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與陶淵明詩文中的“性”字涵義相似或相關的“性”字最早出現的文獻資料,再次討論陶淵明詩文中的“性”字和其在最早出現的文獻資料中的涵義之間的承接性,最后論述陶淵明“性”字的獨特性,從其在上下文語境和全詩詩意中所起的作用探討陶淵明的思想、性格和做人原則。
“性”屬于儒家哲學的概念。
《禮記·中庸》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①1625這表示,人性是源于天道的,也就是說,人的自然天賦人性叫做“性”,性之本原于天,而不可易。“誠者,天之道也。”1632天道就是誠,而人性源于天道,所以人性也要追求誠。只有至誠懇切的人,才能盡力發揮他天賦的本性到達極致。
《孟子·滕文公上》有:
孟子道性善。
歷史
《孟子·離婁下》有: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 歷史
歷史
漢趙岐注:“今天下之言性,則以故而已矣。以言其故者,以利為本耳。若杞柳為杯?,非杞柳之性也。” 言天下萬物之本性,當順其故則利之也。改變其性則失其利矣。若以杞柳為??,非杞柳之性也。兩句結合來看,孟子言人的“性”先天就潛伏著仁義因素,只要順應著這種仁義因素的內在規律,就可以發展出仁義之德。
《孟子·告子上》有: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歷史
漢趙岐注:“人性生而有善,猶水之欲下也。所以知人皆有善性,似水無有不下者也。躍,跳。顙,額也。人以手跳水,可使過顙,激之可令上山,皆迫於勢耳,非水之性也。人之可使為不善,非順其性也,亦妄為利欲之勢所誘迫耳,猶是水也。言其本性非不善也。”這表示,孟子認為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律一樣。如果人性不善,是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導致的,而不是人性的本來面目。
歷史
儒家哲學認為人性是由天賦予的,因為天道就是誠,所以人性的本質也是誠。人性先天就潛伏著仁義因素,是向善的,所以人在后天的生活環境中要不斷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完善,摒棄世俗欲望的侵襲和腐蝕,保持人性至純至善的本色。陶淵明詩文中的“性”與儒家哲學中的“性”是一脈相承的,在陶淵明的詩文中,田園象征自由,飛鳥象征自由,陶淵明反復訴說自己對于田園、飛鳥的發自天性的熱愛,實則是在訴說自己對于自由的發自天性的熱愛,所以說陶淵明的本性等于酷愛自由,在歷經仕宦沉浮、人世滄桑后,陶淵明依舊眷戀于田園、向往于飛鳥,這是本性使然與自我完善的結果。
歷史
《歸鳥》有:
翼翼歸鳥,載翔載飛。雖不懷游,見林情依。遇云頡頏,相鳴而歸。遐路誠悠,性愛無遺。 歷史
歷史
陶淵明詩文中屢次出現飛鳥意象,如《飲酒》其四:“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其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其七:“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詠貧士》其一:“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讀山海經》其一:“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歸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此皆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向往自由的象征。
王瑤(1914-1989)注曰:“詩中歌頌歸鳥,如‘豈思天路,欣及舊棲。’等語,都與‘羈鳥戀舊林’同義;當與《歸園田居》五首同是彭澤歸田后所作。”由此可知,此詩應是陶淵明辭官歸隱后之作,詩中的歸鳥意象以及詞句所隱含的寓意應和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應引起格外注意。
一章,寫遠飛思歸,思歸原因。“和風不洽,翻翮求心”中用“和風不洽”影射動亂政局,在此亂世中,詩人及時歸隱,在閑靜的田園生活中去探尋己之初心。二章,寫歸路所感,歸心堅定。“雖不懷游,見林情依。”用歸鳥眷戀樹林比喻詩人眷戀田園。“遐路誠悠,性愛無遺”寫陶淵明歸隱田園的無怨無悔,出之于自然,歸之于自然,這是本性所使,亦是出于本性之愛。三章,寫喜歸舊林,舊林美好。“豈思天路,欣及舊棲”中用“天路”比喻顯達仕途之路,“舊棲”比喻閑靜隱居生活。“日夕氣清,悠然其懷”意同《飲酒》其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四章,寫歸后所感,歸于本性。“戢羽寒條”比喻詩人安貧固窮;“宿則森標”比喻詩人立志高潔;“?繳奚施”比喻險惡政局,“已卷安勞”言在亂世中詩人及時歸隱田園,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在這里,“性”字寫出了陶淵明在亂世中及時辭官歸隱的原因——歸于本初之志、本真之心。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歷史
“性本愛丘山”之“丘山”與“復得返自然”之“自然”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自然”最早見于《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六十四章:“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陶淵明所言“自然”乃是來自老莊之哲學范疇,指自然而然、非人為之自由自在的境界。此處與“樊籠”對舉,又有“自由”之義,即追求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在這里,“性”字指天道賦予的本性,詩人本有一顆自由心,無法忍受世俗名利的束縛和牽絆,所以及時辭官歸隱了。
《歸去來兮辭》:
歷史
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正式告別官場、回歸田園的宣言書。陶淵明辭官的真正原因乃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質性,天性、天資。《韓非子·難言》:“殊釋文學,以質性言,則見以為鄙。”《說苑·建本》:“質性同倫,學問者智。”“自然,自然而然,以自己本來之面貌存在,以自己固有之規律演化,無需外在之條件或力量。”“質性自然”表明陶淵明天性追求一種自足自適、逍遙自得的自然之道,不喜世俗名利的牽絆,所以辭官隱居了。
《五柳先生傳》: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9095.html
相關閱讀:東晉的時尚
自亂陣腳的苻堅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