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從來沒有到過中國,但在他的巨著《資本論》中卻提到了一個中國人。
清政府于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發行了民間無法向政府兌現的“戶部官票”,同年年底發行了同類性質的“大清寶鈔”和各類大錢,使通貨膨脹愈演愈烈。
面對如此局面,王茂蔭焦慮不安,苦思補救對策。咸豐四年(1854年)三月初五,他向咸豐皇帝上了《再議鈔法折》,目的是為了“通商情,利運轉”。他對物價規律和投放貨幣之間的關系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他是試圖用兌現的辦法來剎住繼續增發不兌現紙幣的勢頭,制止通貨膨脹,以挽回紙幣的信用。
1858年,德國人卡爾?阿伯爾和阿?梅克倫堡將《論著集刊》前三卷選譯,并重新起了個書名,出版了德文版《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于中國的著述》。這本書被馬克思注意到了。馬克思就是根據該書德文版,了解到王茂蔭及其貨幣觀點的,并將其寫入自己的《資本論》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4672.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