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在我省富縣境內一處寺院遺址發現北朝至宋代的300多件石刻殘塊,包括大型石刻佛教造像、小雕像和造像碑,還有一些筒瓦、板瓦、瓦當、琉璃構件、鴟吻等建筑材料,以及一批清代、民國的古錢幣。這也是目前已知陜西地區考古發掘出土造像最多的一次。
據介紹,為了配合青(島)蘭(州)高速公路建設,考古人員對富縣境內施工段進行了搶救性勘探發掘。在位于富縣張村驛鎮廣家寨村西北部的一處高地上,發現一批北朝至宋代的佛教石刻造像,出土地點為一寺院遺址,F遺址殘存部分東西長約23米,南北寬約10米,主要遺跡為兩道南北向的石砌墻基和一道南北向的走廊(過道),其余部分已不復存在。
在這次發掘過程中,共發現石刻殘塊300多件,包括大型石刻佛教造像、小雕像和造像碑,還有一些筒瓦、板瓦、瓦當、琉璃構件、鴟吻等建筑材料,以及一批清代、民國的古錢幣。除一件小型造像為石灰巖(青石)外,其余均為砂巖,故保存狀況較差。在發現的造像以及造像碑上,發現了一些明確的紀年文字,目前見到的有“大魏大統十五年(549年)”、“天和六年(571年)”、“建德年(572-578年)”、“開皇三年(583年)”等。大型造像殘高約1.45米,加上已經殘缺的頭部和底座,原高當在2米左右,最小的雕像高約20厘米左右。從紀年銘文看,共有西魏、北周、隋代的造像碑及造像,同時從其他造像的風格分析看,還有北魏、宋代的造像碑及造像。
根據學者的研究,從甘肅慶陽到山西大同一線,是佛教傳播的重要通道。黃陵的香坊石窟、富縣的石泓寺、安塞的云巖寺、大佛寺、黃龍的普隆寺等石窟,都是北魏至西魏時期所開鑿。這次發掘的廣家寨寺院遺址以及黃龍縣隋唐時期的普隆寺遺址,都位于這條重要的通道上,同時,這次出土的大量文物,特別是造像和造像碑數量巨大,風格多樣,延續時間長,是目前已知陜西地區考古發掘出土造像最多的一次,對于研究陜北地區的佛教傳播、宗教信仰等都有重要的意義,也為陜西地區的佛教考古和美術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9074.html
相關閱讀: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
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