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清代貪污第一案 280萬兩贓銀追繳始末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肅發生過一起地方官員以賑災之名,共謀作弊、肆意侵貪的大案,牽涉總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縣官員113人,追繳贓銀281余萬兩,波及直隸、盛京、江蘇、浙江、云南等幾個省,震動全國,時稱“甘肅冒賑案”。

起義引出大案


這樁貪污案早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就開始了,隱匿事實真相達7年之久,是循化廳撒拉族人蘇四十三反清起義引發了這樁大案的徹底敗露。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屬甘肅河州管轄的循化廳(今青海循化縣)撒拉族人蘇四十三,因不滿清朝政府的民族歧視和壓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進逼蘭州。乾隆皇帝唯恐蘭州不保,急調連城、涼州、陜西等地援軍進剿。數萬官軍會聚省城,軍費兵餉成了大問題。由于官軍不能速勝,乾隆震怒,撤了陜甘總督勒爾謹的職,一時甘肅地方官員惶惶不可終日。時任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為了擺脫困境,主動向乾隆帝上奏。奏折說:“臣甘愿將歷年積存廉俸銀四萬兩,繳貯甘肅藩庫,以資兵餉!
王廷贊萬萬沒想到,他的一道奏折,被精明的乾隆皇帝看出了破綻。乾隆責問:“王延贊僅任甘肅藩司(即布政使),何以家計充裕?”當即傳諭已經在甘肅的大學士阿桂和署理陜甘總督李侍堯,嚴密訪查王延贊因何家道充裕,是否與甘肅捐監一事有染指情弊。

谷糧變銀子

清代一省的布政使(藩司、主管財政、人事、刑名)是總督、巡撫的輔助官員。甘肅地瘠民貧、官場清苦,王廷贊作為一省之布政使無論如何也捐不出四萬兩私銀。此時,已遠調浙江升任巡撫的前甘肅布政使王?望,曾借四十五年乾隆南巡之機貪污情形敗露。事情如此巧合,為什么甘肅兩任布政使均擁有如此巨資,是否在甘肅捐監事情中謀取私利?于是,乾隆一面集重兵于蘭州,鎮壓起義,一面又在甘肅拉開了追查地方官員冒賑侵貪的內幕。
甘肅地處西北,災情經常發生。清初,曾經實行過凡愿意取得國子監監生資格的讀書人,須按規定數目向當地官倉捐交豆麥谷糧,取得資格的可以應試入官,時稱“捐監”。遇到災荒即用這些糧食賑濟災民。但在實行過程中,由于弊端叢生而一度停止。乾隆三十九年四月,王?望任甘肅布政使后,以甘肅災荒連年,倉儲不足,可恢復舊例用捐監糧米賑災為由,說服了陜甘總督勒爾謹。于是,三十九年又開始在甘肅各地開捐。
其實,所謂倉儲不足只是個幌子,捐監是為了取得一個假公濟私的“名目”。王?望采取了與以往捐監不同的辦法,讓監生把應捐的谷糧折為銀子,改變“原令只收本色糧米”為“私收折色銀兩”。清廷在批準復開監捐時,規定每名監生捐糧43石,王?望把這43石糧食改收銀子47兩,另外加收辦公銀、雜費銀8兩,合計每名監生共收銀55兩。這樣,監糧一下子變成了白花花的銀子。
干出這樣大的出格事,得有個得力助手,王?望調親信蔣全迪為蘭州知府,公開授意各州縣收來的銀子總交蔣全迪辦理。蔣全迪任職后,將監糧折成白銀,并將收取的白銀借災賑的名義任意開銷,僅從乾隆三十九年四月至四十二年初,開捐不到三年,就開銷監糧600余萬石。而這些銷去的糧食,實際上折成了銀子落到了貪官手中。
為了充分利用這次捐監獲利的機會,私吞更多的銀子,蔣全迪與王?望商議,為各縣預定災情,按照各縣報災的輕重,定出收捐數額,由藩司將預定單發給各縣,由各縣照單開賑。換句話說,縣上想報多少,就報多少。
當時,王?望收受銀子有個規矩,就是下屬送銀子不能讓他看見,否則他是不收的。行賄的人就把銀子放到酒壇里,放到菜筐里,或者通過看門人送交,王?望和他的屬下自然心知肚明。為了貪贓,州府官員也在其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他們有的直接參與分贓,有的接受賄賂,有的向上報假情況包庇下屬。當時,甘肅官場有這樣的話流傳開來:“一千兩見面,兩千兩吃飯,三千兩射箭!笔菍ν?望們賄賂情形的真實寫照。

清官變貪官

王?望調任后,王廷贊接任甘肅布政使。王廷贊起初發現監糧折銀不符合捐監的規定,也曾與總督勒爾謹商議,欲請停捐,但實在經不住利益的誘惑。王廷贊也違規折收白銀。從乾隆四十二年六月至四十六年初,在他的任上,又辦理監糧500多萬石,與王?望如出一轍,復蹈泥潭。
王廷贊任甘肅布政使之前,曾做過安定縣知縣,也曾廉潔奉公,也曾為安定縣百姓做過不少好事,至今在定西地區還有一座殘留的“王公橋”,這是老百姓對架橋修路,造福一方的縣官的贊譽。但他在接任甘肅布政使后,利欲熏心,與勒爾謹在捐監事情上沆瀣一氣。乾隆帝派員查辦甘肅案子,和?也在其中,王廷贊與和?私交甚好。和?到蘭州后,王廷贊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請其出謀劃策。和?讓他交出一些銀子,資兵餉,賑貧民,以掩人耳目,減輕罪責,這才有了前文王廷贊給乾隆皇帝的奏折。王廷贊上奏后,便急與省內上下官員通風報信,藏匿金銀,所以當辦案官員奉旨對其家財查抄時,也就所剩無幾。
早在甘肅復開捐監之日起,乾隆皇帝就始終關注監糧的辦理情況。乾隆四十二年初,乾隆帝派刑部尚書袁守侗前往甘肅開倉查糧。甘肅各州縣官員串通作弊,在糧倉的下面鋪架木板,木板上面撒上谷物,給袁守侗“糧倉滿囤”的假象。袁守侗回京復命,奏稱“倉糧系屬實貯”,乾隆帝信以為真。

東窗事發

四十二年五月,被蒙在鼓里的乾隆帝因王?望辦理監糧“有功”,一道諭旨將其調往浙江升任巡撫。蘇四十三起事反清圍困蘭州,和?、阿桂一行到達蘭州后,在奏折中多次提到甘肅地方經常陰雨,往往延滯用兵,特別是官軍將蘇四十三義軍逼到蘭州城外華林山上,由于大雨不斷,華林山久攻不克時,乾隆聯想當年王?望在甘肅任職期間連年奏報地方干旱,唯獨今年雨多,其中必有虛報情形。恰巧此時王廷贊、王?望做賊心虛,自愿捐銀、認罰的舉動,乾隆帝這才真正引起警覺。
經查,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甘肅省共有274450名報捐監生,收銀15094750兩,合計侵貪賑銀2915600兩,所謂監糧有名無實。署理陜甘總督李侍堯奉旨清查各地監糧,發現不僅沒有貯存監糧,而且平時國庫應存儲的正項存糧也虧空。
乾隆皇帝發了話,“甘肅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剝民,盈千累萬,為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案內各犯,俱屬法無可貸。”乾隆四十六年秋七月,乾隆帝降旨:總督勒爾謹賜令自盡、兩任布政使王?望和王廷贊、蘭州知府蔣全迪依法正法。八月諭令:甘肅捐監一事立即禁止。緊接著,陸續降旨,將侵貪賑銀千兩以上的官員程棟、陳嚴祖等56名貪官正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5888.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