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墓內有千奇百怪的陪葬品,除了金銀財寶之外,還有一些陪葬品也是價值連城?赡墚敵醯哪乖嶂魅藳]有想到隨他入墓的物品有多大價值,但是對于后人來說,這是了解當時歷史狀況的重要依據。例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是研究重要的商周歷史的重要依據;例如,碑刻、字畫、瓷器、陶器,這上面附錄的文字,隨時都可能透露出重要的信息。前段時間河南安陽出土的“曹操墓”,其判斷依據之一就是墓內石牌上面的“魏武王常用?虎大戟”銘文(這一觀點目前遭受質疑,本文對此不做評價)。當然還有一些陪葬品為我們所不齒,鮮明的例子就是用活人陪葬,這應該算最為昂貴的陪葬品。
陪葬寶物一:甲骨
由發掘甲骨而發現的殷墟
甲骨就是中國古代占卜時所用的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又被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被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因而,卜甲和卜骨,被合稱為甲骨。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了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甲骨作為陪葬寶物,主要是在商朝時期。在商代,宮廷里會有一位地位極高的占卜官,他平時會準備好甲、骨,每當商王要決定一項活動,或詢問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拿出一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鑿上幾個洞;然后用燃燒的木枝去炙,炙到一定溫度,甲或骨會“卜”的爆開一些裂縫。占卜官根據這些縫的深淺或走向來判斷天意,并向國王報告。國王即據此決定一切行動。事后,占卜官還要把該事的結果刻在這片甲骨上。這便是甲文,又稱甲骨卜辭,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
甲骨本身非常珍貴,因為它能預知吉兇,乃至生死,而且甲骨通常與巫術結合,所以商王希望死后也能帶上這些寶物,可以得到鬼神的保佑,另外也是希望自己在未知的死亡世界里能夠得到安慰和寄托。
甲骨文的發現純屬偶然。1899年,清王朝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上面,發現了一種不認識的古代文字。經過研究得知,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來,人們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由于最先發現甲骨文的是王懿榮,因此,他也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被發現之后,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但是,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帶。于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并于1913年精選出兩千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后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以后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甲骨文的發現之地——安陽小屯村一帶,為商之首都,共經歷了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后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因而此地也被稱為殷都。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后,便逐漸淪為廢墟,后人稱之為“殷墟”。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千米,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城市的布局嚴謹而合理。同時,從其規模及出土文物來看,它不僅是當時全國,而且是東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千百年以后,商王大墓的陪葬品甲骨,隨著氣候的變遷與時間的推移,才逐漸出現在了農民耕種的地面上。當地農民發現這種骨頭以后,便認為是古代龍的骨頭。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這種骨頭具有止血等作用,尤其是用這種骨頭的粉末來治療外傷和一些婦女病,療效更為顯著。因此,他們便將其收集起來賣到藥店。在被王懿榮“發現”以前,千百年來,被吃掉的“龍骨”——甲骨文不知有多少。
繼羅振玉之后,又有許多著名的學者,對甲骨文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遂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并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詳細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過去,史學界有許多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直到甲骨文的發現,才終于將其看做信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殷墟出土的帶字甲骨共約16萬片之多,所用的單字也有4500多個。它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發現自成體系的一種最古老的文字,與埃及的“圣書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幾乎同時。
甲骨文的發現,對于研究商周時期的歷史卻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長眠于地下的王公貴族們,肯定不會相信,后人對于甲骨的興趣,竟然遠遠大于同期出土的青銅器。
陪葬寶物二:青銅器
曾被炸成20塊的四羊方尊
青銅器,作為商周時期的又一大陪葬寶物,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也頗多,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同時,在商王的墓葬中,陪葬有大量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部分是用來祭祀祖先和鬼神,也有的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酒器,等等。又如,在我國西南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就發現了很多青銅器,這其中包括人面立人青銅器,以及造型奇特的青銅樹等。此外,青銅器的制作還需要高超的合金技術,掌握好鉛、銅、錫的比例,才能鍛造出質量上乘的青銅器。所以,把青銅器作為陪葬品,一方面說明了墓主的地位和等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鼎器文化的崇拜。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銅器,屬于祭祀用的禮器,也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
四羊方尊,重34.5公斤,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此外,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四角各塑一羊。其中,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器外,羊身與羊腿則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四羊方尊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以后,在1938年4月,被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的村民姜景舒發現。由于四羊方尊有著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于是,很快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前來參觀、撫摸。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地鄉紳出面維持秩序。只是防不勝防,方尊一個羊頭的細小的角尖還是被弄掉了,再也沒找回來。
同年5月,黃材鎮的一位名為張萬利的古董商以400塊光洋購得四羊方尊。但是,這400塊光洋到了姜景舒手里,實際只有248塊——中間已經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
張萬利買進四羊方尊以后,很快便轉手到了長沙,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為躲避戰亂,西遷到湖南西部的沅陵縣。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碎成二十多塊。
1952年,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四羊方尊的碎片。1954年5月,湖南文管會的文物修復專家張欣如修復了四羊方尊,1959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的前身)調至北京。至此,關于四羊方尊的曲折經歷算是告一段落。
陪葬寶物三:兵器
楚墓同時出土勾踐劍和夫差矛
古代處于冷兵器時代,所以鑄造武器非常講究。尤其是帝王將相,他們的佩劍都是寶劍,而這劍更多的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此外,很多人也非常喜歡劍,所以打造出的刀劍往往是精品。他們將劍等兵器看做寶貝,死后也不舍得離開,所以很多寶刀、名劍都跟著主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以延續他生前的榮耀。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便是如此。
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青銅劍,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的一座楚國貴族墓中出土。出土時,此劍裝在黑色漆木劍鞘內,劍與鞘吻合較緊,劍身寒光閃閃,毫無銹蝕。寶劍全長為55.6厘米,劍身長46.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同時,劍身上還布滿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除此之外,靠近劍格的地方還有兩行鳥篆銘文,是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
越玉勾踐劍雖然已深埋于地下兩千三百多年了,但至今仍然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二十余層紙一劃而破,因而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梢姟稇饑·趙策》所記“夫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醫”決非杜撰;《越絕書·寶劍篇》也曾記有名劍鑒賞家薛燭對劍的評論:
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瓤,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溢于塘其斷,巖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好猶不能得一物。
而《莊子·刻意篇》則云:吳越之劍“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聲價之重自不待言。
“越王勾踐劍”如此珍奇,可與其相媲美的則是“吳王夫差矛”。夫差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馬山的一座楚國貴族的墓葬中出土。此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長達29.5厘米,器身遍飾菱形幾何花紋,鋒刃銳利,下部鐫有兩行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鑄一獸頭。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被人們稱譽為我國古代兵器中的“雙璧”。而兩者都出土在楚墓,這難道只是巧合嗎?
對此,有些考古學家和史學家認為這是禮贈和賞賜的緣故。由于吳越出寶劍,故在吳、越兩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勾踐劍與夫差矛作為貴重的禮物而送到了楚國。
但是,另外有些學者認為是出于戰爭和掠奪的原因。在歷史上,戰爭是古代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而吳戈越劍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征或者戰后的戰利品,也隨著戰爭來到當時的楚國。
還有人認為,歷史上楚越曾有姻親,楚惠王之母系越王勾踐之女,所以作為陪嫁,勾踐劍留在了楚。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性,比如,通過民間而流失到楚國,畢竟當時國家的疆域是非常小的。
歷史早已遠去,關于勾踐劍和夫差矛的“相逢”,仍然有待于考古學家的進一步探索與考證。
陪葬寶物四:水銀
秦始皇陵內山川湖海之謎
眾所周知,水銀是一種化學元素,學術上的名稱叫汞。它具有去除惡瘡、治療疥癬的藥用價值,還具有去腐的功能。這是人們在墓葬之中隨葬水銀的一個原因。
大規模使用水銀的陵墓,當屬秦始皇陵墓。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陵墓內: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981年12月,中國地質工作者首次運用汞量測量法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測試。他們驚奇地發現,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心,有一個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這初步證實了《史記》中記載的真實性。
2003年,中國考古隊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了無損勘查。經過周密分析,再次發現地宮里的水銀正如司馬遷描繪的那樣:以百川、江河、大海為藍本。保守估計至少有100噸水銀!
另外,還有一些專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銀,目的不僅是為了營造恢弘的氣象,更有保尸的意圖,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銀)的有毒氣體來防止盜墓賊的入侵。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墓冢里,以“水銀為池”的情況,并不鮮見。但是,在地宮里用水銀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機灌輸”,卻是始皇陵所獨有的。
但是,人們感興趣的還不止這些。這至少100噸的水銀是來自何方呢?
對此,有些人認為,水銀是來自巴郡一個叫“清”的寡婦。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秦代的巴郡有個寡婦名叫“清”,數代壟斷丹砂開采的生意,秦始皇曾為她修筑了一座豪華的紀念碑——懷清臺,以表彰她的“貞節”。另外,《史記》又說:“江南”出丹砂。
《華陽國志·巴志》也記載:“涪陵郡出茶葉、丹砂……”而魏晉時期的劉琳則引述《續漢志》對這項記載作了注釋:“丹砂主要產于涪陵、丹興(今黔江境)二縣。”同時,魏晉時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圍內,而先秦古籍《逸周書》更記載了西周時巴人向周成王“獻丹”的史實。這個史實說的是,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后,于第二年便去世了,其子成王召開諸侯大會。此時,生活在三峽地區的濮人(被巴國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進貢過丹砂。
由于丹砂原產于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陽最近的一個丹砂產地,所以秦陵地宮的水銀很可能是由巴郡寡婦清提供的。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水銀是來自于陜西南部的旬陽。按照地理位置來推想,秦始皇陵的水銀來源應該不止一個渠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距離最近的一條線,便是來自于陜西南部的旬陽。
旬陽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城市。漢江和旬河正好在此交匯,此處便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所以旬陽縣就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太極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賦予了旬陽縣神奇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賦予這塊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汞銻礦產基地。在旬陽縣公館鎮附近的礦山上,考古學家們找到了大量的古礦洞。這些礦洞,共有一百多個,最深的有幾百米,最淺的也有十幾米。從外觀上看,這些礦洞是扁形的,人剛好能夠爬進去。對于此現象,有專家認為,這是因為古時開采條件有限,是沿著礦脈打進去的,所以只能勉強進去一個人。另外,從礦洞外面所結的足有一寸厚的古銹,也可以判斷出它的年代非常久遠。老礦洞的存在,也證明了旬陽縣開采汞礦的久遠歷史。同時,在旬陽縣出土的文物又給人們提供了新的線索。
在古代,水銀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制造鎏金青銅器,而在此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文物無疑證明了。同時,這些文物也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早在秦朝以前,旬陽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城鎮了。戰國時代,旬陽正處于秦、楚兩國的交界地帶,雖說位于山區,陸路交通十分不便,不過險要的地理形勢、便利的水路運輸又讓這里成為秦、楚兩國的必爭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楚國,終于占領了著名的旬陽,也占有了水銀的蘊藏地。
當然,秦始皇陵的山川湖海之謎還沒有完全解開。畢竟在秦始皇地宮沒有發掘之前,誰也不能確定秦始皇陵內是否真有水銀做成的山川湖海。但是水銀被廣泛用于陵墓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陪葬寶物五:陶器
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如何燒制
在遠古時代,陶器是一種生活必需品,也是這一時期陪葬的必需品。
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后來,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從遠古墓葬中發掘的大量陶器來看,其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外,在秦漢時期的墓葬中,還會經常發現陶俑的存在。這些陶俑形象逼真傳神,大多是仿真人、真馬制成的。
在這當中,秦兵馬俑坑便是典型的代表。它大約由八千件陶俑、陶馬組成,形態各異,個性十足。從個體比例來看,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體結構的一般規律?梢,當時的工匠已經掌握了古人所總結的關于人體比例搭配的規律,比如“行七坐五盤三半”、“三拳一肘”、“頭腳一樣大”,等等。
秦俑的燒制工藝精致、準確、科學。在燒制技藝方面,秦俑模塑結合,以塑為主。具體地說,就是俑的腳、腿部分,用堆塑法制成;軀干部分,用泥條盤筑法成型;衣服和鎧甲,用貼、捏、刻等手法做成。其中,俑的頭部制作是最為復雜的:第一,用粘貼的手段,將俑的頭后部塑成;第二,用粘貼手段將耳朵、頭發、發髻等部分貼刻而成;第三,運用刻的手段,將五官和胡須刻畫出來。當然,這些僅僅是秦人在制作陶俑時的基礎工藝。
當分件制作完成以后,秦俑的組合就成了能否成型的關鍵。高大、厚重的秦俑,如果制成后站不穩,那怎么辦?秦朝工匠們發明了腳踏板。腳踏板是秦俑組合的基礎,它一可起到加固和穩定的作用;二可突出秦俑的整體美感。組合工藝的第二個手段,就是用泥釘將手和胳膊套合、固定起來。這一工藝必須在泥質未干的狀態下完成,如果時間把握不好,很難將手和胳膊套合而成。
泥俑制好后,經過一系列的打磨,就可以入窯燒制了。秦人制俑大多選用優質的細黃土,再加上少許的石英砂。這樣燒出來的俑,不但泥質細膩,而且色澤純正。秦朝工匠們在秦俑出窯之后,均以不同顏色涂之,而在著色程序上,一般是按先涂生漆,接著敷白,然后平涂彩繪的步驟進行。盡管現在已經看不到色彩的全部,但從目前已出土的陶俑身上所殘留的色彩來看,兩千年以前的秦俑在調色技術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假如沒有人為的損壞,俑坑不是用木頭做梁,防氧化技術再高超一點的話,那么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更加令人激動的場面——身穿迷彩服的威武之師,踏著整齊的步伐挺進古老的戰場。
陪葬寶物六:玉器
金縷玉衣有何特別的功能
先秦時期,玉器是權力、財富和身份的象征,只有權貴人物如族長、巫師等,才有資格佩戴各式的玉器。而這些人死后,往往把這些生前所佩戴的飾物帶入墳墓。
隨葬的玉器也被稱為玉冥器。真正意義上的玉冥器是出現在周至漢這一段歷史時期。當時的人們相信,以玉器堵塞死者的各個竅穴,就能阻止真神出竅,防止元陽外泄,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出現了大量的玉竅塞、玉璧板,等等。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廣州南越玉墓出土的大批玉冥器,這些玉器是專門為死者特制的,比如,玉冥器所用的玉塊或玉琮往往多切一刀,以示與實用之物相區別。
而自漢以后,厚葬之風漸漸收斂,故而專門用于殮葬的玉器也漸為少見,而大多的墓葬則以死者生前所用的實用器物陪葬了。
通常,專用的玉冥器有各種玉竅塞,如口含的玉、蟬、玉耳塞、玉眼蓋等。此外,還有死者手中所握之玉豬,背后及胸前所墊蓋的玉璧板等。
那么,玉冥器為何常常要被做成蟬、豬等動物的形狀呢?古人認為,蟬是從地下爬出來的,只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故而,蟬被認為可以重生,所以玉蟬一般含在嘴里。而豬則代表了農耕文化的金錢,而玉又價格不菲,所以古人經常用它來陪葬。
在所有的出土玉器中,最為奢華的當屬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所出土的金縷玉衣了。劉勝的金縷玉衣,全長1.88米,由2498片和1100克金絲編綴而成。玉片的大小和形狀,根據人體各個部位設計而成,絕大多數呈長方形和方形,特殊部位則采用長條四邊形、多邊形、梯形和各種三角形。玉片一般長4.5厘米、寬3.5厘米、厚0.2~0.35厘米,表面磨光,四角有小孔,用以穿綴金絲。金絲則一般長4~5厘米、直徑0.035~0.05厘米,含金量為96%。整個玉衣分頭罩、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各個部位周緣用織物或鐵條鎖邊,加固成型。這是能考證出準確年代最早的(公元前113年),也是考古發現最完整的玉衣。當然,除了金縷玉衣,還有幾件陪葬品:玉蟬、玉豬和9個門塞。
此外,劉勝之妻竇綰墓中也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金縷玉衣,系竇綰殮服,全長1.72米,由2160片玉片和700克金絲編綴而成。
由于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族的身份,因此,有著非常嚴格的工藝要求。漢代還專門設立了從事玉衣制作的“東園”,技藝高超的工匠在這里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鉆孔、拋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制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相當于當時100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
雖然當時的皇室貴族奢望自己的尸骨不壞,也迷信“玉能寒尸”,并且為了使尸體不朽,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還使用九竅器來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卻適得其反。由于金縷玉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也早已化作了一捧泥土,所剩下的也就是一件精美絕倫的玉衣了。
陪葬寶物七:神器
博山爐有什么神奇的功能
神器,是指古代用來通天以及與神溝通交流的器物,包含鼎、鼓、鐘、劍、斧、壺、塔、琴,等等。在出土的所有神器中,以博山爐最為受人關注。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爐體呈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爐下有底座,有的遍體飾云氣花紋,有的鎏金或金銀錯。于爐內焚香時,輕煙飄出,在爐體四周繚繞,造成了山景朦朧、群獸浮動的自然效果,仿佛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因此,被統稱為博山爐。關于博山爐的制作質料,初為銅質素面,后隨工藝技術的發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錯金、銀。
實際上,博山確有其地,在蓬萊以西的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境內。博山區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該區東南。自古博山一帶(古稱顏神鎮)是我國古代陶瓷、窯業的重要產地。博山爐之名即寓爐蓋似群山之外觀,又合產地之名。
博山爐主要流行于漢代,而漢代人使用博山爐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古人以博山爐為神器,用此燒香祈禱以達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坐,燃香草可以潔室除濕,怡人心脾;三是達官貴人有熏衣染被的習慣,用從國外輸入的蕙草熏香衣被,以顯示華貴。
之前,主要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到了漢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并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在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小。與此相適應地,便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
當然,像博山爐這種奢侈品也只有那些帝王將相等貴族方能享受。隨著奢靡之風愈演愈烈,帝王諸侯們又在香料之中添加催情之物,以滿足自己的淫欲。因而博山爐又成為情欲的一種象征。這在古人的文學作品中可見一斑。
南朝民歌《楊叛兒》:
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
這首描寫的便是只有南朝民歌里才會出現的性愛的歡樂。而“沉水香”和“博山爐”,便是男女生殖器含蓄的比喻。
李白也寫有一首《楊叛兒》: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可見,就連豪放不羈的李白也須借著博山爐來描寫性愛,可見博山爐的催情作用。
現今發現的比較有名的博山爐,是西漢鎏金銀竹節高柄銅薰爐和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的錯金博山爐。
錯金博山爐通體錯金,爐盤飾錯金流云紋,爐身的盤和座是分鑄后用鐵釘鉚合的。盤上部及蓋鑄出高低起伏、峻峭的群山,山間則點綴以獵人和野獸,刻畫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狩獵畫面。同時,圈足飾錯金卷云紋,座把透雕成三龍躍出水面,龍首頂托龍盤,勾畫出溝通天人的神山圖景。
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了后來所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此外,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也曾記載:
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
除了博山式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三足和五足爐。民間所用的帶耳式瓷制香薰也常見于此一時期出土的文物之中。而且,爐耳頗具實用性,為的是便于提攜挪動,其裝飾作用與實用效果達到完美的結合。此外,附屬于香爐的器物尚有香鏟、香撥、香箸、香匣種種,都是添香和燃香時的用具。
陪葬寶物八:仙丹
亦真亦幻的“長生不老藥”
帝王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與傳說中的玉皇大帝一樣長生不老,與天齊壽。于是專供皇帝服食的仙丹就出現了。仙丹真的可以使人長生不老嗎?仙丹到底是什么玩意兒?前一個問題早已被歷史所證實,純屬無稽之談。而后者,至今仍然是個謎。盡管有專家稱破譯了“仙丹”的成分,但并無實物或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但不管怎么樣,歷史上的確有很多皇帝迷戀仙丹、追求長生不老的故事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既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此外,《資治通鑒·晉紀》也記載:
帝信方士言,斷谷餌藥以求長生。
這里所指的是晉哀帝司馬丕。而《資治通鑒·唐紀》上說:
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
此處是指唐憲宗李純。又載:
初,柳泌等既誅,方士稍復,因左右以進,上餌其金石之藥。
不同的是,這里說的是唐穆宗李恒。而“上餌方士金丹,性加躁急,喜怒不常”、“上自秋冬以來,覺有疾,而道士以為換骨”,則指的是唐武宗李炎,其服食的金丹(仙丹),即為道士所煉。
另外,《資治通鑒·唐紀》還記載了唐宣宗李忱的故事:
時上餌方士藥,已覺躁渴,而外人未知,疑忌方深,聞之,俯首不復言。
不僅如此,《明史·世宗本紀》還記載了:
八月丁丑,太仆卿楊最諫服丹藥,予杖死。
也就是說,大臣楊最勸諫明世宗朱厚?不要服食丹藥,遭杖刑而死。
歷代的皇帝服丹目的,正如桓寬在《鹽鐵論》中所說的:
仙人食金飲珠,然后壽與天地相保。
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可煉成仙丹的物質有:玉泉、丹砂、水銀等。
關于丹藥的成分,經研究分析主要是丹砂。丹砂在我國藥用的歷史非常悠久。在《神農本草經》里,將它列為上品中的第一位,認為它可治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久服還能使人通神明、不衰老。關于這些,東晉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樸子》中也有記載:
仙藥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白銀……
其實,這些煉丹物質在今人看來,不過是一些普通的藥用物品,有的甚至還含有劇毒,但古代的方士卻將之當成秘方,煉制給帝王們服食。這種行為帶有很大的欺騙性,是欺君之罪,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吃仙丹長壽,是皇帝自欺欺人,即使最后因為中毒而一命嗚呼也怨不得別人。
實際上,中國的煉丹之風自秦漢開始愈演愈烈,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更加盛行。因為士大夫階層信奉道教,沉迷于修道成仙,他們認為丹砂在煉制過程中,顏色、形態都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和人的生老病死有聯系的,因此,企圖從丹砂一類的礦物中煉制出仙丹來,以求長生不老、升天成仙。葛洪在《抱樸子》中,就多方論證了神仙不死之道,主張以黃金和丹砂煉丹,以服食成仙。但這種方法完全沒有科學性,反倒是因為丹藥的毒性而喪命者不乏其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7316.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