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始于西漢,早期乃是在上層皇胄貴族階層流行,并伴隨特權階層的倡導而逐漸發展起來,最終融入到中華文化的體系之中。歷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帝王將相很多,這里列舉的是與佛門最有淵源的五個。
1蕭衍(梁武帝)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出生于齊皇室家族,自幼博讀經書,“洞達儒玄”。齊竟陵王蕭子良在雞籠山西邸集會名僧居士,講經說法,當時年輕的蕭衍就常游其門下,為子良門下“八友”之一。蕭衍后來廢齊建梁后,極力提倡佛教,且身體力行,使南朝佛教在梁武帝時達到了鼎盛。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后皈依了佛門,成為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他的帶動下,梁代王公貴族紛紛仿效,捐資建寺,一時寺院劇增,僅建康(南京)一處就有五百余座,全國則有二千八百余座,較大的寺院往往周宇環繞,延袤數里,有若天宮。唐代詩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便是對京城建康佛教盛況的形象描寫。
除修建寺廟以外,蕭衍還熱衷鑄造佛像、舉辦無遮大會等活動,他曾為證明自己虔誠信仰佛教,還先后四次“舍身”佛寺“為奴”,脫下皇袍,穿起法衣,為僧眾執役,自愿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每次皆需群臣苦勸,并“以錢億萬奉贖”,于眾僧默許后,方還皇宮。
蕭衍對于漢地佛教的又一重要影響,即明令僧眾禁斷一切肉食,規定破壞此戒者將以僧法、國法處置。難得的是身為天子的梁武帝還身體力行,從此不吃肉、不喝酒,晚年時更是一天只吃一頓,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自此以后,素食便成為漢地佛教生活的一大特色:寺院僧尼一律素食,在家信徒也自覺素食。
梁武帝多才多藝,擅長詩詞歌賦,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稱,是個典型的文人皇帝。這種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篤信佛教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導致了他急功近利,貿然北伐,最終亡國身死。如同后人對南唐后主李煜的嘆息之語:“作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绷何涞鄣谋В蟾乓蚕嗨。
2楊堅(隋文帝)
楊堅出生于具有濃厚佛教信仰的佛化家庭中,他的父親楊忠就曾營造過佛寺(棲嚴寺)。后魏大統七年(541)六月十三日,楊堅誕生于馮翊(今陜西大荔縣)的般若尼寺,出生之后,即由比丘尼智仙撫養成人。當楊堅七歲時,智仙曾對他說:“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這種家庭的熏陶和幼時的佛化教育對楊堅的影響應當是非常大的。因此,楊堅即位后,“每以神尼為言,云:我興由佛”。
湯用彤先生曾言:“宣、靜二帝之復教,疑實出丞相楊堅之意。故佛法再興,實由隋主也。”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的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已經面臨存亡問題。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佛教復興,他也為推進佛教在中國的正式化、國家化、制度化方面出力。
此外,隋文帝在五臺山大建佛寺,使其成為了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經一度毀于北周,經隋文帝重建,得以復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5381.html
相關閱讀: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