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古代中國比喻成一個人的話,那么春秋戰國就是是它的少年時代,很多對世界,對人生的思考就發生在這個階段。秦漢時代是它的青年時代,勇于探索實踐的歲月。南北朝經歷了青春期的痛苦。到了中年的隋唐,從青春時代的困惑走出,步入了人生的輝煌期。隨后而來的則是宋元的中年危機。而到了明朝,似乎所有的熱情已經消耗殆盡,中華帝國步入了老年,顯得保守而安詳。的確,有很多人將明朝比喻成一個老人,甚至認為,就是在明朝,中國才開始落后于世界。那么為什么大明帝國在鋒芒正盛的時候選擇了背向世界?真的是中華帝國到了老態龍鐘的時候嗎?如果將歷史簡單的比喻為人生的話,那么,歷史就太簡單了,人生就太復雜了。事實上,明帝國的內向的國家性格,并不是單純的民族老化,甚至不思進取。個人認為,是下面的三個因素導致了當年朱元璋的選擇:第一,對于中華帝國歷史的總結和反思。第二,帝國在當時的政治現狀。第三,朱元璋的個人價值取向。1]第三帝國對于歷史的反思。中國的歷史上,對于大一統王朝,依照期帝國的總體方針和國家性格,可以分為三個帝國時代:秦漢的第一帝國,隋唐的第二帝國,明清的第三帝國。第一帝國時代,國家的總方針是各種政策方針的草創以及試驗時期。秦帝國,秦始皇一統六國,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廢分封,置郡縣,同時,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帝國,對內大興宮室,建直道,修長城,對外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使得人民疲憊,怨憤所積之下,輝煌的秦帝國只在歷史上存在了15年,隨著秦始皇的逝去,它也灰飛煙滅了。對于秦始皇,最令古代歷史學家詬病的就是他的“輕民力”。視人民如草芥?墒,從整個中國歷史進程來看,秦始皇及他的大帝國最大的貢獻就是定義了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即:中央集權的農業帝國。“封建”的政治格局,自秦開始,在中國迅速消亡。中國的古代,其實是沒有“封建”的封建社會。漢帝國,總結了秦失敗的教訓,進行了穩步的試驗與創新。例如,將國家行政區域采取分封和郡縣兩種模式下,避免了秦朝單一郡縣的設定。廢除了秦朝的嚴刑峻法,采用以儒家學說為治國方略,王霸道雜用之的實施方法。在漢朝諸帝中,漢武帝無疑是最耀眼的一位。對于這位千古一帝,歷來褒貶不一。貶者,指斥他對內窮奢極侈,勞民傷財。對外窮兵黷武,大事征伐。褒者,認為他獨尊儒術,開立帝國國家哲學之先河,打擊豪強,揚威異域,除匈奴百年之外患,給了中國人挺立千秋的自信(“漢武大帝”的片頭字,嘿嘿)。其實,從中國歷史的全景上來看,漢武帝最大的功績在于定義了古代中國的世界觀念。就是;中國處于世界的中心(這決不是妄自尊大,而是當時中國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通過對那時世界的實際考察得出的結論),按照“五服”來界定世界,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國家外交以及政治理論。在在中央帝國的北邊,是主要的威脅:冷兵器時代最偉大的戰士----東北亞游牧民族(漢時的匈奴,唐時的突厥。。。。。。)。在西方,是一系列散布與綠洲上的印歐人種的小國,是中國的戰略盟友(“斷匈奴右臂”的國家戰略,從漢到唐一直得到堅持不輟的執行)。在極西部,有著和中國同樣輝煌的大秦國(羅馬帝國)。西南青藏高原的各個羌族部落(天仙MM的祖先)人數眾多,但組織松散,應力求避免他們與匈奴的結盟。東北邊的朝鮮半島,為帝國的東部屏藩甚至一度成為帝國的直接領土。東部大海中的日本諸國,與中國的文化聯系較密而政治疏遠。這樣的世界觀念,一直到鴉片戰爭前沒有根本性的改變。而中國,正是基于這樣的世界觀念下,通過“貢納制度”與各國進行交往和互動的。
第一帝國時代,中間經歷秦末變亂和王莽的篡漢,最后以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州郡長官群起討伐董卓為標志,結束了前后綿延400余年的大一統歲月。帝國的崩潰,源于土地兼并引起農民破產的經濟因素(王朝土地的由分散到集中的過程幾乎是所有中國封建王朝由盛至衰的內在原因),以及外戚政治及宦官專權的政治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帝國滅亡了,但由它創造和發展的中國國家的世界理念(五服理論,其實,五服理論遠在漢朝以前的周朝就以產生,不過,漢朝是首先將其運用在國家政治中)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外交政策(以貢納制度為核心)卻獲得了成功。與其他王朝崩潰前軍事力量的孱弱不同,漢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軍事力量依然強大,威脅帝國生存的外部力量已經被它基本肅清。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帝國外交方面的成就。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爭戰,以打擊北方匈奴為中心,同時南征百越,東取朝鮮(朝鮮半島北部,在漢朝的大部分時間內是中國的正式領土),向西鑿空西域,東南西北打了一圈。最終確立了中國在東亞政治中心的地位。(漢朝以后的歲月即三國時代,中國軍隊的素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高峰。軍隊數量不多,但是質量極高。令我想起了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作戰類型是典型的謀略型。魏國在與南方兩國對峙的同時,依然取得了對烏桓戰爭的勝利。最后結束了南匈奴汗國。經營西域。蜀國在南方也取得了顯著的軍事成就。七擒孟獲的故事,不用多說了。可惜,目前沒有一部影視劇能夠表現那時侯中國軍隊的強大。張紀中作品里的三國軍隊充其量只是農民起義軍的水平,而且還是起義初期。)秦漢第一帝國國家理念和世界理念的形成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深深的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心中。成為其后繼者追求的理想國家模式和政治模式。而以華夏文明為支撐的新的民族---------漢族最終形成。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隋朝攻滅陳國,結束了中國自東漢以來400余年的大分裂。中華第二帝國(隋唐)正式建立。第二帝國的國家政策基本上承襲于第一帝國。并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但是,在完全恢復第一帝國的國家地位并大大超過之后,第二帝國并沒有及時的停止擴張的步伐,過分濫用帝國資源以及權力分配的嚴重失調,終于導致了全國范圍內的秩序崩潰。由此帶來的政治影響直到明洪武元年才基本肅清。而且,第二帝國的由盛而衰,直到最后的黯然收場,其間的歡樂與痛苦,已深深的烙進了全體中國人的精神深處。在此后的一千年時間內,對中華帝國的國家性格發生著深刻和永久的影響。產生與北魏時期的均田制與府兵制適應了連年爭戰引起的人口減少與土地分散的社會現實情況,唐朝初年,通過均田、租庸調制以及府兵制相結合,同時,精英階層充分吸收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使得全國很快出現了自漢朝以來的繁榮昌盛的局面。而事實上,隋朝和唐朝的統治階層,也一直將恢復漢朝的偉大與光榮視為己任。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桃入漢家!,這是當時的大多數文人對當時大唐帝國對外政策的反映。隋唐第二帝國建立后,對外發動了連續不斷的對外戰爭。當千年以后我們重新回顧第二帝國的征伐時,不得不承認,這些戰爭到了后來,已經遠遠的超越了最初發動這些爭戰的防御目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3419.html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