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被外界稱之為“黑彝”、“白彝”、“紅彝”,而云南、貴州和廣西地方的彝族也被稱作“花彝”、“青彝”、“干彝”的。
“黑彝”、“白彝”多居住在四川涼山,“紅彝”多居金沙江河谷流域一帶。據資料介紹,“紅彝”和“花彝”因服飾多紅或多花而得名,而“青彝”源自于當地彝族祖先崇拜青竹有關。涼山彝族中的“黑彝”、“白彝”是怎么來的呢?
涼山彝語稱“黑彝”為“諾”或“諾惹”,“白彝”稱之為“曲”或“曲惹”。“諾”和“曲”是涼山彝族固有語。而“黑彝”與“白彝”是外來注釋語。彝語中的“諾”和“曲”也不完全等同于漢語中的“黑彝”或“白彝”,在彝語中更無相對應的詞,因約定俗成而被沿用。但“黑彝”、“白彝”、“紅彝”、“青彝”等的含義畢竟模糊不清,有正名的必要。
彝族原本沒有“黑白紅”之分,只有“六祖分支”之說。四川涼山彝族總稱為“諾蜀”,阿都方言區稱“臉蜀”,自稱為“尼”或“尼惹”。從古代歷史上看,彝族社會曾分為“茲、莫、畢、格、卓”五個階層。從近古史上看,涼山彝族社會又分“茲、諾、曲諾、阿甲、干席”等階層。從“諾”、“曲諾”等字意表面上看,雖有“黑”、“白”之意,但根本沒有現在的“黑彝、白彝”之含義。
涼山原本無彝人居住,據傳只有一種土著叫“樸蘇烏伍”的人多居于石板房下。彝人部落酋長向北遠征而來時,首先派遣了一大部分親族兵馬在前方征戰開路,這部分人彝語叫“諾”;另用大部分兵馬駐守在部落聯盟酋長周圍,這部分人叫“屈”。“諾”,有“悄悄地看”或“前線偵察”、“監視”等意;而“屈”后音變為“曲”,有看守、保衛、護壘的意思。“諾”在近古是一支英勇善戰的彝族作戰軍隊,后由遠征奪得大片天下,而又無法與后方部落聯盟酋長取得聯系,故自然形成一個新的統治階層,與外界不開親。“曲”也是這樣形成的。
有漢書載涼山彝族中“黑彝”才是彝族,而白彝不是彝族的說法,這是錯誤的。其實“黑彝”“白彝”都源自于一個血脈,而且多半是愛情的結晶。比如說吉克氏,源于黑彝阿陸氏,俄其曲比氏源于黑彝俄其,瓦其氏源于黑彝金恩氏,布薩吉吾氏源于黑彝羅洪氏,吉古阿流氏源于黑彝洛米氏,沙馬曲比、俄比、黑子惹所等氏均源于沙馬土司氏等等。在涼山彝族“曲惹”(白彝)中許許多多是與“諾”同祖共宗的。
所以說“黑彝”、“白彝”源自于一脈。
而白彝即“曲”只是當時等級森嚴,“諾”(黑彝)愛上白彝姑娘而生育的子女就降成了“白彝”罷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1819.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