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拉祜族歷史簡介 拉祜族的歷史起源是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區的古羌人,后不斷向南遷徒。至遲到戰國時代已活動在云南境內。根據考古發現分析,戰國時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脫離原始時代,他們男女均頭梳雙辮、身著及膝長袍,從事遷徙農業和畜牧業。但狩獵和采集仍占有較大比重。自三國、兩晉至唐,拉祜、彝等族先民共同組“烏蠻”集團!盀跣U”集團是靠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形成的,拉祜族部落即以貢納形式隸屬于彝族主盟部落。社會性質處于奴隸制。政治制度是一種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即部落首領稱“鬼王”,主盟部落首領為“大鬼主”,隸屬的部落首領則為“小鬼主”。“鬼王”之間根據其勢力大小強弱相互制約、統治。

  從兩晉到明、清,拉祜族部落先后以貢納形式隸屬于彝族主盟部落、南中大姓、南詔、大理國及傣族土司,在貢賦增重時往往進行軍事反抗,并不惜舉族遷徙。而拉祜族部落首領為滿足擴張需要,也不斷向外展開軍事掠奪活動,當軍事活動失敗后,則舉族遷離故地。自唐代起,拉祜族的遷徙活動一直沒有中斷過。宋末,拉祜族至少有三次大規模的遷徙活動。直到清代,拉祜族基本上定居于今分布地區,但仍有局部遷徙,部分甚至遷入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國。由于不斷遷徙,拉祜族形成了以瀾滄江為界的東、西這樣兩部分,同時也產生了東、西兩個地區不同的歷史發展狀況。

  瀾滄江以東的拉祜族自元、明以來隸屬于傣族土司,經濟體制亦實行封建領主經濟。1724年,清政府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部分拉祜族逐步由領主經濟過渡到地主經濟。

  瀾滄江以西的拉祜族,也以貢納形式分別隸屬于當地傣族土司,經明、清兩代,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雙系大家庭公社開始解體,個體生產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傣族領主經濟的影響下,拉祜族社會也產生了封建主義萌芽。清代中葉,拉祜族封建勢力日趨強盛,與傣族土司成對抗之勢,清王朝為達到羈縻統治的目的,委任拉祜族首領為土都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5763.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