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藏族文化 藏族的史前文化有什么特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很久以前的歷史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想要了解這一方面的歷史主要還是得從考古與史記這兩方面入手,才能慢慢的解析你想知道的史前文化,從而了解歷史的本質。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質

文化的本土性,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因素、文化特質。從青藏高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卡若文化(距今約5200~4000年)和曲貢文化(距今約4200~3500年),以及早期金屬時代(公元前1000年~6世紀)的部落遺跡看,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早期藏族先民們在與自然和人文社會作斗爭時,形成了帶有本土思想意識的生存方式和行為特征,以及與之相應的宗教儀式和喪葬儀軌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石器??狩獵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據《藏史綱要》記載:在第二個部落時期,即“十非人部落”之二時出現了石斧;在第六個部落時期,即“十非人部落”之六時出現了“吾爾多”。據《西藏考古》記述,在卡若文化、曲貢文化遺址中,有大量的石器出土,且發現打制石器。打制石器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一直是史前石器的主體延續。不論是打制石器,還是“吾爾多”、石斧,都說明了狩獵和游牧文化是藏族先民們生存文化的主體,并伴隨著生命的進程,延續至今。

(二)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頭。史前時期,青藏高原的房屋建筑有其特殊的樣式,其中以卡若文化的圜底式房屋以及平頂石墻屋為特色。在《雪域文化與新世紀》中記:“發端于卡若遺址的晚期碉房式建筑,后來成為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的鼻祖。在川西北高原上的講嘉絨方言的藏族……碉房建筑,完全與卡若文化一脈相承!辈厥匪浵笮蹠r代的幾大城堡,其中普蘭縣的達嘎卡的建筑即是以石墻砌成的內外屋相套的碉樓式城堡。青藏高原的房屋建筑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流變,從半地穴式、圜地式、地面式、平頂石墻屋到碉樓式建筑,形成了原始藏族群最初的“社區”建筑模式,并延續至今。

(三)石棺葬??遠古藏族先民本土的喪葬習俗及宗教情懷。在卡若文化、曲貢文化和部落文化遺跡中所發現的石棺葬,證明了藏族的埋葬習俗已有約4千年的歷史。史前時期,在葬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肢葬,最有本土特色的是石棺墓的結構及墓內的隨葬品。如石棺墓的結構:石棺頭有一凹槽,反映了靈魂不滅、生命輪回的宗教思想,表達了古代藏族人民對靈魂的信仰,對生命的祈請。

石棺墓葬頭箱內的石頭,其實是“鎮石”、“靈石”,具有驅邪、鎮鬼的功用,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薩滿行為。西藏早期金屬時代石棺墓中有動物的尸骸,這一特殊殉葬現象,可從宗教上找到理論根據,與驅邪除病的宗教儀軌“朵瑪”相關,反映了宗教情懷的影響力,同時也證明了“五行”、“四大”學說早在史前藏族本土文化中就已具備。敦煌文獻《東北藏古代民間文學》中記載的“父親殿干涅巴的葬禮和聶吉新娘的故事”中講述的葬禮,即反映了“入土”葬俗的延續。具有4千年歷史的石棺葬以其獨特的葬俗,反映了史前藏文化的“石間葬”文化體系。

(四)大石遺跡??原始風俗及宗教現象的文化遺存。史前時期大石遺跡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地點很多,杜齊的《西藏考古》中就列有幾個,如:西藏薩嘎以東涂有酥油的石柱等。巨大的石塊、列石、獨石,以及涂有酥油的石柱等都反映了史前原始苯教文化的思想及宗教儀式的特殊性和祭祀神靈的獨特性;同時,排列成行的石柱、石圈、聳立成三角形的石柱等,體現了遠古宗教儀式所要求的程式和模式。

這種模式延續至今發展為藏區每坐神山上的“拉澤”(插箭壇),由此可推斷史前大石遺跡具有祭祀戰神的意義,這種“巨石類型”不僅僅是神壘,且反映出萬物有靈的思想,表現了藏族先民對險山、峻巖的膜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9433.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