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數百萬國民黨軍中,第十八軍當數“王牌鼻祖”。國民黨十八軍誕生于1930年8月,是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中建軍最早、軍史最長、實力最雄厚、影響最大的一支老牌勁旅。它成名于軍閥混戰,壯大于“圍剿”紅軍,建功于抗戰烽火,兵敗于淮海戰場。
國民黨十八軍最興盛時期兵力達8個師,抗戰時期全部換裝為美械裝備,美國軍人當教官,采取美式訓練方法。十八軍的訓練口號是:“在戰場上發射10000發沒效的子彈,不如在操場上拿9000發演習,以期在戰場上能發射1000發有效的子彈。”
國民黨十八軍首任軍長陳誠在部隊中推行“人事公開、經濟公開、意見公開”的“三大公開”方針,頗得軍心。
國民黨十八軍先后產生了陳誠、羅卓英、黃維、胡璉、楊伯濤、李延年、周至柔、羅廣文等5個一級上將、4個參謀總長、2位海軍總司令、1個空軍總司令、1個聯勤總司令、20多個軍長,是國民黨軍界中勢力最大的一個軍事集團,被人們視為國民黨軍“王中王”。
中原大戰一舉成名
“勇敢神速,出奇制勝,力挫頑逆,居功甚偉。”這是中原大戰后,蔣介石對陳誠麾下十一師的贊揚。接著,蔣介石又宣布第十一師擴編為第十八軍,并發給20萬元獎金,陳誠晉升為十八軍軍長兼十一師師長。從此,國民黨第一支“王牌”主力——十八軍誕生。
中原大戰使十一師一鳴驚人,那么十一師在中原大戰中都發揮了什么作用呢?
1930年5月9日,由于蔣介石排斥、消滅異己的政策激怒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各路軍閥,一場在中國現代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軍閥大戰終于爆發了。馮玉祥、閻錫山公開通電反蔣,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石友三等各派軍閥紛紛參加反蔣聯軍,倒蔣的70萬大軍開進中原和湖南。蔣介石率50萬大軍迎戰,要與反蔣派一決雌雄。
國民黨軍第十一師在師長陳誠的率領下,充當了中原大戰的“馬前卒”。
馬牧集是隴海鐵路附近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鎮,駐守著晉軍楊效歐部1個整師,國民黨軍十一師參加中原大戰的第一槍就在這里打響。戰斗開始后,十一師集中全師的山炮、野炮猛轟晉軍陣地,步兵奮勇沖鋒,很快突破晉軍防線,打得晉軍潰不成軍。首戰告捷,陳誠得意,蔣介石大喜。
曲阜解圍,是十一師中原大戰立下的又一奇功。閻錫山見蔣軍主力與西北軍打得難解難分,遂率兵渡過黃河,攻占濟南、泰安,圍攻曲阜,切斷了津浦鐵路。徐州震動!南京危急!蔣介石即令陳誠率十一師前去解圍。
兵貴神速,陳誠率十一師以強行軍速度趕到曲阜后,立即將9個團的兵力布置成錐形,像錐子一樣插入閻軍李生達第四軍陣地中“大鬧天宮”。曲阜城內的蔣軍也乘機往外沖。在內外夾擊下,閻軍全面崩潰,主力被殲滅殆盡。陳誠乘勝追擊,銳不可當,直逼濟南。蔣介石欣喜若狂。
中原大戰的最后一仗是攻打鄭州。十一師猛打猛沖,又立了大功。
蔣介石激動無比,稱贊十一師:“馬牧集開戰守之端,曲阜挽垂危之局,鄭州結勝利之果。”從此,在中原大戰中一舉成名的國民黨十八軍,成為最受蔣介石寵愛的“王牌”主力軍。
三戰蘇區有失有得
中原大戰后,蔣介石騰出手來于1930年11月5日向中央蘇區發起了第一次“圍剿”。然而,出師不利,第一次“圍剿”很快失敗了。
1931年3月,蔣介石又發動了第二次“圍剿”,同樣以失敗告終。
在兩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決定動用他的“王牌軍”第十八軍,發動第三次“圍剿”。他對陳誠說:“辭修啊辭修,這次就看你的了!黨國存亡,在此一舉!”
1931年7月5日,陳誠統領十八軍進入蘇區。7月5日,占領黎川;7月6日,挺進大洋源;7月13日,攻占廣昌;7月19日,占領寧都。陳誠得意忘形,蔣介石心花怒放。
然而,他們高興得太早了。這是毛澤東采用的避實擊虛的運動戰。
8月5日,十八軍在富田遭到紅軍主力攻擊。爾后,紅軍主力又突然消失,十八軍無所適從,屢遭戲弄,接連撲空。“肥的拖瘦了,瘦的拖死了”,也未能找到紅軍主力,直到第三次“圍剿”失敗,十八軍仍無建樹。
1933年2月,蔣介石在第四次“圍剿”中,又動用“王牌”十八軍。然而,這次十八軍兇多吉少了。
蛟湖、霍源一仗,十八軍的兩個師在兩天內被紅軍打得所剩無幾。
草臺岡之戰,十八軍的主力師第十一師被紅軍殲滅了5個團,占全師兵力的2/3,師長肖乾負傷,3個團長陣亡。此后,師長肖乾羞愧難當,主動辭職。蔣介石大怒,給陳誠降一級,記大過一次。十八軍遭到有史以來最慘重的損失。
然而,“王牌軍”畢竟與眾不同,它借王明“左”傾錯誤之機,很快東山再起。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5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十八軍被編入第三路軍第五縱隊,作為向蘇區進攻的“刀尖”。
第五次反“圍剿”時,毛澤東已離開了紅軍的領導崗位,在王明“左”傾錯誤的指揮下,紅軍采取“以卵擊石”的戰法,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得不償失。
十八軍則吸取以往的教訓,不再孤軍深入,而是以4個師組成密集的重兵集團,輪番沖擊紅軍陣地,飛機、重炮猛烈轟擊,然后,步兵連續攻擊,不給紅軍喘息的機會。
硝石之戰,經過五晝夜血戰,紅軍付出重大傷亡,被迫撤出硝石。十八軍初戰告捷。
此后,十八軍采取鐵板戰術,接連得手,先后占領黎川、建寧、三坑等地。在廣昌之戰中,十八軍以1萬人的代價使紅軍傷亡5500多人。在一系列的惡戰中,十八軍雖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攻占了許多戰略要地,達到了消耗紅軍主力的戰略目的。蔣介石對十八軍重振雄風十分欣賞,將對紅軍作戰有功的十八軍第二任軍長羅卓英晉升為陸軍中將。
浴血抗戰打出威名
國民黨十八軍在抗戰中建立的頭功是在淞滬戰場上。
1937年8月9日,淞滬會戰爆發。
8月20日,十八軍的九十八師、十一師、十四師、六十七師4個精銳主力師全部投入淞滬戰場。
一團團白煙在尖谷堆西南冉冉升起,尖谷堆頓時沉寂下來,解放軍的人潮消失了。但沒過多久,解放軍再次發起進攻。他們用尿濕的毛巾做成了簡易防毒面具,掩住口鼻,繼續沖鋒。這一次,楊伯濤的毒氣彈也失靈了。十八軍三五四團終于被解放軍全殲了,團長廖漢庭被俘,尖谷堆也失守了。黃維兵團此時已完全陷入絕境。
12月15日,絕望沮喪的黃維下達了“四面開弓,全線反撲,覓縫鉆隙,沖出重圍”的突圍命令。
十二兵團頓時像一群炸了窩的馬蜂,亂哄哄地如鳥獸散。
黃維和胡璉各自登上一輛坦克,在坦克營的掩護下,奪路而逃。
昔日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的“王牌”主力十八軍,此時也成了沒頭蒼蠅。第一一八師早已打光了,第十一師也散了架。軍長楊伯濤跳水逃命,結果還是被解放軍俘獲。副軍長王岳、第十一師師長王元直、第一一八師師長尹鐘岳以及副師長夏建勛、潘琦等均先后被解放軍俘虜,十二兵團司令黃維也成為階下囚。國民黨十八軍的全部美式裝備都成了解放軍的戰利品。
十二兵團的12萬人馬,除胡璉等幾位軍官僥幸逃脫外,全部被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7365.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