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古書可以發現,古人聚餐宴客,講究的是雅、趣、樂,很有文化品位和技術含量。不像今人,上了酒桌就只懂糊里糊涂敬酒、亂七八糟夾菜,一陣稀里嘩啦風卷殘云之后,留下滿席粗俗。
古時赴宴,入門技術當然是“酒量大”。“竹林七賢”中的劉伶、山濤以飲著稱,據說山濤一天能喝相當于現在30斤的酒。唐朝的焦遂、李白等人也是一時“宴霸”。杜甫形容李白“斗酒詩百篇”雖有些夸張,但詩仙一次劇飲10斤應該不在話下。有一回唐文宗大宴群臣,王源中二話不說,一口氣連飲了兩大壇(相當于現在的20斤)而面不改色,酒量令人咂舌。古時赴宴若遇上這些主兒,沒有10斤以上酒量,恐怕立馬就要“現場直播”倒地昏迷不醒。
宴會若只比拼酒量,與今時何異?那也太沒意思了。古時赴宴須練就必殺技——“腦子靈”。中華五千年,向來是“無酒不成宴、無詩不成歡”,宴上詩酒不分家。如果酒足飯飽之余,吟不出像樣的詩詞對聯,會被譏為“酒囊飯袋”,那就糗大了。王羲之攜四十一友在蘭溪邊“曲水流觴”,溪流里的杯子在誰面前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正是在這種歡愉和諧又不失緊張的氛圍下,書圣寫下了光耀千古的《蘭亭序》。“曲水流觴”到陸上則變成了“擊鼓傳花”,《紅樓夢》中賈府就玩過這游戲。丫鬟們想聽鳳姐講笑話,故意讓擊鼓的盲女停鼓,使“花落鳳姐”。幸好急智的鳳辣子說出笑話逗樂大家,否則就得罰酒了。李白讓貴妃磨墨、力士脫靴,仗著酒氣揮就《清平調詞三首》;奇才王勃赴滕王閣宴,一篇《滕王閣序》震古爍今……古時文人騷客太多,這類急中生智即興為文的例子不勝枚舉?梢姡裟X子不靈光,沒有文學博士的水平,即使酒量再大,估計也會被罰得不省人事。
還有一門高級技術——“品位雅”!吨芏Y》記載:“以樂侑食,膳夫受祭,品嘗食,王乃食。卒食,以樂徹于造。”古人宴會不僅考究菜肴質量,還喜歡奏樂品樂,以助酒興。三國周瑜曾留下“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在半醉半醒間還能
品出宮商之音的優劣,那才叫春風大雅。這門技術博大精深,非一般文人墨客所能掌握。若沒有現在音樂專業碩士以上水平,偏要赴宴賞樂,恐怕就是如牛聽琴、坐立不安了。
古時赴宴,有時還得練就“眼神好”的技術。因為酒席流行“投壺”游戲,賓主雙方輪流把無羽箭投入壺中,多中者獲勝,不是體育尖子恐怕也難當勝者。
有時,還得練就“武藝高”的技術,這就是純體力技術活了。比如秦趙澠池會、鴻門宴,藺相如、樊噲、項莊這些人可都是動刀動槍的,沒有武藝傍身還赴勞什子宴啊?主子早血濺當場。劉邦要死了,歷史上哪還有漢族啊?
1、文字酒令 ⑴作詩 飲酒賦詩,由來已久。前面說過的晉人石崇金俗園宴客,則是當筵賦詩,不成則罰酒三杯。王羲之等人引水流觴,飲酒賦詩,更是文壇美談。到唐代李太白桃李園宴弟飲酒賦詩后,此風已頗為盛行了。 行令作詩,常見的是每人作一首詩,作不出者罰酒。這種形式的酒令在本書故事選編部分多有所見。也有時不是一人作一首詩,而是每人聯詩兩句,似乎作對子。也有每人聯一句,湊成一首詩的,接不上則罰酒。像流傳的李白和賀知章、王之渙、杜甫四人的聯詩行令故事,便是一例。他們聯成的一首詩是: 一輪圓月照金樽,(賀) 金樽斟滿月滿輪。(王) 圓月跌落金樽內,(杜) 手舉金樽帶月吞。(李) 既有格律詩味,又不失為"席上之物"。 ⑵對句 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采取聯對形式。 行令聯對常見的形式是一
人出上聯,另一人對下聯,對不出則飲罰酒。還有一種形式是限定題目,每人作一副對聯,作不出者罰飲酒。傳說中的宋代文學家蘇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聯對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此令要求上下聯句尾分別是"冷香"二字)。 ⑶續句 續句指的是出令者限定一種類似學生造句的行令題目,由每人隨口編造詞句,即興組織語言,東拉西扯,左連右接,湊合而生新意,聯續以成文章,構成行酒令語言。這樣構成的行令語言,往往新意倍出,妙趣橫生,一般行這種酒令難度較大,非慧心難為,無巧口不成。 《清朝野史大觀·清朝藝苑》中記載的陳眉公行酒令的故事,其令語即屬這種形式。酒令要求"首要鳥名,中要四書二句,末要曲子一句合意"。
像這種行令題目,要求把三種本來互不相及的詞語聯續成章,頗費神思,須有功底。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姑娘們在紅香圃中舉行壽宴,席間射覆劃拳,中間"一時湘云贏了寶玉,襲人贏了平兒,尤氏贏了鴛鴦",湘云限酒面道:"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的話,共總湊成一句話。"這個題目更加繁復,要把五種詞語湊成一句話。有關三段令語前已引及。這些雖然是曹公的妙筆,但與當時社會上所見的例子也非常類似。 這種語言形式的酒令,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也常見,一般酒令語言無引用之處,純粹是東拉西扯,憑心目中已有的概念、語言及當時耳聞目睹的東西,隨口編造。盡管如此,編說出來,也頗有意趣。 ⑷引用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上遺留下來很多經典、詩詞、散文,成為后世之寶貴的精神財富。古代人們從小讀書講究背誦,養成特殊的記憶力,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李杜詩、蘇辛詞、韓柳文,多背之爛熟,口頭行酒令往往隨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形成酒令語言。
《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宣牙牌酒令時道:"如今我說骨副兒,從老太太起,順領說下去,至劉姥姥止。比如,我說一副兒,將這三張牌拆開,先說頭一張,次說第二張,再說第三張,說完了,合成這一副兒的名字。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話,比上一句,都要押韻。錯了的罰一杯。"中間輪黛玉說時,鴛鴦道:"左邊一個‘天‘。"黛玉口順說了《牡丹亭》上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鴛鴦又道:"中間‘錦屏‘顏色俏。"黛玉又順口說了《西廂記》上的一句"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結果
被寶釵耍為話柄。 ⑸析字 析字也可以叫釋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某種道理和內容,構成行令語言。這種語言的形式的酒令別有雅趣,下面舉例為證。 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韓雍和夏塤喝酒行令,要一個字里有大人、小人,并用諺語二句來證明它,韓雍先說道: ?闋鐘形迦耍 下列眾小人, 上侍一大人。 所謂有福之人人服侍, 無福之人服侍人。 夏塤接著說道: 爽字有五人, 旁列眾小人, 中藏一大人。
所謂人前莫說人長短, 始信人中更有人。 這種析字令語讀來十分含蓄有趣。 這種語言形式的行酒令,還見一種情況是,從詩文中選出一句,進行別解分析,翻出新意,構成令詞。比如,明無名氏撰《笑海千金》記錄一則酒令掌故,說:昔一縣尹與縣丞愛錢,主簿極清。一日,同飲酒,至半酣,縣尹遂設-令:要《千家詩》一句,下用俗語二句含意。尹曰:"旋砍生柴帶葉燒,熱灶一把,冷灶一把。"丞曰:"杖藜扶我過橋東,左也靠著你,右也靠著你。"簿乃托意 嘲曰:"梅雪爭春未肯隆,原告一兩三,被告一兩三。" ⑹拆字和合字 拆字和合字酒令形式上與析字酒令相像,區別在于析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其他某種道理或意思,構成酒令語言,而拆字和合字酒令則只是通過把一個字拆成幾個字,或者把幾個字合成一個字,構成酒令語言,其字面也有某種意思、內容,但無引申之意。 明代樂天大笑生集《解慍編·卷之五口腹》記述一篇拆字、合字酒令故事,非常有趣,可看出此令之面貌。原文云: 一人專撞席,名為掇座,席長出令譏之曰:單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卻禾邊口,添斗便成科。諺日:‘寧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厭之,蹙眉作色曰:"單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卻水邊羊,添易便成湯。諺曰:‘寧吃歡 喜湯,莫吃皺眉羊。"‘撞席者曰:"單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銅,除卻金邊同,添重便 成鍾。諺曰:‘見鍾不打,何處劍銅。" 清代蒲松齡著《聊齋志異》中有一則故事叫《鬼令》,寫的是幾個野鬼在荒野里飲酒,竟然也行起令來。他們的酒令要求很嚴,要說四句話,舉一個不透風的字,把這個字的中間筆畫推到上邊去,便成另一字。這個酒令別出心裁,饒有趣味,語言形式上也算是拆合文字,但不是添去偏旁部首,而是調整部首筆畫的結構位置。原文妙趣橫生。讀后余味無窮。
⑺限字 限字酒令就是出令者限定令語的開頭、結尾或中間必須是,或者必須有某個字的一種語言形式的酒令。這種語言形式的酒令,其令語經過個別文字的限制,所說出來的,又多是另一種語言形式,如作詩、聯對和引用古詩、古文等。 明
代馮夢龍輯《廣笑府》載一則限字酒令故事,說有三個人同飲行令,要說一句話,"相"字想首,"人"字結尾。民間還流傳這樣一個限字酒令故事,其令語是要求每人背誦兩句四書上的話,句中要有"之"字,像,"知"和"子"諧音的也行。 ⑻字旁 就是利用漢字具有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選擇個別字,開辟思路,確立話題,巧妙編造語句,構成行令語言。 傳說,清代鄭板橋做縣令時,其治下有一大戶公子,作惡行兇,打死無辜良民,民憤極大。板橋著手處理此案,欲處公子死刑。有二鄉紳與公子有親,遂至板橋府上來求情,板橋不知來意,設席相待。席間,一鄉紳道:"久慕先生雅名,今得以聚會。小人有意向先生請教,不妨行個酒令。
每人說同音二字,再去添字旁,成另一字,最后由此宇舉一句俗語作結。不知先生肯不吝賜教否?"板橋道:"愿意領教。"于是,此鄉紳先說道: 有水念作清, 無水也念青。 去了青邊水, 添心即為精。板橋大笑道:"先生差矣,青字添心乃情字也。"此鄉紳接口續道: 我倆有心來講情, 惟恐大人不準情。板橋一聽大驚,心知中計,乃微舒闊袖,起座對道: 有水念作湘, 無水也念相。 去了相邊水, 添雨即為霜。 各人自掃門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另一鄉紳見板橋一口推托,心中不悅,大聲對道: 有水念作溪, 無水也念奚。 去了奚邊水, 添鳥則為?。 得時貍貓賽猛虎, 落地鳳凰不如雞。 板橋見對方出口傷人,拂袖而起,二鄉紳亦不歡而散。 ⑼諧音 諧音就是在行語言文字形式的酒令時,利用漢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點,在酒令語言字面上表達一種意思,又隱含一種意思,使令語說來隱晦含蓄。 明代潘塤輯《楮記屋》記載的一篇行令故事,就是這種形式。故事說元豐年中,高麗遣一僧入貢。此僧辨慧知詩,皇上令楊次公接伴之。一日宴會,此僧出令道:"要兩古人姓名爭一物。"他先說道: 古人有張良,有鄧禹,爭一傘,良曰:"良(涼)傘。"禹曰:"禹(雨)傘。概戲楊次公冠如傘狀。楊次公也說道: 古人有許由,有晁錯,爭一葫蘆,由曰:"由(油)葫蘆。"錯曰:"錯(醋)葫蘆。"概戲僧頭如葫蘆。這則故事出令新奇,二人所說令語古雅風趣,中間應用了諧音技巧。 宋代邢居實撰《拊掌錄》中記載一篇酒令故事,說王安石和劉貢父摘經書中語作禽言令,也是利用漢字語音作的游戲。原文云: 王荊公嘗與客飲,喜摘經書中語,作禽言令。燕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久之,無酬者。劉貢父忽曰:"吾摘句取字可乎?"因作鵓鴣令曰:"沽不沽,沽。"坐客皆笑。 選摘經書中字句,模擬禽言聲音,也是語言文字游戲上的一個鮮例,頗有雅趣。
⑽陳述典故和掌故 我國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上,有數目頗多的歷史掌故和文學典故,成為后人的口齒美談。行酒令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常常用到典故和掌故。一般多是在行射覆、拇戰、猜枚、擲骰子、擊鼓傳花等酒令輸了后,罰說一個古代笑話、人物掌故和文學典故。以佐興助酒!读凝S志異·狐諧》中有一段描寫道:"酒數行,眾擲骰為瓜蔓之令?椭倒仙,會當飲,戲以觥移上左曰:‘狐娘子太清醒,暫借一杯。‘狐笑曰:‘我故不飲,愿陳一典,以佐
1982年,在江蘇省丹徒縣出土了一副唐代涂金銀質酒令簽子,這副簽子也頗為文雅別致。這套令具計有令簽五十支,令旗一面,龜負簽筒一個。簽筒上刻有"力士"字樣,據專家考證,這套令具可能是當時地方官吏準備送給太監高力士的,或者是高力士訂做的。筒身正面鐫有雙勾"論語玉燭"四字,概為這套令具之題名。五十支令簽每支上都刻有令辭,言明了飲與不飲、張飲李飲、飲多飲少等情況,茲舉幾例看之:一云:‘"食不厭精,勸主人五分。"-云:"駟不及舌,多語處五分。"一云:"匹夫不可奪志也,自飲十分。"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律事五分。"一云:"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觥錄事五分。"原來,這些令詞均出自《論語》,無
怪乎題名曰"論語玉燭"。 搖抽令簽酒令本來非常別致有趣,可惜也已不傳了。 ⑽搖抽酒籌 說起酒籌,頗覺耳熟,在古代酒令史上這個概年非常有影響。晉稽含《南方草木狀》有云:"越王竹……南人愛其青色,用為酒籌。"唐《王建詩·書贈舊渾二曹長》云:"替飲觥籌知戶小,助成書屋見家貧。"籌即酒令籌。唐白居易《長慶集·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詩亦云:"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宋歐陽修《文忠集·醉翁亭記》寫云:"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也說及酒籌!端疂G全傳》第一百零一回亦寫云:"觥籌交錯,燈燭輝煌。"等等。 古代這些著作詩文中所說及的酒籌,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用骨、竹、木等制成的小片或小棍,行令時用以計數,名曰酒籌。唐元稹《長慶集·河滿子歌》有句云:"何如有熊一曲終,牙籌記令紅螺杯。"牙籌即指用象牙所制的酒籌,這就明白地說出這種酒籌是用于行令計數的。 再一種就是搖抽酒籌行令花樣所用的酒籌。這種酒籌其設計、原理及耍法和前面介紹過的令簽基本一樣,不同在于它是用硬紙印制的。從流傳下來的一些酒籌葉子看出,這些酒籌設計印制非常精美,其上描繪有歷史故事圖畫,看去富麗堂皇,文雅別致。上面也注明了飲酒的方式、方法、人員和杯數等,多標有"敬賓客"、"敬老年"字樣,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樸實無華的文明禮貌思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5523.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