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與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
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
北京大學的幾位教師
五四運動的先聲: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發生前,中國正處于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時期。軍閥勢力利用封建傳統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推崇作為封建專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維持自己的統治。嚴酷的現實引發當時先進分子的反思。他們認為,辛亥革命由于忽視了思想文化戰線上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致使革命的成果遭到嚴重的破壞,因此,為了完成改造社會的歷史使命,必須“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于是,作為五四運動的先導,標志中國人民新覺醒的新文化運動便應運而生了。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志》 (1916年起改名 《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興起,啟蒙思想家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吳虞、錢玄同、劉半農、易白沙等是它的主要撰稿人。隨后繼起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還有《每周評論》、《晨報》、《京報》等報刊。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陣地。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和科學。提倡民主,就是反對封建專制,要求平等自由,爭取實現西方立憲共和制的國家;提倡科學,就是反對迷信和盲從,介紹科學知識,主張以科學的法則來判斷一切。中國的啟蒙思想家們認為,只有民主和科學才能“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它的倡導者們主張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對孔孟學說進行猛烈評擊。新文化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雖然是一場提倡資本主義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其指導思想屬于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范疇,但是,這場運動畢竟打破了長期禁錮人民思想的的封建牢籠,震動了中國的思想界,啟發了人民群眾的民主主義覺悟,沖擊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未曾有過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適合中國社會需要的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在新文化運動中,面對辛亥革命以后中國政治和社會的黑暗混亂狀況,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懷疑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方案對中國是否適合,堅持不懈地繼續探求救國救民的新出路。正當此時,俄國發生了震動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的勝利有力地證明,不僅發達國家,就是不發達國家,也是可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獲得解放的。它使處于彷徨和苦悶的中國人民看到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從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充分暴露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危機中,敏銳地認識到世界歷史潮流的深刻變化,開始考慮選擇中國革命新的道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隨之,在中國開始出現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民族危機的深重和社會的黑暗,思想文化的啟蒙和中國先進分子的新探索,這一切表明,一場新的愛國民主運動正在中國的大地上醞釀著,涌動著。它爆發的直接導火線,則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5756.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