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坡節是苗族人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其由來有多種說法,在隆林民間大致有下面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相傳大約600?800年前苗家祖先“楊摟”(楊老郎),率眾家族從中原到貴州,跨越紅河到達現今隆林縣境內定居,由于當時圩場少,楊摟老人便創辦了圩場給人們做生意。但逢過年過節青年人無處玩樂,“楊摟”又才創辦坡場供大家相互來往,結交朋友,進行娛樂。另一種說法是:自從中原浪跡到隆林縣境內定居,因苗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坡上,吃在山坡上,樂在山坡上,與山坡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每年春節便三五成群在這個坡或那個丫口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跳坡的習俗。
后來,有些向世人施行善心以求得祖宗賜給貴子的人家才把“坡”搬到平地上來,所以現在才在平地“跳坡”。民間能創辦坡場的人大都是無女無兒或是有女無兒的人家。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所以各地苗族不斷組織新坡場。在坡場的中心樹立一根筆直,高兩丈多的木桿就是坡場的標志。再一種說法是:跳坡節是古代苗族聚會議事活動的演變。最初跳坡節其功能并非單純娛樂,更重要還在于聚族商議決定族人命運的大事,而決定族人命運的事情多為戰爭和遷徙。
因此,自發或有組織地集中各支系,聯絡各村寨族人,以求共同行動,不僅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也是很必要的事情。在苗族的諸多節日中,有的是農事,有的是家庭(宗族)節日,這些節日規模較小,影響較小,唯獨跳坡節是大規模、大容量、區域性的節日,影響大�,F在無論是哪個坡場,從四面八方來“趕坡”的人,有的是跨區域、遠距離的,甚至是背著行李,帶著盤餐費用,不辭辛勞而來的,這種現象在其他民族中是少有的,其情景實在感人。
如果古代不存在過族人為了共同利益或行動,從各路匯合一起的情景,恐怕不會有沿襲至今的跳坡節,也不會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從象征意義上看,現在坡場中的“坡父”(苗語txivtoj)、“坡母”(苗語niamtoj)指古代主持族人聚會議事的首領,爬坡桿比賽即為古代族人選拔勇士的活動。從眾多的說法中,可以斷定,這后一種說法才是“跳坡節”的真正由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5091.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