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美國后院失火:中情局如何成為小布什政府的內奸?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后院失火——美國人眼中的中情局》的作者羅文·斯卡伯勒曾在《華盛頓時報》 擔任過二十多年的駐五角大樓記者。在該書中,他采訪了眾多當事人,披露了大量中情局的內幕,包括是誰讓“9·11”陰謀論甚囂塵上、中情局用什么手段不留把柄地把官員弄下臺、中情局和美國政府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矛盾表現在哪里等等。

制造“9·11”陰謀論

2006年春天,美國國會議員皮特·胡克斯特拉因向小布什總統宣讀了一封非同尋常的信而名聲大噪,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胡克斯特拉這封長達4頁印著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信頭的私人信件,毫不客氣地給小布什這位國家總司令打了一針預防針。這位國會議員提醒道,一個敵人正潛伏在我們周圍,不是伊朗,不是朝鮮,也不是基地組織及其人數眾多的極端分子。他寫到的這個敵人,就在美國總統的眼皮底下:中央情報局(簡稱中情局)。

胡克斯特拉私下聽輔佐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說,中情局那一幫人很可能正在與總統作對。那么,為什么這些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卻無所作為呢?胡克斯特拉百思不得其解。“他們明知中情局的人不肯協助總統的工作卻無動于衷,”胡克斯特拉后來對我說,“于是我就向總統報告道,‘您的手下,也許并非都是忠臣’。”

同時,關于中情局的另一個幕后故事也浮出水面。這個幕后故事提到的并不是眾多媒體報道過的中情局歷史上犯下的兩個重大錯誤———未能揭開“9·11”事件謀劃過程的神秘面紗(這項工作已進行了五年),以及不實地向小布什總統報告伊拉克藏有大量化學武器且重新開始制造核武器。

這個罕為人知的幕后故事是這樣的:2006年5月18日,胡克斯特拉在給小布什總統的一封信中提醒道,目前的分析及執行機構中,有一撥人蓄意妨礙了總統和他的反恐工作。“不論是公眾,還是我個人,都對中情局的政治化問題思考已久。”胡克斯特拉對小布什總統說,“我認為,在鮑特·戈斯擔任中情局局長之前,這種政治化的過程就在悄無聲息地進行了。實際上,我一直都很擔心,在中情局內部很可能有一派背景強大、實力雄厚的工作人員蓄意地暗中破壞著布什政府的統治及其政策的執行。”

據胡克斯特拉說,在這個戰爭年代,小布什面對著史無前例的挑戰:他本來要靠中情局來打擊恐怖分子,然而中情局實際上卻在暗中與他作對。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來,自從基地組織在“9·11”事件中導致近三千人喪生之后,小布什就遭遇了一系列破壞性的情報泄露。作為情報委員會的主席,胡克斯特拉宣布,這些信息是由中情局自身泄露的。于是白宮的助理們彼此抱怨道,他們現在要同時應對來自三方的敵人:基地組織、民主黨,還有中情局。在白宮與不知名的中情局官員經常進行的文字交鋒中,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帕特·羅伯茨說道:“最讓我擔憂的是,中情局似乎在蓄意泄露文件資料,并想方設法地毀壞小布什總統的聲譽。”

中情局總部就像一個學術自由的大學校園,培養了一批左翼人士。其中最著名的也許就是和平活動家雷·麥戈文了,他在退休后的日子里一直都在與小布什總統唱反調。他加入了一些大學教授的行列,寫文章說“9·11”事件是政府內部的陰謀。

麥戈文曾是中情局的資深分析員,曾在白宮向里根總統和老布什總統發布每日簡報的工作經歷就足以證明他的資歷。因此,麥戈文有機會了解到美國藏得最深的機密。

三十年后的2006年9月,麥戈文出現在了華盛頓一次為和平而舉行的游行示威中。“真相被隱瞞了嗎?是的。問題是,真相到底是什么?”對于“9·11”事件,麥戈文評論道,“你們怎么能相信,我們的副總統就這樣眼睜睜地讓這架飛機,或者其他什么不明物體撞到五角大樓上呢?”

在麥戈文的這個說法中,他對陰謀論堅持者的論點再次進行了補充:要么是政府策劃了這場襲擊,要么就是政府故意縱容了襲擊的發生,而且不排除撞上五角大樓的物體并非美國77號航班的可能。

在中情局的前任分析員中,麥戈文并不是唯一一個散布陰謀論觀點的人。另外一個散布這種觀點的是比爾·克里斯蒂森,越戰期間的中情局分析員。克里斯蒂森和麥戈文一起,召集了一批不喜歡小布什的前中情局工作人員。他說,他在研究了五角大樓的裂縫的長度后確定,撞擊大樓的幾乎不可能是一架大客機。因此,這棟大樓想必是被某種小一點的物體撞擊了,有可能是導彈或無人飛機,也不排除是某種小型載人飛機的可能?死锼沟偕說,據他們的組織研究發現,世貿大廈及其鄰近的一座建筑實際上并非是由兩架客機撞倒的。“摧毀這三棟大樓的罪魁禍首,最有可能的是在‘9·11’事件發生前就被埋藏在樓中的遙控炸彈。”克里斯蒂森和麥戈文創立的這個組織,名為“理性資深情報員”。

克里斯蒂森對我說,他希望聯合國參與到“9·11”事件的調查中,并將總統小布什和副總統切尼作為嫌疑犯起訴。“我認為他和切尼應當同時以戰爭罪被起訴。是他們,導致了大約65萬的伊拉克人民遇難;是他們,因為支持以色列而贊成殺戮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是他們,用謊言讓美國人民相信入侵伊拉克是正確的。”克里斯蒂森說。

中情局的蓄意泄密

在白宮內部,問題則不是陰謀論,而是機密的泄露。中情局情報站站長從巴格達發來的電報里常常有些不便公布的消極評論,而這些觀點居然在電報到達華盛頓的第二天就會登上 《紐約時報》。五角大樓的官員一直對中情局態度謹慎,他們懷疑有中情局工作人員在寫這方面的報告,目的要么是為了向 《紐約時報》投稿,要么是為了給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們提供參考。由于泄密者的貢獻,《紐約時報》 在一定程度上幾乎可以與《國家情報評估》相媲美,而《國家情報評估》則是美國情報機構內部皇冠上的明珠,里面收藏著最優秀的分析員們的觀點!秶仪閳笤u估》的一些片斷表露了分析員們對伊拉克戰爭及反基地組織斗爭最消極的評價,這與《紐約時報》上觀點的相似并非僅是巧合。

另一個破壞性的泄密事件是,中情局的工作人員向《華盛頓郵報》透露,拘捕基地組織頭領的其實是歐洲及其他地區的一個秘密拘留網絡。這次泄密事件不僅使小布什政府很尷尬,也使參與反恐戰爭的盟國很難堪; 而且美國不受司法審查制度約束的監獄系統也因此遭受廣泛的譴責。向《華盛頓郵報》泄露消息的中情局人員之一是名叫瑪麗·麥卡錫的前情報員,同時她還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的支持者。

隨即而來的是更大規模的泄密,同樣是在《紐約時報》上。這份由阿瑟·蘇茲貝格出版的報紙一下子成為尖銳的出版物,批判著小布什總統、共和黨以及各種保守派的運動。這種尖銳的攻擊每天都會出現,無論是在頭版還是專欄。2005年12月,《紐約時報》公布了美國的高度機密項目:隨時竊聽恐怖分子嫌疑人與美國境內人員的通話。由于時間緊迫,政府并不能每次都先得到司法部門的批準再去竊聽這些電話。哪怕一點點的耽擱,都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這個項目的目標是:將像“9·11”事件那樣的恐怖襲擊扼殺在襁褓中。

然而,《紐約時報》的所作所為毀掉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優勢。胡克斯特拉對我說,自從基地組織了解到美國國家安全局如何進行竊聽之類的偵查工作后,他們就開始調整自己的策略。“基地組織開始有意地使用一些他們認為可以與我們對抗的方法和策略。”他說,“這一點,只要看一看基地組織使用什么方法和工具進行聯系就很清楚了,現在他們對電子通訊方式都十分小心。他們知道我們會攔截什么樣的電話、不會攔截什么樣的電話; 他們也找到了一些辦法,很多人認為這些辦法會讓我們攔截起來更加困難。”

之所以小布什政府的人員為這些泄密事件怒不可遏,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其破壞程度還在逐漸加深。這些泄密事件不僅告知了敵人美國正在進行的秘密活動,也向潛在的情報來源發出了危險信號。中情局通過人力搜集情報的能力本來就相對薄弱,而信息的泄露更是惡化了這一點。如果中情局不能保守機密,還有可能出于種種原因暴露你的身份,你還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一名中情局特工嗎?

中情局的工作職責就是搜集事實信息,以供白宮、五角大樓和國務院的官員參考并制定國家安全政策。然而,在如今的戰爭年代,這個本該客觀公正的無黨派機構卻變得越來越政治化,其矛頭直指通過大選上任的美國總統。有時候這種對抗是公開的,與泄密無關; 不少中情局的資深情報員退休后便開始以作家或名嘴的身份在國家媒體上拋頭露面,抨擊小布什政府。

在中情局總部工作過的老員工中,涌現出了相當多的小布什反對者,他們在書中或文章中指責小布什的種種失敗之處。這些前任分析員及官員們批判小布什對沙特阿拉伯人太溫柔,對伊朗人太惡毒,對情報的使用過于政治化,對捉拿本·拉登太無能等等各種所謂的失敗。其中最標新立異的當屬泰勒·德拉姆黑勒,他曾在中情局秘密行動處工作多年,直到成為歐洲所有情報站的總長官。像德拉姆黑勒這樣高級別的官員,自然會得到人們不假思索的信任。他退休后出現在了包括《60分鐘》 在內的多個電視節目中,講述了小布什設計的一些讓人難以想象的騙局。實際上,這些故事確實不該被當真,因為根據中情局內部的消息,這些故事并不真實。這只是個故事家的杰作,而不是紀實者的講述。

這一切,讓國會議員皮特·胡克斯特拉實在看不下去了。于是,2006年5月18日,他向總統簽發了一封警告信。幾個月后,我向他問起他所提到的那幾個與總統作對的人究竟是誰,他答道:“幾個?整個中情局都在與總統作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7381.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