年代。通過對這些文字底稿和畫面底稿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當時的創作方案。是松本榮一之后,經變畫研究的重要突破。
其中屬于經變榜題底稿的有:
經 變 名
卷 號
論 文
牢度叉斗圣變
P.3304,S.4257
蘇遠鳴《敦煌寫本中的壁畫題識集》,《敦煌學論文集》第2集,日內瓦,1981年。
李永寧、蔡偉堂《“降魔變文”與敦煌壁畫中的“牢度叉斗圣變”》
彌勒經變
P.4966
施萍亭《敦煌隨筆之二》,《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賢愚經變
北圖8670,S.192
施萍亭《敦煌隨筆之四》,《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白化文《變文和榜題》,《敦煌研究》1988年第1、3期
觀無量壽經變
P.3304,P.3352,S.2544,BD09092
蘇遠鳴《敦煌寫本中的壁畫題識集》(1981年)。
孫修身《敦煌石窟中“觀無量壽經變相”》(1987年)。
施萍亭《敦煌隨筆之四》,《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王惠民《國圖BD09092觀經變榜題底稿?肌,《敦煌研究》2009年第6期
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P.3352
施萍亭《敦煌隨筆之四》,《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如意輪觀音經變
P.3364
未見專論
華嚴經變
S.2113
周紹良《三卷關于變相圖的榜題本事考釋》,《九州學刊》1993年第2期
天請問經變
P.3352,S.1397,北圖5408
王惠民《關于“天請問經”和天請問經變的幾個問題》
思益經變
北圖5408
王惠民《論“思益經”及其在敦煌的流傳》
梵網經變
北圖5408
王惠民《關于“天請問經”和天請問經變的幾個問題》
藥師經變
S.2544,P.3304(1),P.3304(2)
蘇遠鳴《敦煌寫本中的壁畫題識集》(1981年)。
王惠民《敦煌遺書中的藥師經變榜題底稿校錄》。
王惠民《敦煌遺書中的藥師經變榜題底稿校錄補遺》
佛本行集經變
P.3317
樊錦詩《關于莫高窟第61窟佛傳故事畫的幾個問題》(摘要),《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提要集》。樊錦詩《P.3317號敦煌文書及其與莫高窟第61窟佛傳故事畫關系之研究》,《華學》第9、10輯合刊之第三分冊(全6冊,即《2006年饒宗頤教授90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粉本的數量要比壁畫榜題底稿多,如單尊像、曼荼羅等,研究者有秋山光和、沙武田、胡素馨等,綜合性論文有胡素馨《敦煌的粉本和壁畫之間的關系》(《唐研究》總第3期,1997年)。其中經變畫粉本分布以及論文有:
經 變 名
卷 號
論 文
彌勒經變
S.259,P.2869
秋山光和《彌勒下生經變白描粉本與敦煌壁畫的制作》
沙武田《S.0259v<彌勒下生經變稿>探》,《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
牢度叉斗圣變
P.4524,PT.1293
秋山光和《牢度叉斗圣變白描粉本與敦煌壁畫》
金光明經變
SP.83,P.3998
沙武田《SP.83、P.3998“金光明最勝王經變稿”初探》,《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
維摩詰經變
SP.76
沙武田《SP.76“維摩詰經變稿”試析》,《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
觀無量壽經變
SP.76
沙武田《SP.76“觀無量壽經變稿”析》,《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5110.html
相關閱讀: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