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景帝的是非功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明景帝朱祁鈺受命于危難之時,是在瓦刺入侵,其兄英宗蒙塵塞外,大明王朝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被太后、于謙扶上皇帝寶座的。因此,他的即位有其特殊性。
  
  年輕的景帝不同于英宗。即位后一改過去膽小怕事的性格,大明王朝的復興在他的統治時期落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在位時間雖只有短短八年,卻將大明王朝推向了繁榮。作為一個帝王,他有才魄、有膽識、知人善任,改革圖強,不失為一代明君。
  
  景帝即位時的大明王朝已風雨飄搖,在這樣的情形下,他臨然不亂,果斷地任用于謙、石亨等人與瓦刺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生死決戰。他的智慧與雄心這時顯露無遺,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皇位得到鞏固,個人聲望與日俱增。
  
  景帝效法歷代明君,不顧朝中陰力,極有力地支持于謙推行一系列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改革。正是由于他的堅定意志和于謙的嘔心瀝血,使得大明王朝的氣象為之一新,天下大治,四海承平。
  
  景帝與于謙協力治國的親密君臣關系也是歷史上不多見的,成為歷史美談。這也是景帝難能可貴之處。
  
  然而,作為一個帝王,景帝又有諸多局限性。他心胸狹窄,對英宗諸多刁難凌辱,將他囚禁于南宮。他目光短淺,草率地廢立太子釀成禍根。他過于自負,以他的聰明,對石亨等人的異心不可能沒有絲毫察覺,而他自以為能駕馭他們,沒有及時除去這些朝廷隱患,是他將這些人推向了英宗一邊。在抗擊瓦刺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石亨,此時已成為大明王朝最大的隱患。由于景帝對他的猜忌,君臣之間已產生裂痕。而徐有貞因主張南遷一事使景帝一直耿耿于懷,得不到景帝的重用的徐有貞便心有怨言。于是他們便開始串通一氣,陰謀推翻景帝,讓英宗復位。景帝于是禍及自身,也連累了對他忠心耿耿的于謙。
  
  關于朱祁鈺的死因,歷來人們也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朱祁鈺是因病而死。在《英宗實錄》里就記載了有關朱祁鈺身體疾病的很多事實,并認為朱祁鈺最終是因為病情惡化而不治身亡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朱祁鈺是被朱祁鎮害死的。明朝陸?《病逸漫記》中有這樣的記述:“景泰帝之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這種觀點應當說比較可信。歷史上,清乾隆皇帝曾為景泰陵立碑題詞,也認為朱祁鈺是被人害死的。
  
  朱祁鎮復辟后,積恨難平,在復辟詔書中嚴厲指斥朱祁鈺,“豈期監國之人,遽攘當寧之位”。不久,又假借皇太后制諭,宣布他的罪狀:貪天位,用邪謀,廢黜皇儲,私立己子,變亂彝典,縱肆淫酗,不孝、不弟、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等等,可以說把自己七年來被幽禁在南宮的憤懣盡情地發泄了出來。即使這樣,朱祁鎮似乎感到還不夠解氣,在朱祁鈺死后,又宣布廢其帝號,賜謚號為“戾”,稱“?戾王”,意思是朱祁鈺終生為惡,死不改悔。
  
  當然,這僅僅是朱祁鎮自己的觀點。朱祁鎮死后,他的兒子、曾經被朱祁鈺廢過太子的明憲宗朱見深,倒是不記皇叔當年之過,承認了朱祁鈺對于明皇室的扶危功績,恢復其帝號,改謚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對其陵墓也給予了帝王的禮遇。到了南明政權時代,弘光帝朱由崧大概是在風雨漂泊之中,與景泰帝朱祁鈺找到了共同語言,所以賜廟號為代宗,而這時歷史已經過去了187年。也許“代宗”的廟號,表明他不過是代替他人當皇帝。
  
  史家曾評論朱祁鈺說,“視天位也過于重,而視天親也過于輕”。景帝雖然在當時沒有受到禮遇,但在后世卻找到了知音。明史專家吳晗稱贊景帝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并且曾與鄭振鐸一起在西山找到了景帝墓,加以修葺,辟成公園供人紀念。
  
  無論如何,朱祁鈺一生既曾力挽狂瀾,救大明王朝于危難之中,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并對明朝戰后的恢復做出了貢獻,也曾因心胸狹窄而沒能最終坐穩皇位,含恨而薨,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景泰帝是大明繼建文帝之后又一個悲情帝王。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明景帝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與朱祁鎮是同父異母兄弟。正統元年(1436年),長子朱祁鎮即皇帝位,是為英宗。英宗封朱祁鈺為?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發動瓦刺軍侵明,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結果發生“土木之變”,英宗成為也先的階下囚,國不可一日無主。留在北京的眾臣請?王朱祁鈺監國,未久即皇帝位,是為代宗,年號景泰。代宗即位后,對政治、經濟、軍事等著手進行改革,勵精圖治,景泰朝出現一片興旺景象。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還京師,尊為太上皇,居于南宮。
  
  代宗慮英宗與外人通謀議,對南宮限制很嚴,實際上將英宗軟禁起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代宗生病。十六日夜間,將軍石亨、宦官曹吉祥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政變。他們在南宮迎出英宗后,即簇擁英宗往東華門。東華門衛士拒不開門,英宗大聲呼曰:“吾太上皇也。”衛士確認是英宗,遂打開大門。行至奉天門,英宗再次上前叱退守衛。政變人馬幾乎未受阻撓,進入皇宮。第二天早朝,英宗重新登上皇帝寶座。這一次政變,史稱“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
  
  英宗重新上臺后,改元天順。他對失去帝位、軟禁南宮8年的生活耿耿于懷,積恨難消,屢次下詔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宣布廢為?王。
  
  代宗在病中雖遭此巨變,身體卻漸漸康復。不料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丑,代宗竟死于宮中。代宗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史書記載下一,給后人留下了一個歷史之謎。
  
  從《英宗實錄》看,代宗之疾,日漸沉重,終于不治身亡。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癸亥,代宗因疾不起,遂罷朝賀。石亨至病榻前探視時,見帝病沉重,即退出與太監曹吉祥謀變,以邀不世之功,從景泰七年十二月癸亥起至代宗去世,《英宗實錄》有近20處記載代宗疾病狀況。
  
  對代宗之死,明代人多有忌諱。李賢《天順日錄》、楊?《復辟錄》、尹守衡《明史竊》僅記代宗“薨”,而不言何以“薨”。參看《英宗實錄》,人們只能得出有疾而終的結論。
  
  陳建《皇明從信錄》、《皇明資治通紀》及薛應旗《憲章錄》亦不記代宗死因,但記載了唐妃等殉葬事。
  
  代宗死后,追謚為“戾王”,其生前所營造之昌平壽宮,令拆毀,轉葬于金山(一說西山),與?殤諸公主墳相屬。英宗并賜紅帛若干,令代宗妃嬪唐氏等殉葬。諸妃中僅一汪妃因曾被代宗所廢而幸存。
  
  民國時期,孟森在北京大學講授明清史,說“?王薨”并唐妃殉葬事,不述?王死因。
  
  從史書看,只有陸?《病逸漫記》對代宗的死因作如是記:“景泰帝之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
  
  代宗即位后,廢英宗原立之皇太子朱見深,而將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皇太子,但朱見濟在景泰四年死去。代宗臥病之時,群臣請建太子,代宗不允,說:“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然十六日“南宮復辟”,十七日早朝的竟是英宗!英宗能有復辟之日、乃代宗貽患而成。英宗以其自身的教訓,決定反其道而行之。二月十七日,代宗病已向愈,英宗為防止再次發生“復辟”、“奪門”事件,命太監蔣安用帛將代宗活活勒死。為斬草除根,又賜紅帛令唐妃等殉葬。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憲宗朱見深復代宗帝號,謚景帝。www.gs5000.cn
  
  乾隆十四年(1769年),清高宗弘歷為景泰陵立碑題辭,題辭中說代宗“子亦隨死,終于殺,禮西山,實所自取耳。”認為代宗系遇害身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29548.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