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魏晉名士喜好模仿驢鳴 齊學驢叫送亡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晉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說“驢子”

-高玉昆

文化風俗史研究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下數千年,民俗習慣、社會觀念變化極大,并非凝滯不變。例如烏龜當今常用作喻指卑下齷齪之物的喻體,而在唐宋及之前則是神靈長壽的象征。一些事物在中古以前被大眾喻指為好的東西,而后卻變為貶義的喻指。對我國文化風俗變化的研究,有利于對中華民族傳統思維、心理的研究。歷史上大眾對驢子的態度變化即是一例。

談起驢子,小時候在鄉下長大的人都很熟悉,其明顯特征就是耳朵長。早在兩千年前,漢代許慎《說文》載:“驢,似馬,長耳!痹诂F今幼兒的眼里,難以分辨驢、馬和騾,老人就會告訴小孩:“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北方人稱村莊為疃。這和大文豪莎士比亞詩句的意思一樣:“I am an ass,indeed; you may prove it by my long ears”。意即:證明驢子的標志就是那一對長耳朵。西方諺語也說:“The ass is known by his ears”。意即:驢子以耳朵聞名。

今天百姓常以“驢”喻惡劣、聒耳之事物。如誰的嗓子粗沙難聽,就叫“驢嗓子”;誰的脾氣暴躁,就叫“驢脾氣”;誰的臉長難看,就說是“驢臉”;誰胡說八道,就叫“驢唇馬嘴”;沒有影兒的將來期限,就叫“驢年”;詩文拙劣,就是“驢鳴犬吠”;在長官面前跑來跑去,就叫“驢前馬后”;愛聽別人的悄悄話,就叫“驢耳朵”;誰的花招耍完了,就叫“黔驢技窮”。愛鉆牛角尖,就叫“驢拉磨,一條道兒走到黑”。故事片《美麗的大腳》寫山村女教師張老師帶山村孩子到京城參觀,學生王大河向城里人學驢子的叫聲,被張老師狠訓了一番,認為是對鄉下人的侮辱。在今天日常社會生活中的大眾語言里,驢子成為人們喻指乖戾、刁鉆、倔強、愚笨及粗魯的喻體。而在中古以前的民俗觀念和語言中并非如此。

古代人們認為驢鳴悅耳,每每喜聞之。考其開風氣者,應為后漢戴良(字叔鸞)的母親。范曄《后漢書·逸民傳》載戴母“喜驢鳴”,兒子戴叔鸞“常學之,以娛樂焉”。戴叔鸞是位孝子,可以想見,為了讓母親高興,他學習驢叫一定是學得惟妙惟肖。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們,多喜模仿驢鳴,認為有音樂感,競相延習,并不以為粗俗聒耳。如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載曹魏時著名大文士王粲喜聞驢鳴之聲,在他死后的葬禮上,“文帝臨其喪,顧與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实鄄茇У囊鈭D當然要認真領會,說不準大家還在暗暗比賽誰學得像呢,以表明是在真正地沉痛哀悼,從而圓滿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真如同一場口技藝術比賽演出。魏晉名士們的確風流,即使葬禮也是那么瀟灑、曠達而輕松。又載名士孫楚憑吊同鄉友人王濟,“臨尸慟哭,賓客無不垂淚?蕻叄蜢`床曰:‘卿常好我作驢鳴,今我為卿作’。體似真聲。”這就如同今天悼念死者,長歌當哭,齊唱死者生前喜歡唱的歌曲以寄哀思一樣。因為此故事,驢子又有“孫楚聲”的雅稱。

諸葛亮之兄諸葛瑾的長子叫諸葛恪,據陳壽《三國志·吳書》載,諸葛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蚵犈c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座歡笑,乃以驢賜恪!边@里雖也有以驢揶揄之意,但國君賞賜給你驢子,那是莫大的榮光。諸葛瑾字子瑜,這就是在古代詩文里驢子又稱“子瑜面”的由來。

王粲是曹丕之父曹操的幕僚,比曹丕大十歲,可謂曹丕的長輩。曹丕和孫楚,都是忠誠而深切地學摹驢鳴,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并非滑稽取笑之舉。魏晉風流喜學驢鳴,雖屬當時反世俗禮教的行為流露,但不能不說也是一種時尚。這極可能是因為驢鳴時間跨度大,有節奏,嘹亮,有起調、高潮和收尾,極富音調特色,具有一種使人警醒的音響效果。正因為此,佛教有名言至理云:“通身是眼,不見自己;欲見自己,頻掣驢耳。”意謂凡夫俗子不了解自我,只有經常拉扯(掣)驢耳,使驢大聲鳴叫,才能警醒自身,認識自己的佛性。這容易使一般俗民百姓領悟佛理。

在唐宋時期,驢子是重要的出行工具,畜力騎乘的等級次序為馬、驢、騾、牛。可知騎騾子的身份并不高,驢子為老二,比騾和牛還高級一些。唐代王梵志詩云:“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后來演化為黎民俗語:“別人騎馬我騎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笨梢姡T驢可使心情坦然而有一種滿足感。驢子不像馬那么高貴、驕氣,具有平民性的特點,所以在唐宋前后,佛教傳經者常以驢子作比,通俗地向民眾闡釋佛理禪機。如《景德傳燈錄·大乘贊》將不知道自身即帶佛性的凡夫俗子,稱作“騎驢覓驢”。又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庇秩缒媳背瘯r漢譯佛經《出曜經》卷15記載一則故事:一位遠行人到南天竺國,被一個咒術巫人變形為驢,不知東南西北,數年不得歸鄉。有人告訴他,南山頂有一種草,叫“遮羅波羅”,若人被咒術鎮壓,吃了此草,即可恢復人形。已變為驢子的遠行人說,不認識此草,該當如何。同伴告以訣竅說:“汝以次啖草,自當遇之!蹦求H形人便上南山低頭一路吃去,果然吃到“遮羅波羅”草,恢復人形,并“采取奇珍異寶,得與同伴安穩歸家”?芍谀菚r人們觀念里,驢有好報。

驢子的體貌長相不如馬高大英俊,力量不如牛大,脾氣不如騾子好,再由于我國古代中原馬少驢多,馬匹價格頗貴,古代只有達官貴人才騎馬,平民只能騎驢。因而驢子又成為無官的隱士和文人雅士的坐騎了,給人以雖清貧卻很曠達的感覺,反而成為高雅瀟灑的象征了。宋代《合璧事類》載,傳說李白曾乘醉騎驢經過華陰縣城門,縣官有眼不識泰山,進行審問,李白說:“天子殿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這是何等氣派!宋代御府藏有《李白騎驢圖》,可見騎驢乃高雅之行為,邵寶《太白像》詩贊道:“仙人騎驢如騎鯨,睥睨塵海思東瀛。……醉來天地小于斗,鞭策雷霆鬼神走”。以騎驢渲染詩仙飄逸高大的形象,宏偉的氣魄。那簡直不是驢子,而是充塞天地之鯤鯨,連鬼神也低首跟從。史載唐德宗時的“山人宰相”李泌就騎驢。五代時著名道士陳摶也常常騎驢子。傳說中的張果老也騎驢,而且還是倒騎。

驢子還能激發詩人的詩情。大詩人杜甫是“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才寫出《兵車行》、《三吏三別》等那么多的好詩。李商隱《李長吉小傳》在他“恒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他騎著大驢(距驢),白天到野外尋找詩歌創作的素材以及靈感,回家后稍加潤色,即成為妙詩。蘇東坡經常同弟弟蘇轍騎驢同行吟詩,有詩為證:“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和子由澠池懷舊》)。陸游也是“細雨騎驢入劍門”(《劍門道中遇微雨》)。一路在驢背上詩思泉涌。驢子在人們心目中,得到上至名士詩人、下到黎庶民眾的好感。文人騷客還給驢子起了許多雅號,如“面長”、“廣額”、“倒騎”、“子瑜面”、“孫楚聲”、“騎莫覓”,等等。舊時湯文璐《詩韻合璧》還載有一段詠驢子的韻文,寫得也極富情趣,贊慕有加:

云間騎碧,夢里衫紅;

灞橋風雪,鄭圃草叢。

吳子圖于壁上,張果疊于箱中;

素服乘來,青衫跨出;

嘆孤店之頻行,竭京華之旅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7570.html

相關閱讀:自亂陣腳的苻堅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東晉的時尚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