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安邦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安邦彥(~1629.9),明朝末年西南的川貴等省歷史上著名的“奢、安之亂”的主要頭領,曾經在明代天啟2年(1622年)2月7日,率10萬叛軍進圍黔中首府貴陽。在圍困的10個月中,貴陽猶如一座孤島,外無援軍,內缺糧食,以至城內百姓落入“人相食”的可悲境地。作亂多年后,于崇禎二年(1629),才被兵部尚書朱燮元,督貴、川、湖、滇、粵五省兵馬平復。八月水西,被斬殺。
   安邦彥是貴州水西(轄鴨池河以西地區)宣慰土同知,宣慰使堯臣族子。堯臣死,子位幼,其母奢社輝代領其事。社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女弟也,邦彥遂專兵柄。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至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汗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會朝議征西南兵援遼,安邦彥桀黠,素懷異志,欲乘以起事,詣李?請行,?諭止之。邦彥歸,益為反謀。?累疏請增兵益餉,中朝方急遼事,置不問。
   天啟元年(1621年),四川永寧(轄敘永、筠連、古藺等縣地)宣撫使奢崇明趁機起兵反明,據重慶,攻合江,破瀘州,陷遵義……當奢崇明進圍成都、自號“大梁王”的消息傳到貴州時,貴州全境戒嚴。為了支持奢崇明,實現自己稱雄一方的宿愿,貴州水西彝族土同知安邦彥也想借機發難。為此,他特別到巡撫官邸拜見李?,“詭言與奢氏有仇隙,愿發己兵剿永寧以自效”。李?知其心懷叵測,于是謝絕其要求。安邦彥雖然碰了軟釘子,但不死心,返回大方后,積極策劃反明事宜。
   奢崇明叛亂以后,明廷調水西(今貴州西北一帶)兵赴川平叛。安邦彥乘機以援川為名,于天啟二年二月,率軍2萬至畢節(今屬貴州省),發動叛亂,自稱“羅甸大王”,在烏撒(今貴州威寧)土知府安效良的協助下,攻占畢節。四川東川(今云南會澤)、云南沾益(今云南宣威)、貴州洪邊(今貴州開陽縣境)等地土官紛起響應。叛軍先后分兵攻陷安順、平壩、沾益、龍里、甕安(今均屬貴州省)、偏橋(今貴州省施秉縣)、沅州(今湖南芷江縣)、普安(今貴州盤縣)、安南(今貴州晴隆)等地,切斷了官軍援路及滇黔通路。二月初九日,安邦彥率軍包圍貴陽,聲稱破辰(辰州)常(常德),下荊州,直抵中原。寶慶、靖州(今湖南靖縣)一帶為之震動。時貴陽兵力空虛,候代巡撫李?、巡按御史史永安督率軍民堅守孤城?偙鴱垙┓加摄~仁(今屬貴州)率兵2萬赴援,被叛軍誘敗于龍里。三月,明廷令貴州附近各鎮派精兵應援,并調湖廣、云南、廣西三省4萬官軍入黔。六月,新任巡撫王三善率軍1萬進駐平越(今貴州福泉),等待各地援兵。副總兵徐時逢、參將范仲仁領兵增援,在新添(今貴州貴定西)甕城河被叛軍打敗,貴陽援絕糧斷。十一月底,王三善分兵3路破圍,自率中路2萬精銳出敵不意,經新添,至龍里,連戰皆捷,斬叛軍萬余人。十二月貴陽解圍,安邦彥退守陸廣河。時云南官軍也先后收復平夷(今云南省富源)、沾益二城,云南的反叛勢力基本肅清。貴陽破圍后,湖廣、廣西及四川援黔部隊先后到達貴陽,王三善兵分3路,進軍水西。三年(1623年)一月,安邦彥聯合永寧(今四川敘永西南)奢崇明和烏撒安效良,誘官軍渡陸廣河,先后在陸廣、鴨池大敗官軍,龍里一帶復為叛將何仲蔚占據。貴陽再次受到威脅。四月,安邦彥欲再犯貴陽。王三善遣游擊祁繼祖、參將王建中等先后在蓮花堡、青巖、八菇蕩等地擊敗叛軍,擒叛將多人。五月,安效良降服。六月,總兵張彥芳敗叛軍于羊耳。九月,滇師兩路援黔,解安南之圍。十月,收復普安、新興(今貴州普安),打通貴州上六衛的通道。王三善親自率軍6萬,渡陸廣河、略地300里,斬叛軍1.8萬,直搗大方(今屬貴州)。水西宣慰使安位(安邦彥之侄)棄大方走火灼堡(今貴州黔西西北),安邦彥逃竄織金(今屬貴州)。王三善駐屯大方3月余,因后援不繼,糧餉斷絕,于四年(1624年)正月撤退,遭叛軍追擊被執遇害,諸將戰死百余人。四月,云貴總督兼貴州巡撫蔡復一遣總理魯欽、參將尹伸等在凱里、普定(今貴州安順市)等地,屢敗叛軍。十一月,安邦彥驅兵3萬余,渡三岔河,謀犯普定。蔡復一遣魯欽等在汪家沖、蔣義寨大敗之。乘勝追擊,過三岔河、直抵織金。五年(1625年)正月,魯欽等回師渡河,遭叛軍襲擊,士卒死亡2000多人,蔡復一亦為此被免職。三月,明廷命王?為貴州巡撫,實際上仍由蔡復一和巡按監軍傅宗龍主持貴州軍務。他們決定采取沿河渡口置寨駐兵,就地屯田,徹底封鎖水西的策略。時云南官軍也于沾益擊敗叛軍,安效良敗死。六年(1626年)三月,安邦彥為擺脫日益困難的處境,率軍數萬渡江入犯威清(今貴州清鎮)、威脅貴陽,結果大敗,回到水西。后經兩年多休養生息,蓄積力量,兵力發展到10萬余人。崇禎元年(1628年)六月,明廷起用朱燮元為兵部尚書,總督云、貴、川、湖、廣西軍務兼貴州巡撫,移駐貴竹司(治今貴州貴陽),招流移,廣開墾,恢復經濟;據險要,立營壘,充實軍伍。二年(1629年)四月,朱燮元遣貴州總兵許成名等由永寧出兵收復赤水衛(今四川赤水河),揭開了與叛軍主力決戰的序幕(參見永寧之戰)。八月,安邦彥分兵守陸廣、鴨池、三岔等要地,并進逼遵義,自稱“四裔大長老”,奢崇明稱“大梁王”,合兵10萬進擊赤水。朱燮元授計許成名佯敗,誘敵至永寧一帶,先后在五峰山、桃紅壩、鵝項嶺,大敗叛軍,斬首數萬級,安邦彥、奢崇明敗死,叛軍主力基本消滅。

   安位率余部繼續頑抗。朱燮元采取“四面迭攻,漸次蕩滌”的作戰方針,屯兵險要,四面包圍,逐步壓縮,絕其資儲,經過100多天的圍剿,斬叛軍萬余人。三年(1630年)春,安位遣使乞降,平叛戰爭結束。
   安邦彥叛亂的平定和奢崇明敗亡,消滅了明末西南兩大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6072.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