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歷中,有戎人白元昊云:“麟州無井,若圍之,半月即兵民渴死矣。”元昊即以兵圍之,數日不解,城中大窘,有軍士獻策曰:“彼圍不解,必以無水窮我。今愿取溝泥,使人乘高以泥草積,使賊見之,亦伐謀之一端也。”州將從之。元昊望見,遽詰獻策戎人曰:“爾言無井,今乃有泥以護草積何也?”即斬戎人而解去。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八
公元1041年,是北宋軍事史上最慘烈也是最羞恥的一年。當時的名相韓琦作為最高軍事指揮官,揮師與西夏作戰,西夏方面的軍事總指揮則是其皇帝李元昊。
當時宋朝西北邊境傳言:“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然而,韓琦徒有虛名,李元昊設計引誘宋軍南下,至寧夏好水川,西夏騎兵忽然從埋伏處涌出,一場惡戰下來,宋軍一萬零三百多人喪生,此戰讓北宋朝野喪膽。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就不難理解麟州保衛戰的艱險了。麟州是北宋與西夏邊界的一個據點,當時宋軍兵敗如山倒,李元昊鐵騎洶涌而來,要拿下一個區區麟州那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麟州城還有致命的弱點——缺水,城里沒有井。
當時有一個間諜向李元昊報告:“麟州城里沒有井,圍半個月,里面的軍民渴都渴死了。”于是李元昊大兵圍城,持續好幾天,麟州城大為困窘。對此,宋軍有人獻策:“西夏圍困我們,無非是認為我們缺水。我們從溝渠中挖一些濕泥,用來堆草,故意讓敵人看到,這也是管用的好兵法。”守將聽從了“臭皮匠”的建議。
李元昊在城外遠遠地看見那些濕泥,指責那位送情報的間諜:“你說麟州城里沒井,現在卻看見他們用濕泥堆草,怎么解釋?”于是殺了間諜,撤圍而去。
麟州城這位獻策的宋軍,主要是用了與水相關的事物——濕泥,給敵人一個假信息:既然有濕泥,說明不缺水。而西夏軍志在速戰,不打算長期圍城,被這個假信息所誘導,于是放棄。
這個故事其實也可以從反面得出教訓:常規的邏輯判斷,有時反而成為接受假信息的媒介。
刑不上大夫也是種手段
《禮記·曲禮》有云“刑不上大夫”,這并不是說貴族和士大夫犯法就不繩之以法,而是說對此類人不用常規的“法”,這是給他們留面子,也是給國君或者皇帝留面子。怎么處理?有“八議”這一規定,即有八種人犯法,一般司法機關無權審判,而是由最高層定奪,要么無罪,要么自裁。
《周禮·甸師》記載,如果同姓貴族犯死罪,那就找個荒郊野外殺了,省得押赴刑場丟人現眼。
蕭望之是西漢賢相,得罪了宦官弘恭和石顯,遭后者陷害。有一次,蕭望之的兒子上書漢元帝為父親辯護,言辭有點過激,弘恭和石顯逮住機會提出以“不敬罪”向蕭望之問罪。漢元帝派人上相府,召蕭望之。蕭望之自尊心很強,見此情景估計自己會蹲大獄,受拷打,于是想自殺,但被夫人制止了,認為這不是皇帝本意。蕭望之又問門生朱云。朱云說:老師,可殺不可辱。蕭望之知道自己不是死罪,但為免于受辱,說:“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茍求生活,不亦鄙乎!”出將入相幾十年,六十多歲了還蹲牢房,有什么面子呢?于是“飲鴆自殺”。
漢元帝知道后大為后悔,飯也不吃,哭了好一陣,但人死不能復生,只好照顧其后代,提拔了他的好幾個兒子。
可見,“刑不上大夫”不僅是古代的一種制度,也是一種深入人心的觀念,宦官弘恭和石顯就是利用這種觀念,逼死了蕭望之。
楊萬里出差感言警惕人生假突圍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南宋楊萬里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南宋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時任江東轉運副使的詩人楊萬里,出差經皖南,經重重大山,不由得有所感言,乃賦詩一首。
登山時突破眾山包圍,直登峰頂,下山過程中,以為已經無難事,結果發現是一場“錯喜歡”。因為原來已被突圍的群山此刻又重新成為登山人的包圍圈,一圈圈山脈好似千軍萬馬擺開了八卦陣,走出一層又有一層山來包圍你,層出不窮。
寫此詩時,楊萬里65歲,經歷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人生中可能會有“假突圍現象”,以為原來突破過的包圍不會再經歷,其實,人生道路上那一圈圈的山脈,還在那里沒有移動,在另一個角度等著你再走一遭。因此,在某個階段突圍過后,千萬不要“錯歡喜”,還要做好再突圍一次,再升華一次的打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4664.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