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公元1402年 朱棣即帝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文皇帝。1402年六月,燕軍進入京城,第二天,被建文帝朱允?削廢的諸王便率文武群臣向朱棣上表勸進,朱棣開始表示不允,諸王與群臣便一連勸進數日。六月十七日,在編修楊榮的提示下,朱棣首先拜謁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而后諸王和文武百官備好法駕,奉上寶璽,迎立于道,高呼萬歲。到這時,朱棣才升輦入宮,在奉天殿接受了以兵部尚書茹?為首的群臣朝賀,正式即皇帝位,改元永樂。七月一日,朱棣在南郊大祀天地后,回到奉天殿,詔令次年(1403)為永樂元年。建文帝所改易的祖宗成法都要革除,一切恢復舊制。七月三日,又詔令將建文時更定的官制改回洪武舊制。九月四日及第二年(1403)五月,朱棣兩次大封靖難功臣。建文四年(1402)十一月十三日,朱棣冊立妃徐氏為皇后。明成祖在恢復諸王爵祿后暗中開始“削藩”。將邊塞諸王遷回內地,減少諸王的撤護衛,同時收回諸王對將帥、衛所軍的節制指揮權;重申不許諸王擅役軍民吏士的禁令,不許過問地方事務;對犯有過失的諸王,先以書誡諭,繼而示以懲罰,最后或廢為庶人或加以懲治。這一“削藩”策略較建文帝更穩蔽,步驟實施也更從容,收到了削藩效果又不致釀成禍亂。永樂元年(1403)將北平改為北京,設北京行部諸衙門,將大寧都司徙至保定。
朱棣
朱棣(1360~1424)是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擁重兵駐守北平。朱元璋死后,長孫朱允?即皇位,為惠帝。朱允?削藩,朱棣舉兵反抗,經過4年戰爭,朱棣占領南京,自立為帝,史稱“靖難之役”。朱棣即位后,五次親征北伐,并遷都北京;派太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下西洋;動員民力開通會通河,使從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運河暢通無阻。朱棣在位期間,組織3000多名學者,經數年努力,編纂成中國歷史上最大類書《永樂大典》。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病逝,享年65歲,在位22年,歸葬北京長陵,廟號成祖。
駭人聽聞的“瓜蔓抄”
朱棣為鞏固自己的皇位,對政敵進行了備腥的鎮壓。他將建文帝親信大臣50余人列為奸臣,懸賞捉拿。一旦抓住后,不僅將其本人殺害,而且還株連九族,輕者,男人發配充軍,女人給配教坊、浣衣局及功臣家為家奴,重者一律殺戮。這個名單中列在最前面的就是首先提出削藩的齊泰、黃子澄。燕軍攻占南京時,齊、黃二人都不在京城。齊泰全家除他的6歲兒子外,無一幸免于難。黃子澄被人告密,在嘉興被捕,解到南京,朱棣親自審問,后被處磔刑,其家族不論老少一律處斬,所有姻親俱充軍邊疆,只有一個兒子逃脫,改名田經,移居湖北。株連最廣的是方孝孺案。朱棣誅殺了方孝孺及其九族并朋友、門生873人,發配充軍者又千余人。這次血腥鎮壓,史書稱為“瓜蔓抄”,意即如藤蔓攀連般的羅織抓捕,只要是和列為“奸臣”的人沾親帶故,都在清洗之列,前后被株連的達數萬人之多。

臺閣體
臺閣體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洪武年間,朱元璋征召天下善書之士,為其繕寫典冊、敕書和詔令等。,據記載,朱孔易因書大善殿匾額為皇帝所欣賞,即日被授予中書舍人一職,次日皇帝又下令風書寫內制的善書人士都封為中書舍人。據說,洪武年間中書舍人才十幾個,到永樂時已增至三四十名。當時宮廷征用善于書法都最多、要求最嚴的莫過于《永樂大典》的編修與繕寫。該書書寫體格要求極嚴,才能面目一致。正因為這些宮廷的要求,由洪武至永樂,書法藝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形成了熟媚、重裝飾意味的宮廷書法風貌,而且相襲成風,這就是所謂的“臺閣體”,沈度、沈粲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3416.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