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朝第一個廢后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漢族,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征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宣德,成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對交?用兵,與明仁宗并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
  
  簡介
  
  永樂九年(1411)十一月十日立為皇太孫;二十二年(1424)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宮,享年38歲。謚“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享年38歲。
  
  年號
  
  宣德1426~1435年使用10年是其代號,明宣宗又稱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為宣德爐。
  
  后妃子女
  
  皇后
  
  恭讓章皇后胡氏,即廢后胡善祥
  
  孝恭章皇后孫氏,孫貴妃,即后來的孫太后
  
  嬪妃
  
  吳太后,吳賢妃,明代宗之母也。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后升格為皇太后。明英宗復辟,復稱宣廟賢妃。
  
  何貴妃,殉宣宗為貴妃,謚端靜
  
  趙賢妃,殉宣宗為賢妃,謚純靜;
  
  吳惠妃,殉宣宗為惠妃,謚貞順;
  
  焦淑妃,殉宣宗為淑妃,謚莊靜;
  
  曹敬妃,殉宣宗為敬妃,謚莊順;
  
  徐順妃,殉宣宗為順妃,謚貞惠;
  
  袁麗妃,殉宣宗為麗妃,謚恭定;
  
  諸淑妃,殉宣宗為淑妃,謚貞靜;
  
  李充妃,殉宣宗為充妃,謚恭順;
  
  何成妃,殉宣宗為成妃,謚肅僖。
  
  郭嬪,郭愛,殉宣宗。
  子
  
  長子明英宗朱祁鎮孫皇后所生(傳說)
  
  次子明代宗朱祁鈺吳賢妃所生
  
  女

  長女順德公主母胡皇后。
  
  次女永清公主,母不詳。
  
  三女常德公主,母孝恭章皇后孫氏。
  
  皇帝生平
  
  宣德為明宣宗朱瞻基年號,相對于公元1426年至1435年,前后共十年。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的長子,漢族,生于建文元年(1399),死于宣德十年(1435),在位10年。有了前面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明朝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了恢復和發展,到了宣宗統治的時期已是國泰民安,他統治的時期是明朝政權最穩定的時期。明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詣也很深,詩文很有文采。他也經過了良好的武備訓練,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
  
  傳說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
  
  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后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王孫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印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有一團英氣,朱棣看后非常高興,這件事對以后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宣德政治
  
  削藩
  
  朱瞻基即位之后,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后,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于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于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后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準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城,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朱高煦而告終。群臣都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網開一面,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朱高燧并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于得到了解決。
  
  廢后
  
  宣宗即位后(1426),冊立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胡氏為成祖選定,雖身體病弱為宣宗不喜,仍為后;孫氏貌美,為宣宗皇帝所寵幸.
  
  宣德二年(1427),孫貴妃生朱祁鎮(另有宮女所生.為孫貴妃抱養之說,由此可見歷來就有對宣宗廢后不滿的人),次年宣宗立朱祁鎮為皇太子,三年(1428)廢胡皇后,立孫貴妃為皇后。
  
  宦官參政
  
  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下令,設置“內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后設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
  
  宣德軍事
  
  撤軍
  
  安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明永樂時期,由于安南國內部的爭斗,使得安南國原來的統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占領。這在當時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從長遠來看,此舉減輕了人民負擔,節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于安南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
  
  然而這一做法也使得數十萬大軍浴血奮戰之成果付諸流水,簡單的處理也使得明朝失去了一個財賦重地,也失去了向東南亞擴張的一個跳板,同時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明朝文武勢力天平傾向的逆轉,為日后明朝滅亡埋下伏筆
  
  經濟
  
  隨著政局的穩定,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農業逐漸恢復,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貿易往來活躍。
  
  社會矛盾
  
  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受到封建專制制度多方面的阻撓和摧殘。其中明政府對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種種壓制掠奪,最兇狠的無過于萬歷時的稅使、礦監對城鎮居民的搜刮及迫害。
  
  宣德帝的登基
  
  宣德帝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398年3月16日),是朱高熾(當時是燕王封地的繼承人)與其嫡妻張氏所生的長子。朱瞻基習武,又在翰林學士的指導下學習儒家學術。雖然他也有他父親的那種學習經籍和文學的天資,但作為一個青年,他尤其是一個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永樂帝的注意。永樂帝尚武,常帶朱瞻基離開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獵和進行軍事視察。
  
  他的父親在永樂九年(1411)被指定為皇太子,朱瞻基立刻被永樂帝正式立為皇太孫。他進一步攻讀儒家的經籍和為政之道,此時主要由胡廣進行指導。這些課程深受重視,以致在他與其祖父公出時也不中斷。他父親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則長得健壯,生氣勃勃。15歲時,他被永樂帝帶去參加第二次遠征蒙古的戰役。他除了與其祖父關系密切外,還深深地敬慕他父親,常常保護他父親使其免遭兩個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擊。這一切引起了其他幾個叔父的警覺,他們對他的堅強的性格和他受永樂帝的寵愛有很深的印象。
  
  仁宗登基不久,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十一月一日立朱瞻基為皇太子。在以后幾個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度過,但在次年四月,他父親派他到南京去幫助完成遷都的準備工作。仁宗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時,皇太子被召回北京,但當他抵達時,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歲時成了新皇帝。他在洪熙元年(1425)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開始了宣德朝。他放棄了他父親把朝廷遷回南京的計劃,仍留北京為帝都,這多半是因為他成長在此地,因而與永樂帝一樣深切地關心北方的邊境。
  
  政府結構和人員
  
  宣宗保留了原來的政府結構,讓許多杰出的官員繼續效勞。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實踐中的確作了某些變動。這在內閣作用的改變和宦官參與行使行政權方面表現得很明顯。
  
  由于仁宗的改組,由翰林學士任職的內閣此時享有崇高的威望。自永樂在位時起,人們所稱的內閣原來是一個諮詢機構,這時開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審議實權。三楊、金幼孜、黃淮分別在內閣中重新任職。他們不但官居一品,具有特殊的宮廷官銜,而且在外廷兼任尚書。②例如,楊士奇保留了兵部尚書的官銜,黃淮和金幼孜分別保留戶部尚書和禮部尚書的頭銜。他們都得到新皇帝的尊敬和信任,這不但是因為他們曾是他的老師,而且他們還是前一代皇帝的有功之臣。他們由像吏部尚書蹇義和戶部尚書夏元吉等高級官員協助工作,夏元吉雖不是內閣成員,卻能參與決策。但除了這些人外,在宣德年間內閣很少添人。③開國皇帝禁止給予這類顧問丞相頭銜的命令并不能阻止他們勢力的穩步發展,特別在他們得到皇帝堅定的支持后更是如此。
  
  內閣的突出地位還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強:定期上朝覲見皇帝以討論較為迫切的政府事務。遵循洪熙帝的先例,皇帝要他們直接向他呈遞密封的奏議以確定適當的行動。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種稱之為條旨或票擬的正規的辦事程序,程序規定大學士們審議官員呈遞的奏議,并提出適當答復貼在每道草擬的詔令上以供御批;实垡话悴杉{他們的建議,并將詔令分送給主管的部去貫徹;他并不再召他的顧問們進行復議,除非主要內容出現了爭議。①這樣,內閣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梁,與以往相比,更成了決策的力量。它的領導人這時可以不與主管的部商議就提出建議,每當皇帝感到應該默認他們的決定時,這些決定就自動生效。
  
  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辦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進了宦官勢力的崛起。自明朝建立以來,他們作為皇帝的個人代表,一直在執行緊要的任務。洪武帝在位時,負責皇帝文書的司禮監太監不準與外廷的官署接觸,以防止宦官參與政事。建文帝和永樂帝也意識到可能出現的弊病,都遵循這一做法,嚴密地監視著宦官的活動。①
  
  宣德帝也持同樣態度,但他一改以往的方式,而是在宮內為宦官提供正規的書本教育。宣德元年(1426),后來宣德三年(1428),皇帝指定翰林學士在內書堂教宦官,以使他們能夠處理文件和正式與朝廷官員聯系。雖然對宦官的正規教育從沒有像某些非官方史料斷言的那樣真正被禁止過,但這種做法仍是一反常規。主要的原因是皇帝需要信得過的奴仆去處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集團都不能提供這樣的忠誠和機密性。①每當皇帝并不簡單地采納大學士們提出的決定,他們關鍵性的作用就突出起來;這時司禮監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適當的行動。此外,各部一般不能與皇帝一起討論和復審宦官的建議,那些轉遞文件的宦官就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況下上下其手。結果是,他們取得空前的機會去濫用皇帝的特權。
  
  宣德年間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發展的結果。三楊因未能警告皇帝不要以他那種方式使用宦官而受到現代歷史學家的批評,但是宦官篡奪皇帝權力的能力歸根結蒂取決于皇帝本人的脾性。就宣德帝而言,這位君主似乎能夠控制他們。他不但屢次下令減少宦官的采購和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導活動,而且他處決和嚴懲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規教育和使用他們處理公文,他無意地為他們濫用權力開辟了道路。當某個皇帝寧愿怠忽職守或不問政事時,宦官濫用權力的情況變得最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宦官最后便高踞在一個無強有力的領導和其權力體系也處于混亂狀態的官僚體制的頂點。結果,他們為后來明政府的敗壞而承受了大部分的責難。
  
  內亂和外來危機
  
  宣德帝登基不久,他就面臨對他權威的一次嚴重挑戰。他的叔父、當時的漢王朱高煦設法通過武裝叛亂來推翻他。這次起事除了迅速被鎮壓外,在許多方面與燕王反對建文帝的起事相似。朱高煦曾因他的戰功而受到永樂帝的寵愛。但是,在永樂二年(1404)他的兄長、未來的洪熙帝被定為皇太子時,他深為失望。朱高煦屢次違背皇帝的訓示,最后在永樂十五年(1417)他引起了成祖的憤怒被流放到山東的一塊小封地樂安。當他兄長最后登上皇位時,雖然他被待之以誠,但隨著他侄子的登基,他的憤怒心情沸騰了起來。
  
  洪熙元年(1425)九月二日朱高煦首先發難,他設置了朝廷才能設置的軍隊番號與官銜。五天后,他派一名助手去朝廷,列舉了他的不滿以說明他的行動事出有因。他指責皇帝把貴族頭銜封給文官,從而違背了永樂帝和洪熙帝定下的規矩。他還指責皇帝在選用官員時判斷不當。這些指控似乎基本上就是以前燕王對建文帝的指控的翻版。但這一次,它們沒有得到響應。
  
  在聽到起事時,宣宗一開始猶豫不決。但在九月九日,在大學士楊榮等人的強烈要求下,宣德帝御駕親征。在沙場老將薛祿(1358—1430)的率領下,一支有2萬士兵的先鋒隊于九月二十一日圍攻樂安。在勸誘叛王投降未成后,他們于次日猛烈攻城。朱高煦向皇帝投降,與他的隨從一起被帶到北京。他被奪爵,死于可怕的酷刑,時間或是在這一年年底,或是在以后某個日期——史料沒有明確肯定。追隨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員被處死,另外2200名官員被發配邊陲。以后的調查表明,朱高煦之弟趙王朱高燧和另一個王也與這一陰謀有牽連。但皇帝因關心王朝的穩定,下令不予追究。這場叛亂的悲慘的失敗表明了藩王的權力已經下降到很低的程度。
  
  宣德帝的遺產
  
  宣德帝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終年38歲。他在位只有10年。他被尊為章皇帝,廟號宣宗。他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廢后胡氏(死于1443年)、繼后孫氏(死于1462年)和他母親張太后(死于1442年)。在臨終時,宣德帝指定已在1428年2月20日被定為皇太子的8歲的朱祁鎮為他的繼承人:這名兒童作為英宗進行統治。張太皇太后領導一個攝政團,它一直統治到1442年她死去時為止。
  
  由三楊監修的這個時期的官方記載相當理想主義地把宣德帝描繪成一個擅長文藝和獻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這似乎言之有理。他不但試圖實踐儒家的原則,而且通過編寫為帝的指南《帝訓》(1428)和類似的教誨官員的手冊《官箴》(1432)而把儒家的原則留給后世。
  
  在施政時,宣德帝既懂得怎樣授權,也知道如何行使領導權。他在作出一項決定前常常采納三楊的意見,而且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學士和大臣們的建議?墒,他在強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權威方面,表現了強有力的領導才能。當出現危機時,宣德帝的行動是果斷和負責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從安南撤軍的最后決定時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關心公正的施政。雖然他在對待失職的官員時是嚴厲的,但除了懲罰宦官外,他很少判處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審判。他一貫命令復審嚴重的刑事案件,而這樣的再審理在他統治時期使數千名無辜者獲釋。
  
  總之,宣德的統治是明史中一個了不起的時期,那時沒有壓倒一切的外來的或內部的危機,沒有黨派之爭,也沒有國家政策方面的重大爭論。政府有效地進行工作,盡管宦官日益參與了決策過程。及時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國家行使職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這兩者是賢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為明代的黃金時代來懷念,這是不足為奇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4788.html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