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印度士兵是如此恐慌,100多拉吉普特團士兵躲在可可園里,其中一個步槍走火,100多人一哄而散,直接跑回到海灘上,跳到海水里面蹲著只露出頭來……德國的土著兵們大聲嘲笑印度人是蟲子!
1914年8月開戰的時候,德國人在海外殖民地軍隊微乎其微,這些殖民地守軍既分散又弱小,英國人基本沒費什么力氣就擺平了他們,呃,是說英國人親自動手之外的那些啊,比方說青島和俾斯麥群島啥的,英國人自己下手搞得東非可是搞得灰頭土臉的,一直到歐戰結束后15天東非德軍才最終投降。
當一次大戰開始時,德國在非洲有四個殖民地:吐寇蘭、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德屬東非。德國在非洲的殖民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對
殖民地的治理卻秉持著德國人一絲不茍的傳統精神,很下了一番功夫。因此在開戰時,德國殖民地已經有不輸于英法等國殖民地的發展了。
歐戰爆發后,德國殖民地政府一直努力要保持非洲置身事外,嘗試引用一個有關非洲和平的條約來保護殖民地。它們的理由有三:首先他們認為這個戰爭會在歐洲戰場上解決,在非洲這種荒僻的地方實在不適合爭戰;其次,它們不希望讓非洲土著看到白人間的戰爭,擔心土著會了解到白人之間有矛盾,會趁機起事;其三,這四個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所包圍,而德國殖民者人數不多,也只有土著的警備部隊,擔任相當于警察的任務,根本沒有軍事力量。無奈英、法等國想法不
同,他們延續十九世紀對殖民地的爭奪歷史,認為這是將德國人趕出非洲的好時機。對英國人來說,這些德國殖民地雖然無力實際參與戰爭,它們卻可以提供德國通商破壞艦和潛艇的補給以及和德國本土通訊的無線電臺。因此英法兩國就聯合起來進攻這些德國殖民地。
很快地,吐寇蘭、喀麥隆、和德屬西南非都落入英國和法國手中。少數的德國和土著警察部隊根本無法抵抗,德國殖民者也抱著歐戰會決定一切的希望,沒有給英法兩國帶來太多的麻煩。但是當英國想要侵攻德屬東非時卻遇到嚴重的挫敗。
德屬東非的幅員相當大,面積約38萬平方英里,人口約765萬人,白人只有5,300多人,另外有15,000名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它的四周都被敵人包圍,周圍有英屬東非(肯亞)、烏干達、北羅德西亞(桑比亞)、尼亞薩蘭(馬拉威)、比屬剛果(扎伊爾),大部份是英國的殖民地,只有南方的葡屬非洲(莫桑比克)是中立的。因此在防衛上可以說幾乎是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它和其它德國殖民地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軍事指揮官,保羅馮列托─佛貝克(PaulvonLettow-Vorbeck)中校。列托─佛貝克于1870年生于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將軍,從小就被培養成為一個職業軍人。他出身炮兵,曾經參加1900年的八國聯軍之役,對英軍指揮系統的無能留下深刻印象。1904年他在德屬西南非協助鎮壓土著叛變,接著回到德國擔任跟海軍協調的工作。其后他被派去挪威擔任武官,接著接掌喀麥隆的警備部隊(Schutztruppe),然后在1913年底他被調派到德屬東非接掌警備
部隊。
他雖然和其它德國殖民地的軍政首長一樣也認為歐戰的成敗是決定的因素,但是他卻引申出不同的結論:他決定要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在非洲拖住敵人一大堆的兵力,并且越久越好;因為多一個英軍投入非洲戰場就意味著少一個英軍投入歐戰,更不用說他所需的武器、裝備、補給、醫藥等等。他要盡可能地幫助德國在歐戰獲勝。
因此,當他在1914年初到達德屬東非后,他就致力于把當地的警備部隊改組成一支戰斗部隊。他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巡視德屬東非全境,熟悉地理環境,并且跟各地警備隊的指揮官和后備軍官(德國殖民者)溝通,讓他們了解他的指導原則與想法,并且鼓勵他們加強戰備。在開戰前夕他的兵力包括了68名白種軍官、60名白種士官、132名白種醫官和行政人員、2名黑人軍官、184名黑人士官、以及2,286名黑人士兵(askaris,這是阿拉伯語和斯瓦西里語詞匯,意思是戰士,指的是在東非和
中東為歐洲殖民者服務的土著部隊)。在武器方面則比較薄弱,只有67挺機關槍,31門過時的輕型野戰炮,另外士兵配備的步槍是1871年型的舊式毛瑟步槍,子彈的裝藥還是會產生大量白煙的黑色火藥。
他或許不是隆美爾或曼因斯坦式的戰術天才,但是他的組織和領導才能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人格和領導風格讓他的部下都能發揮最大的能力,他的毅力更激發了其它人的孺慕之情,讓他們能夠撐過整整四年的艱苦戰斗。在開戰不久后,
他就摒棄了年資制度,讓有能力的軍官擔任指揮,有時候甚至讓中尉來指揮團級的部隊。他更將黑白軍士官混合編組,除了讓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在同一單位中并肩作戰外,甚至讓黑人軍官去指揮白人部隊。由于他的努力,他的部隊整合成為一支
向心力很強的戰斗團體,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維持很高的士氣。
在開戰當初,他就抱定了不集中決戰的原則,但是仍然采取主動,趁著英屬東非不備占領了一些土地,升高沖突層次。果不其然,這些土地其實軍事價值不大,但卻在英屬東非造成一陣恐慌,以為德國人會大舉入侵。這些要求保護的聲浪直通天聽,驚動了遠在英國倫敦的戰時內閣,于是英國領導階層決定派兵攻擊德屬東非。由于英屬東非和烏干達一帶的部隊只有由土著組成的“國王非洲步槍團”(King‘sAfricaRifle,簡稱KAR),人數大約2000人,以及由白種殖民者志愿組成的“東非步
槍團”(EastAfricaRegiment)和“東非槍騎團”(EastAfricaMountedRifle,EAMR),英軍高層認為他們只能擔任警戒,無力進行攻勢作戰,于是由英國外交部(ForeignOffice)協調英印軍派出兩個旅來進行作戰,番號編為印度遠征軍B支隊。英國人把這場戰役視為一場小規模行動,因此印度事務大臣自己就對此事不上心,他覺得把這活兒分給二流部隊去完成就行了,“一流”的部隊要留到解決土耳其人。
這支部隊總數有8,000多人,除了一個北蘭開夏營是由純白人組成外,其它營都是由白種軍官指揮的印度部隊,他們的訓練程度和戰力都頗值得懷疑,唯一看起來有戰斗力的就是一個廓爾喀步兵營。而且由于印度種族復雜,營跟營之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種族,不但增加協調上的困難,連補給都成問題,必須供應該族特定的食物。這支軍隊里有12種語言,5到6種信仰,很多士兵基本沒有受過訓練,裝備極差,一些部隊剛剛換裝李恩飛步槍,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它。艾肯特的情報官
梅納茨哈根上尉(雖然聽起來挺像德國人的,不過他是英國人)形容這些印度士兵是“即使在印度也是最差的,我不安的想到在我們進攻不利時會發生什么可怕的事情,高級軍官更像是些老頑固,而不似乎富有活力、精力充沛的領導者”。確實,這支軍隊最糟的是其指揮官,陸軍部選擇了一個笨手笨腳被認為不適合在歐洲戰場作戰的軍官——陸軍少將艾肯特,艾肯特確實是一個從外表到氣質都適合19世紀殖民地戰役的軍官,當然是說那種對手是印度土著的戰役。他到是對自己的能力和軍隊
有高度自信,他在印度服役35年,指揮英印軍平定過無數土邦叛亂之類的“戰爭”,他相信他“訓練有素”的印度兵將很快擊敗那些“黑鬼”。
英印軍的參謀作業一塌糊涂,艾肯特更愿意基于偏見而不是合理的理由來推測對手“黑鬼”的戰斗力,他還拒絕了熟悉當地知識和情報的傳教士和醫生之類人的建議。英國在東非殖民地蒙巴薩的土著部隊國王非洲步槍團團長B。R。格拉漢姆中校提出和其協同作戰,但是被拒絕了。格拉漢姆警告他不要低估德國那些熟悉當地地理氣候的土著部隊,艾肯特不以為意,他認為他們都是些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圣誕節前他就會徹底打垮他們。(看來圣誕節前結束戰斗這句話真是不能說啊!誰說
誰倒霉。)
進攻中英印軍超過800人戰死,500人受傷,250人失蹤。佛貝克的德軍只有15名白人士兵和54名土著士兵死傷。英軍丟棄了海灘上所有卸載的裝備,大批步槍、16挺機槍和大量的食物、毛毯、摩托車、電報機等等,有些東西德國人一直用到戰爭結束。
德國人很寬宏的允許英國人撤走傷員,他們對負責撤退的梅納茨哈根上尉說:“你們英國人真是無法理解,你們對待戰爭就像參加游戲一樣。”似乎為了驗證他們的話,撤退進行中一隊北蘭開夏士兵還跳下船在海水里游泳嬉戲,德國人幾乎以為英國人放棄;饏f議打算登陸突襲他們。更有甚者皇家海軍的一些水兵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還駕駛交通艇溜進坦噶港打算買點吃的。
艾肯特在被召回國后,基欽納拒絕接見他,直接就把他降至上校軍銜半薪退役。在這次戰役后,英軍士氣大大低落,也沒有足夠兵力再進行攻勢,整個1915年雙方形成對峙狀態,直到1916年3月,英軍才再次發動攻勢。但是德國人并沒有閑著,他們常常派出班級的小部隊滲透入英屬東非,攻擊防衛薄弱的烏干達鐵路和橋梁;像在1915年7月,烏干達鐵路在一個星期內就被炸斷了5次(通常連火車一起報銷)。這種小規模的滲透行動讓英軍防不勝防,單單調去防御鐵路的兵力就達到了8,
000人之多,相對地卻更提高德軍方面的士氣,完美的完成了佛貝克的戰略目標:牽制更多的英軍。佛貝克在四年又三個月的戰斗中獲得了德國軍隊最高榮譽MedaldeMerit,也就是著名的藍色馬克思勛章,并被晉升為少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5549.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