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兩國在古代歷史上就有著極其復雜的關系,既有友好相處又有戰爭。新中國成立后的近30年間,國內出于維護“同志加兄弟”的外交需要,在出版的史書中避而不談歷史上兩國的戰爭,越南卻在講友好時也在史書中大講“兩千年反對北方侵略史”。結果雙方關系一旦出現不正常,中國人因缺乏心理準備而普遍對彼方的“忘恩負義”感到意外且難以理解。許多越南人卻多能迅速實現反目成仇的角色轉換。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如今的人們在看待中越的歷史關系時,既要看到友好的一面,也不可諱言兩國間古代的戰事,并注重傳統基因對今天兩國關系的影響!侗髦R》雜志2013年刊登軍事歷史學家、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文章,詳細講述了歷史上的中越關系中不愉快的一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該文并沒有提及從1979年到1989年,十年間打打停停的中越陸上海上邊境沖突。
友誼關為中越邊境重要關口。明初置鎮南關,中共建政后于1953年改名睦南關,1965年改友誼關。
史學界有句名言:“歷史沒有垃圾箱”。個人在生活中可以把不如意的東西當成垃圾扔掉,人類每一段歷史不論多么不愉快卻都不能拋棄;仡欀袊侥系臍v史關系,友好相處是主體,不過戰爭和沖突也不可回避。過去許多中國人總愿意顯示一種“天朝”的寬宏態度,不大計較同鄰居以往的沖突,對方卻常常以一種怨者心態理解歷史,以不正常的心理處理相互關系。因此,客觀地回顧以往的歷史恩怨,以史為鏡啟迪今人,才有利于促進國家間保持正常關系。
華夏文化開化了山越部落,越人進入中原王朝治下的“郡縣時期”
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應該從其自身的國家結構形成、并有準確文字記載算起。例如中國古代有過“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和“女媧補天”等傳說,這只是原始社會中尚無文字時的口頭神話描述,嚴肅的史學家都是從4000年前王朝國家建立的夏代作為中華民族國家的開端。我國周邊有些國家卻出于特殊的心理,總希望把自己的歷史拉長,于是把民間傳說和神話也當成了歷史依據。
從文字記載來看,如今越南地區的歷史只有2200余年,最早的記載還出于漢朝學者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前,如今五嶺以南的“山越”人還處于原始部落狀態,既無文字也無政權。近代越南編著的史書《大越史記》,卻認為越南人祖先為炎神農氏之后裔徑陽王,其父帝“明”為炎帝三世之孫。這全系民間神話傳說而沒有任何史料依據,就如同中國古代神話“女媧補天”一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將其祖先說成“炎帝三世孫”,又顯示出一種認為與北方的“炎黃子孫”有并肩地位的好勝心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地區,隨后50萬秦軍和隨軍民夫進入五嶺以南的山越部落區,順利地控制當地并建立了郡縣政權。后來越南史書上曾描述出有什么“甌雒國”和“安陽王”進行“抗秦”戰斗,這又是后來用于服務政治宣傳的神話傳說。當時山越地區只是各原始部落散居,既無文字也無政權,哪里有什么“國”和“王”?當地部落不習慣和不愿歸順外來軍隊,確實有一些抵抗,不過談不上是國與國的戰爭。
統一嶺南的秦軍將領是河北人趙佗,在秦朝滅亡后才在當地建立了“南越國”并自立為王。不久漢朝建立,他表示臣服中原,此后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區在長達1000多年時間內都成為中原王朝管轄的州、郡、縣行政區,漢代稱為交趾,在越南史上也被稱為“千年郡縣時期”。不過越南現代史書將此期間說成“延續一千多年的亡國時期”,則是服務于政治目的的曲解,因為此前嶺南山越地區根本沒有建立國家,何談“亡國”?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對統治下的人民自然有壓迫、剝削的一面,不過中原文明對邊遠地區帶去的文明開化還是主流。自秦朝、漢朝起,中原王朝控制嶺南、交趾一帶后,帶去漢字和儒學,才使當地有了文化教育。從那時起的一千多年問,當地知識分子一直用漢字,只有不識字的下層百姓才說當地方言--越語,不過也摻雜有大量北方的外來詞匯,連現代越南史書也承認其最早的語系是“漢越語系”。越南史學家也承認,正是秦漢時期中原人帶來了鐵制工具,使交趾地區農耕水平有了一個大發展?梢哉f,以漢字為代表的文明和先進的農耕技術南傳,才使當地有了最早的文明進步,由原始部落邁入了封建社會。
越人反對中原王朝統治有過暴動,“二征夫人”被樹為典型
從漢朝至唐朝末年,中原王朝對交趾地區(即如今越南北部)的統治確有封建盤剝的一面,激起過當地民眾的不滿。這種“官逼民反”的現象在中原其實也很普遍,在少數民族地區更容易引發自立政權。東漢初的公元37年,交趾太守蘇定實施暴政,引發了當地民眾反抗。兩個女首領征側、征式姐妹乘機聚眾造反,陸續攻克六十多座城池。
據后來的越南史書稱:“山西一帶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說,二征夫人的母親叫謾善,本是雄王的外曾孫女”,早就有獨立建國的心思。公元40年3月,征側和妹妹征式舉兵后,當地許多人紛紛響應,攻打東漢在交趾的統治首府贏僂(令越南河北省順城),交趾、九真、日南和合浦(在如今中國廣東省內)四個郡也相繼爆發了暴動。據稱暴動者一度占領了65個縣城,征側被推祟為“征王”,在兩年時間自立建國。
嶺南地區的暴動,驚動了東漢王朝。東漢光武帝劉秀派遣伏波將軍馬援率軍2萬南征,經過三年苦戰,終于平定嶺南,征側、征式于公元43年兵敗自殺。
在中國史籍里,馬援是“平亂”英雄,可是后來越南史書卻把“二征夫人”寫成了使“民族獨立重新得到了恢復”和建國的“民族英雄”。如今河內的“二征廟”是重要名勝,從越南阮氏王朝的帝王到后來越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都到此祭拜。稱“二征”是越南的開國之主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服務于鼓動民族情緒,并把“建國史”拉長到漢朝。
如何看待“二征”的暴動呢?中國古代史籍中將這兩人稱為“女賊首”,在新中國成立后頌揚反封建王朝起義的史學思潮影響下,又有人將其看成“起義領袖”。周恩來總理訪問越南時,曾由留學法國時便相交的胡志明陪同游覽河內市區,看到許多民眾向一個廟進香非常擁擠熱鬧,便詢問是什么地方。身邊的那位當年的“革命老大哥”有些為難地說明了這是“二征廟”,然后想回避這一話題,周恩來卻說也可以代我表示一下祭祀。在中越關系惡化時,越南有人曲解這一舉動,說成是為“侵略”道歉。其實周恩來的舉動表現的是當時中國國內的一種思潮,只是稱贊反對封建王朝的起義者。
“二征”暴動該怎樣評價呢?按不同的歷史理解可以有不同的稱謂,或說成“反賊”,或稱為“起義領袖”,馬援平定她們也可冠以“平亂”或“鎮壓起義”的不同定義。不過無可爭辯的事實是,當時交趾地區畢竟是漢朝的行政管轄區,著名的“伏波將軍”馬援的軍事行動畢竟是處理國內問題,這與越南史書中所說的“侵略”完全不是一個性質。
在三國的吳國、南北朝和隋朝統治交趾(后稱交州)期間,越族人一再發生暴動,唐朝重新平定當地并改名“安南”,此名在后來千年間成為當地稱呼。唐末藩鎮割據后,公元906年唐朝任命安南豪強曲承裕成為節度使,朝廷實際上對其已不能控制,越南史書又將此人稱為“民族獨立的奠基人”。
唐朝滅亡后,中國進入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安南節度使曲氏集團也割據當地,不過又一度被立都廣州的南漢國控制。不久,安南節度使吳權指揮當地軍隊在白藤江上打敗了南漢國軍隊。取得這個“白藤江大捷”后,938年,吳權廢除了中原王朝任命的節度使職務,自稱為王。
公元968年,吳朝被“大瞿越國”(也稱丁朝)取代。丁朝對北方只稱萬勝王,在內部卻已經稱皇帝,等于宣告了越南正式獨立。
古代歷史上的宗藩關系,也包括“天朝”要幫助藩屬的一面。19世紀中葉法國入侵越南時,阮氏王朝向清政府求援,中國還為此從1884年至1885年同法國打了一場中法戰爭。在戰爭期間,中國付出了數千萬兩白銀的軍費,沿海還受到不小損失,越南國王卻率先屈服,當著法使的面焚燒與中國的藩屬文書,甘心投靠法國充當傀儡。雖說這是因為法國勢力強大,越南上層對華傳統中不良的一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后來法國統治越南期間,大力進行去中國化教育,故意大修“二征廟”,把越南人的仇恨心理轉移到北方,這又在當地心理上留下了不小的影響。
仔細了解古代越南同中國的恩怨史之后,人們往往會感慨,過去眾多中國人看待自己那個南鄰往往過于浮淺,關系好時便視為“同志加兄弟”,關系惡化時便簡單地罵其“忘恩負義”。歷史基因的傳承,卻使越南人很了解中國,特別是其上層對中國又經常有著兩重心理。越南的一些人還認為,入侵過自己的法國、美國都遠隔萬里,將其驅走后便不足多慮,而永遠是鄰居的北方強國才需要全力對待。近年來,飽受過美國蹂躪的越南人又歡迎美艦來訪,這使許多人感到奇怪,不過若是看看越南的對外關系史特別是對華關系史,也就可以理解。
溫故知新,鑒古警今。近現代特殊的國情,使許多中國人在研究對外關系時看重美、俄、日等強國,對越南這樣的弱鄰居卻始終缺少深入的研究,遇事便感到意外,F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理性化,處理國際關系時要體現出理性,恰恰要注重研究歷史?创F在的中越關系同樣要回顧古代的恩恩怨怨,才能使人保持清醒冷靜頭腦,并以符合現代思維的態度處理好對外事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1976.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