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東晉名相王導如何解決參政危機的?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晉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令人感慨萬千。詩中所描述的烏衣巷,是東晉王、謝兩大家族的住所,其中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莫過于王導。 歷史

  讓皇帝戒酒

王導字茂弘,小名阿龍,14歲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高士張公見他相貌不凡,驚奇地對王導的堂兄王敦說:“此兒真是將相之貌!”

  長大后,王導承襲祖父王覽的爵位,任東閣祭酒(古代學部官員),朝廷給他升了好幾個官職,他都謝絕了。他與瑯?王司馬睿關系很鐵,西晉懷帝當政時,王導預感到天下將亂,便勸司馬睿離開洛陽這個是非之地,回封國就任,自己則擔任了司馬睿的司馬(主管軍政的職務)。

  311年,匈奴攻入洛陽,晉懷帝在逃往長安的途中被俘,兩年后被毒殺,西晉滅亡。王導抓住機會,勸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登基,建立起了東晉政權。

  司馬睿即位后,以王導為丞相。那時許多北方的名士都流亡江南,看到新政權尚處草創階段,沒個頭緒,十分失望。在西晉曾任州主薄的桓彝對好友說:“我因為中原多戰亂,想到江南尋個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么辦才好呢?”終日憂懼,悶悶不樂。后來,桓彝去看望王導,兩人暢談世事,出來之后,他面貌煥然一新,興奮地對人說:“我見到了江南的‘管仲’,還有什么值得憂慮的呢?” 歷史

  來到江南的文人雅士,經常相邀到建康城外的新亭宴飲。有一次,幾杯酒落肚,其中一人望著滾滾江水,感嘆說:“風景倒還差不多,可舉目有江河之異。”此話引得眾人遙想當年中原盛況,一時紛紛落淚。王導看見了,站起來厲聲說道:“大家正應該出力輔助王室,恢復中原,何至于相對哭泣呢!”大家趕忙收起眼淚,向他道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新亭對泣”。

歷史

  精神萎靡的不僅是這些名士,司馬睿有時也借酒澆愁,經常荒廢政事。一次酒醒之后,王導嚴肅地勸他不要再喝了,司馬睿請求再喝最后一次,喝完把酒杯翻過來往桌上一扣,從此戒了酒。他接受王導的4條建議:“接納士人要謙虛,日常開銷需節儉,為政要力求清靜,南北之人應安撫。”在君臣的勵精圖治之下,江南很快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王導的樂觀,緣于他的政治遠見,這使他“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始終保持了一份理性。正是在他的領導下,才開創了東晉王朝的新局面。晉元帝司馬睿感慨地說:“你真是我的蕭何!”

  光著膀子說吳語

建立江南政權,王導居功至偉,司馬睿心知肚明。在舉行登基儀式之時,文武百官列隊陪侍,已經當了元帝的司馬睿請王導上來一同“升御床共坐”,共受百官朝拜。王導堅決推辭,元帝請了三四次,王導說:“如果太陽也和地下萬物一樣,那么老百姓該到哪里沐浴光輝呢?”元帝這才作罷,由此有了“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王導的地位無人可及,但他始終低調,事事退讓。元帝曾封他為輔國將軍,王導加以拒絕,他說:“爵位是國家的重器,不可以輕易賞賜,否則就會混雜天子與官吏之間的界限,導致混亂的先端。讓尊卑雅俗有所區別,就從我王導開始吧!”元帝大為感動。

歷史

  在世人面前,王導也十分謙恭,不把地位作本錢,不拿權勢當資本。為了搞好和江東士族的關系,他曾主動向當地名流陸玩請求聯姻,沒想到陸玩卻很看不起他,說:“小地方長不出大松柏,香的草和臭的草不能放在一個容器里。我雖然不才,也絕對不會亂攀親事。”王導聽了不以為意,還是堅持與陸玩往來。

  一次,陸玩到王導家做客,王家用北方人愛吃的酪漿招待,陸玩覺得新鮮,吃得多了些,回去后鬧起了腸胃炎。第二天,陸玩寫信給王導說:“仆雖吳人,幾為傖(音同蒼)鬼。”“傖鬼”是南人對北人的蔑稱,陸玩的話雖幽默,但也輕鄙。王導僅是一笑,不放在心上。

  不僅如此,王導還屈尊學起了江南吳語。一天,南方一位名士去拜訪王導,時值盛暑,一進院子,就見堂堂的宰相正光著膀子,動作夸張地用肚皮在石棋盤上依來偎去地降溫解暑,并自言自語地說:“何乃?(音同慶)!”“何乃?”是吳語,意思是“真涼快”。訪問歸來,立即有人打聽:“王公這人怎么樣?”名士回答:“也沒有特別的地方,只聽到他在講吳語。”放下身段學說吳語的王導很快贏得了江南士族的心,他們成為支持司馬氏政權的一支重要力量。

  俗話說:“地低成海,人低為王”,肯于低頭的王導并沒有失去威望,反而提升了他的人氣,為他廣泛地開展交際活動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協調北方皇族、貴族與南方士族關系的中流砥柱。

  一舉一動吸引人們目光

東晉初期,國庫空虛,財政常常入不敷出。王導身為宰相,不得不想法子弄錢。

  有一年,司馬睿要搞點民生工程,財政部門匯報說,國庫里的銀子已經花光了,只剩下幾千匹粗絲織的布,拿到市場上也沒人買。王導很淡定,說:“你們去拿幾匹布送到我家,我自有辦法。”晚上回到家,王導親自設計,讓人裁制了一套衣服,第二天就穿上它去上朝。果然,在那個崇尚個性的時代,王導的衣服顯得格外搶眼,越看越有氣質。幾個素來倜儻的名士心癢不止,紛紛向他打聽在哪兒做的衣服,王導一笑,說:“你們要是喜歡,我那兒還有點布相贈。”很快,穿這種布就成為貴族階層的新時尚,民間效仿者更如過江之鯽,布的價格暴漲,一匹布從沒人要,到一兩金。王導見時機成熟,讓人從國庫里搬出這些布匹銷售,很快弄了一大筆錢,解了燃眉之急。

  王導能成為風尚的引領者,緣于他在文化上的地位。魏晉之士以曠達為風,講究“玄妙”、“雅遠”,王導堪稱這方面的領袖。他時常在府中舉辦由名流參加的“玉柄麈(音同主)尾”辯論會。這是一種高品位的文化沙龍。那時的名士,都手持一種類似道家拂塵般的玉柄麈尾。麈據傳為麋鹿的一種,體大尾長,與群鹿并行時左右搖尾,可指導群鹿的行走方向,所以有領袖的意味。麈尾飾以玉柄,以示風神超邁。 歷史

  這種辯論會稱為清談,一般由王導親自主持,另有名士做賓談、陪談。清談有“辭喻不相負”的特點,即講究辯論求勝而互不服輸的言語過程,重視的是清談本身的美,至于到底誰說得更有道理并不重要。清談的語言都非常玄妙,比如當時有一個叫康僧淵的人,有西域血統,生于長安。一次,王導以深目高鼻戲弄他,康僧淵即答:“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6018.html

相關閱讀: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的時尚
自亂陣腳的苻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