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也曾有一支“筆部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在抗戰史中,“筆部隊”這個特殊的稱謂最早來自日本。1937年7月11日,就在日本發表出兵華北的聲明當天,其首相近衛文?就曾召集各新聞通訊社代表“懇談”,要求他們為戰爭“協力”。

此后不久,日本的新聞與文藝被納入到國家化的戰爭體制之中,各家報社、雜志社及文藝團體紛紛把作家派往中國。次年,日本人派出了由作家組成的“筆部隊”隨部隊進入中國戰場,并且撰寫了大量美化這場侵略戰爭的文藝作品。

日本“筆部隊”的猖狂行為,刺痛了中國作家。作家阿垅曾憤怒地撰文:“我不相信,‘偉大的作品’不產生于中國,而出現于日本;不產生于抗戰,而出現于侵略!”為了同日本的“筆部隊”較量,中國作家組成了自己的“筆部隊”。

最先行動起來的是新聞工作者。早在盧溝橋開戰之初,范長江、陸詒等記者便火速趕往戰場進行采訪。還有十余名中外記者組成了一支華北戰地記者團,隨部隊一同行動。他們撰寫的戰地通訊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前線的戰斗軌跡。

淞滬會戰打響后,一批作家也被各家媒體派往戰場采寫戰地報告。曹聚仁的《大江南線》、廖沫沙的《中原鎖鑰的襄樊》、謝冰瑩的《軍中隨筆》、安娥的五幕歌劇《洪波曲》等作品,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中華大地上的抗戰場面。

抗戰期間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曾多次派作家赴前線進行集體慰勞訪問。老舍等15位作家,曾用164天的時間行走18500公里,穿越八個省份,到五個戰區勞軍。中途經陜州時,作家們距離日軍營地最近時僅有18里地。

另外一些作家則直接參軍支持抗戰。1939年春,詩人臧克家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秘書的名義,與姚雪垠、孫陵三人組成了一支“文藝人從軍部隊”,隨參戰部隊赴前線從事文化宣傳工作。他們在戰場上寫下了大量謳歌英雄的詩篇。

一些文藝家和真正的戰士一樣,把生命奉獻給了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作家王禮錫在長途跋涉慰問部隊的途中積勞成疾,突發黃疸癥,不治而逝;抗敵演劇隊的趙曙中彈犧牲,張勇遇難于泥淵;劉保羅則在演出中因手槍走火而殉難。

這些看似文弱的書生,在他們的筆端迸發出令人驚嘆的力量;殘酷的戰爭和生死的歷練,讓他們對人生和時事有了更多感悟。臧克家在一首詩作中這樣描寫中國戰場上的這支龐大的“筆部隊”:

我們的筆部隊,

渡過黃河,

盤過山崗,

在炮火下,

在轟炸中,

從這個戰場

到那個戰場,

我們有力量,

我們是一個集體,

我們有武器,

筆就是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3066.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