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的由來:塔,梵語音譯“?堵坡”,意譯高顯或墳,又可譯作塔波、塔婆、浮屠、浮圖,因常以珍奇寶物作為裝飾,通稱寶塔,簡稱為塔。
公元前五世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們為了紀念、瞻仰釋迦世尊,便建寶塔來供奉佛骨舍利,寶塔最初的形狀如同一個倒扣的缽盂,因此又稱做“覆缽式”。
佛教的禮儀,佛弟子見寶塔如見佛陀,必須恭敬、供養、贊嘆、禮拜。佛弟子若前往建有寶塔的寺院,須于塔下恭敬合掌,順時鐘方向繞塔三匝,念誦佛號。佛教的高僧大德圓寂后,人們遵循佛制,建寶塔供奉高僧的舍利(即遺骨)。
佛教僧團有“生住叢林死入塔”的定制。佛教寺院將年老體衰的僧尼供奉于“如意寮”養老治病,僧尼圓寂后,由寺院統一安排,將其火化后的遺骨安放于普同塔內(因許多靈骨同入一塔,亦稱為海會塔),歷代祖師和高僧大德則單獨建塔供奉。每年清明節、中元節、臘月下旬、正月初一,寺院組織常住大眾祭掃普同塔,禮拜歷代祖師,緬懷追思先賢大德的功德。
寶塔的結構一般由塔基、塔身、塔檐、塔剎、輪相組成,并配以彎脊、回廊、飛檐、雕梁、畫棟、斗拱、雀替、鳥獸、鈴鐺為裝飾。
隋唐以前,佛教以塔為寺院建筑中心,其余殿堂環繞寶塔。唐宋以后,寶塔逐漸成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寺院的配套建筑設施,此時的塔大多位于寺院最后一進院落,或建于寺院旁側形成單獨的塔院。寶塔雖不處在中軸線和正中位置,但其地位的重要性非一般殿堂可比較。
塔的建筑形式多種多樣,如覆缽式、樓閣式、亭閣式、無檐式、單檐式、密檐式、半圓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立錐形、立柱形等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5753.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