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極至,是陶淵明提出桃花源的設想。知識分子是社會上信仰最為虔誠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們放浪形骸,他們骨子里也不敢忘掉憂國,陶淵明“歸去來兮”最后還是充滿政治熱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結。
至于正始文學,則明顯具有文人氣的特征,但在表現個性上卻與建安一脈相承。至若入晉之后,則漸少爽朗剛健的風骨。魏晉風骨對后世影響,特別是唐代諸公大聲疾呼提倡“漢魏風骨”。李白的詩個性之強,近于魏晉,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說李白有清談跡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稱為“詩史”,在內容上更近于魏晉。而白居易文辭淺白、直率更是與魏晉有不解之緣。再者,魏晉在形式上的發展也不容忽視。五言詩的形式擴大了詩的容量,使得詩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同時,五言詩也為詩的音樂化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盡管這在當時還并不成熟,但卻給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詩的形式,使平仄音韻的變化更為豐富,也更具規律性。從更深層意義講可以說是直接導致了后世七言、律詩的產生,進而影響到詞、曲。(轉自瀚文視點,有刪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7458.html
相關閱讀: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自亂陣腳的苻堅
東晉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