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番號中哪3個至今未用?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核心提示:70個軍番號至今尚未使用過的有3個,它們是:第五十六軍、第五十七軍和第五十九軍。

本文摘自《黨史博覽》2011年第7期,作者:葉青松,原題:《解放軍歷史上70個軍緣何只有66位首任軍長》

解放軍70個軍的番號由來眾所周知,1948年之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對國民黨軍發起更加猛烈的進攻,作戰規模不斷擴大,部隊開始跨區作戰,不同戰略區的部隊逐步進行戰役協同。比如,1948年8月,華東野戰軍主力、華北軍區一部已實現跨區作戰。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部隊總兵力也由原來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整體作戰態勢表明,解放軍更大規模的跨區作戰和不同建制部隊之間的戰役協同成為發展趨勢,這就迫切需要統一指揮、統一編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統一的后勤保障體系。這一點,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早已了然于胸。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建軍500萬,在解放戰爭第三年開始實行正規化建設任務。

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要求,于1948年11月1日頒發了《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規定稱:“番號排列數目為70個軍210個師,內中空額,留待今后建立新的軍和師時補足。”這就是解放軍歷史上70個軍的番號由來。

需要說明的是,在電文來往中,中央軍委最早明確全軍“統一組織和番號”的時間是1948年10月29日,比正式文件下達時間1948年11月1日早三天。這份早三天的電文是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回復華東局的電報。電報原文稱:“饒(漱石)、粟(裕)、譚(震林)并華東局:感巳電悉。中央及軍委關于解放軍統一組織和番號的規定即將發出。吳化文軍編入華東野戰軍序列,排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其所轄之三個師,排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三師、第一○四師、第一○五師。吳軍改編后的軍、師番號,即由新華社公開發表。其關防、委令,即將由軍委送達。同意何克希任吳軍政治委員,吳憲任該軍政治部主任。軍委、總政。”

電文中的巳電,指1948年10月27日,饒漱石、粟裕、譚震林關于吳化文部改編事項致中央軍委電。主要內容是:“該部究應編何種番號?如編縱隊,則應稱十四縱為宜,如編軍,則不便稱第一軍。另派何克希(原一縱副司令員)為吳軍政治委員,吳憲(野政聯絡部部長)為該軍政治部主任。”

從電文中可以看出,在全軍統一番號使用前,到底使用“縱隊”還是使用“軍”番號,連野戰軍的首長們都還不知道。

70個軍番號使用了67個軍番號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統一番號,全軍使用了51個軍番號。3月,又使用了6個軍番號。這樣,先后使用了57個軍番號。

這57個軍番號是: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第四軍、第六軍、第七軍、第八軍、第十軍、第十一軍、第十二軍、第十三軍、第十四軍、第十五軍、第十六軍、第十七軍、第十八軍、第二十軍、第二十一軍、第二十二軍、第二十三軍、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第三十二軍、第三十三軍、第三十四軍、第三十五軍、第三十八軍、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四十一軍、第四十二軍、第四十三軍、第四十四軍、第四十五軍、第四十六軍、第四十七軍、第四十八軍、第四十九軍、第五十軍、第五十八軍、第六十軍、第六十一軍、第六十二軍、第六十三軍、第六十四軍、第六十五軍、第六十六軍、第六十七軍、第六十八軍、第六十九軍、第七十軍。

后來又使用了10個軍番號。它們是:1950年2月,新疆民族軍改編成解放軍第五軍;1949年12月,新疆國民黨軍起義部隊改編成解放軍第九軍;1949年5月,陜南軍區部隊組成解放軍第十九軍;1950年1月,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董其武部改編為解放軍第三十六軍和第三十七軍;1949年8月,金口起義的國民黨軍張軫部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一軍;1949年11月,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二軍和第五十三軍;1952年10月,解放軍原第四十四軍和第四十五軍合編為解放軍第五十四軍,不久改稱志愿軍第五十四軍,參加抗美援朝;1952年11月,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五軍。

70個軍番號至今尚未使用過的有3個,它們是:第五十六軍、第五十七軍和第五十九軍。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中,最早使用軍番號的是東北野戰軍所屬部隊,但其指揮機構“第四野戰軍”番號使用卻是在第一、第二、第三野戰軍之后。為了清晰看出四野(東北野戰軍)的整編脈絡,先看一份電報:

林(彪)羅(榮桓),并告東北局,及各軍區,各前委:

林羅世十四時半電悉中央及軍委戌東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已開始發出,內中規定我野戰部隊在縱隊改稱為軍,師旅統一稱師后,一般的均采用三三制,特殊地亦得采用軍轄兩師,師轄兩團,團分為大團小團的臨時編制。現林、羅提議將十二個獨立師編入各縱隊,使每個縱隊都轄四個步兵師,這樣既便于帶領各獨立師增強戰斗和工作鍛煉;又便于各縱在戰場使用,減省建立新縱的直屬人數。根據東北野戰部隊現在的環境和各種補充情況及今后的作戰任務,我們認為東北野戰各軍可以特殊地采用每軍轄四個師的編制,而暫不增加軍的番號。師的番號仍按一軍三師制順序排列,獨立師的番號也仍按戌東規定從第一百五十一師排起。除上述十二個獨立師外,其余六個獨立師,也同意以一個獨立師編入第十一縱隊,拆散并加強原來的三個師;一個獨立師編入鐵路縱隊;其他四個獨立師排成統一步兵師的番號后,暫不編軍。東北的地方衛戍部隊,至少應該有兩個警備旅,方夠南滿幾個大城市哈爾濱衛戍之用。

軍委戌江中央軍委的這封電報是針對林彪等人此前給軍委的電報而發的。1948年10月31日14時30分林彪和羅榮桓給中央和軍委發電報。電報說:沈陽、錦州收復后,準備從北滿14個、熱河4個共18個獨立師中,以13個師編入各縱隊,因十一縱人數太不充實和有1個師戰力不強,所以以2個獨立師編入十一縱隊,使每個縱隊都轄4個步兵師。這樣既便于戰場上的使用,又能減去大批直屬機關。其余5個獨立師,以1個獨立師編入鐵道縱隊,按原計劃編成3萬人;以兩個獨立師留營口、錦州一帶擔任防務;以1個獨立師留熱河地區活動;另1個獨立師王家善部繼續改造。此外,以原東北警衛團及總直屬機關及各軍區的一部分衛戍部隊編成1個警衛師,由東北局、東北軍區直屬使用。

顯然,從電報中看出,林彪和羅榮桓對部隊編制問題的考慮是提前了,盡管他們還沒有考慮到使用軍這個番號概念。

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電報精神和《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重新整理了新的改編方案,上報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7日,中央軍委電復東北野戰軍:“同意按照全軍統一規定,更改番號。東北野戰軍第一至第十二縱隊,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至四十九軍;第一師至第三十六師,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一二師至第一四七師。每個軍另轄一個獨立師……”

東北野戰軍經中央軍委批準,以東北軍分委主席林彪和副主席羅榮桓的名義,下達了東北野戰軍縱隊改稱軍并授予番號的命令。命令中說:“(一)為適應戰略任務,更進一步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的要求,東北野戰軍所轄十二個縱隊,統一改稱為軍,并批準每軍下轄四個師。軍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軍’,師的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師’,團的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團’,自三十八軍起至四十九軍,編入各軍之各獨立師自一百五十一師起。茲將原番號及改稱之新番號列表公布如下:(略)。(二)原縱隊的首長,改稱為軍長、政治委員,以下均同。(三)各縱應以師為單位,召開隆重的大會,正式宣布新番號及其意義。”

自東北野戰軍所屬部隊使用軍番號后,其他野戰軍所屬部隊也經中央軍委批準陸續開始使用軍番號。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華北軍區依次將一兵團第八縱隊、第十三縱隊、第十五縱隊、第三縱隊、第四縱隊,二兵團第八縱隊、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十四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至七十軍。1949年1月,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所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縱隊,依次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軍。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所轄第二、第三、第六縱隊改稱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軍,第四縱隊改稱第十三、第十四軍,第九縱隊改稱第十五軍,第一縱隊及豫皖部隊一部、第十一縱隊及冀魯豫部隊、二十旅及豫皖蘇部隊一部,依次改稱為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軍。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所轄第一至第十三縱隊(沒有第五縱隊番號),依次改稱第二十至第三十一軍。1949年3月7日,東北野戰軍發出通報:“頃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一月十五日命令: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我東北野戰軍自三月十一日起開始使用新番號。今后東總改稱四野總(本軍范圍內稱野總,本軍范圍外稱四野總),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稱四野司(野司),政治部簡稱四野政(野政),后勤部簡稱四野后(野后)。”至此,全軍統一番號基本結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5729.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